邵春燕
(224005 平安人壽鹽城中心支公司培訓部 江蘇 鹽城)
淺論我國保險監管法律體系的現狀及對策
邵春燕
(224005 平安人壽鹽城中心支公司培訓部 江蘇 鹽城)
隨著保險行業的發展,我國的保險立法逐步完善了相關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對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保險事業的發展、解決保險爭議、完善商事法制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我國保險法律法規還有許多不成熟和不規范的地方,本文分析了我國現有保險監管法律體系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對策。
保險行業;監管法律體系;問題;對策
保險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本身亦面臨許多風險。按保險經營的業務劃分,其風險主要是承保風險和資金運用的風險。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是解決保險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問題。有效保險監管體系要在保險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以更有效地解決保險業的風險控制問題。保險監管應以盡量較少市場干預和實現有效性為基本原則,給予體系中的其他制度以充分的“監管信任”,為保險市場的創新與活力提供足夠的自由空間。
保險監管是保險監督和保險管理的合稱,作為國家對保險業干預的一種形式,保險監管的核心在“管”,而不在“監”,本質上是一種服務。保險監管的主體是政府依法設立的保險監管機構,我國保險監管機構在1998年以前是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之后設立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我國的保險監管機構(簡稱保監會)。保險監管的客體是保險市場行為,包括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合同行為、保險人的競爭行為等,保險監管機構依法對保險人、保險中介的市場準入、保險市場行為等進行監督和管理,維護保險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保險監管的目標是保護被保險人的合法利益,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我國現行的保險監管法律體系主要由三個層次法律法規構成。第一層次是指現行的保險法,它承擔維護保險市場秩序、規范保險合同行為等基本法的作用。第二層次是指部門管理的規章制度體系,2002年以來,我國保監會先后頒布出臺了30余項規范性文件,積極推動保險市場經營規范和監管機構依法監管。第三層次是指保險監管指標體系,包括償付能力編報規則,建立非壽險精算制度,制定新生命表等。這三個層次的法律法規互為補充、相互作用,形成邏輯嚴謹、結構分明的保險監管法律體系。
法律監管體系是指國家建立的以法律規范為主的各類保險市場規則,由保險監管機關配合保險行業自律組織對保險市場進行立法、規范及對保險法律、法規監督實施的全過程。法律監管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法律監督體系。國家對保險市場進行監督管理是為了實現保險經濟活動的合理化和取得最佳保險效益的目標而進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協調和監管的活動過程,因此,對保險市場進行監管的主體是國家,國家指定保險監管機構和保險自律組織;監管對象(即監管客體)是保險市場上的保險經營者,包括各類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監管內容是對保險人和保險中介人的組織、財務、業務、人事等方面的管理,以上三方面構成了保險市場監管法律關系的三要素。實踐證明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監管是最積極、主動、有效的。因為競爭與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兩個主要特征,法制建設是市場發育的基礎性工作。[2]健全的市場監管體系必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運用法律手段監管保險市場是體現國家意志的強制性措施,只有在法制健全、執法嚴謹的前提下,保險市場才會更好地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其在整個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因此法律監管在整個保險監管體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完備的法律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實施能有效地加強國家對保險市場的監管力度,提高監管水平。[3]只有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監督體系的前提下,保險業在經營過程中才能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家有關保險政策和行政規章制度,保險市場才會真正充分體現其符合客觀經濟運行規律的保險供求關系、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并使其有效發揮調節保險市場的作用。
據有關保險資料查閱,我國自1805年英商在廣州開設廣州保險業,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由于國家戰爭和建國后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保險法律法規的起步很晚,而發展也非常緩慢[4]。在十九世紀民族保險業發展時期,雖然當時上海已成為遠東第一大商埠,海運業日趨發達,但是當時我國沒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只得向英商在上海的保險公司投保。而后我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險法律,但受外國的壓迫,當時唯一得到實施的只有1935年頒布的《簡易人壽保險法》,但是由于這部法律帶有典型的官僚利益,指定郵政局專屬負責人壽保險業務,不能滿足低薪階層需要的人壽保險業務,其本質上不屬于商業性質的保險法,所以這部法律對保險行業法律法規建設沒有產生推動作用。建國后我國的保險業得到了初步發展,保險公司業務的運行基本上參照西方公司的行業準則。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保險業務失去了競爭行業的本質,在文革時期停辦了業務。1980年,我國恢復了保險業務,相應法律法規也在適時出臺,國內和涉外保險業務都有了迅速發展,為了配合四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政策,陸續開辦了許多新險種。各種分保、代理等新的保險關系也隨之推廣出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外的許多保險巨頭又把目光投向中國,隨著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市場主體逐漸增加,有中資、中外合資的,伴隨中國政府入世的承諾,國外的保險公司也迅速涌進我國的市場爭奪業務。[5]由于保險業務的加大和主體的擴容,勢必對現行的保險法造成極大的沖擊,現行的保險法律規范如不及時調整,勢必影響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我國現行保險監管法律體系存在的缺陷:
1.保險監管機構監管力量不足
中國保監會從性質上講,是國務院直屬的事業單位,需要通過國務院授權依法同一監管保險市場。保監會事業單位的性質與其法律地位和職能不能相符,具有不穩定性并易受到行政機關的干預,影響了保監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保監會排除機構——保監局的人員力量較薄弱,而監管的對象卻日益龐大,同時有一些職責不清、執法監督缺位等現象,客觀上影響了保險監管的效果。
2.保險監管的目標不夠系統、明確
當下,我國的保險密度和深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與被保險人對市場的信心和參與有密切關聯,忽視被保險人的利益,而依靠壟斷和欺詐被保險人的利益尋求保險業發展,是不可能長久的。
3.保險監管的內容核心不夠明確
這主要表現在保險法對保險公司的市場準入規定過于嚴格;對償付能力監管程度不夠到位;償付能力監管輔助體系建設不夠完善等。
4.保險監管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通過對我國的保險監管法律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分析得知,我國目前保險監管法律體系雖然在內容上基本符合保險監管核心原則的評估標準,但是保險監管法律體系不夠清晰,需要根據保險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
當前,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保險業面臨的新形式、新任務和新要求,正確判斷保險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著重從以下方面完善我國保險法律體系。
第一,爭取政策支持進而轉化為法律紅利。一方面,完善保險法律體系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社會控制和化解意外風險的整體能力,根據經濟社會面臨的重點風險因素,針對建立多層次、多方位風險管理體系的客觀需求,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6]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部分重點領域立法,轉政策紅利為法律紅利。如頒布的《農業保險條例》就有力地規范促進農業保險逐步發展成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協同推進”的保險活動,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又發揮了商業保險公司在風險保障方面的優勢。
第二,制定完善的對新型保險機構和業務進行監管的法律規范。法律的制定要以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為基礎,不僅指法律的性質與功能決定于社會,而且還指法律變遷要與社會發展的進程基本一致。具體到我國保險法律體系中,針對研究制定對保險集團公司、互助保險組織、專屬保險公司,以及網絡保險、經辦服務等創新業務進行監管的法律法規。
第三,明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法律責任。因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效力的普遍性、靈活性和及時性,在保險監管法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7]。然而,由于我國法律法規對于規范性文件的涵義、制發程序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統一規定,亟需由中國保監會明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法律責任。
第四,建立定期清理與專項清理相結合的法律審核制度。近年來,國務院對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高度重視,《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提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要定期對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清理。
加強保險監管除了完善保險立法,保險監管部門嚴格執法,保險組織依據法律法規要求建立內控機制以及保險同業協會制定自律公約以外,還需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環境和健全社會監督制度。這樣,保險業也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支柱性行業之一。
[1]劉瑋.試論保險市場的法律監管體系[J].保險研究,1998(05):42-45.
[2]李逸斯.試議新法律體系下保險資金運用監管的完善[J].企業技術開發,2012(19):99-100.
[3]謝志剛,崔亞.論保險監管制度體系的建設目標[J].保險研究,2014(01):12-20.
[4]陶存文,徐景峰.保險監管效率及其評價[J].保險研究,2012(10):8-13.
[5]項俊波.穩中求進改革創新不斷開創保險監管工作新局面[J].保險研究,2014(2014年第1期):3-11.
[6]崔曉東,曹家和.我國保險監管問題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108-111.
邵春燕(1973.4~ ),女,漢,籍貫:江蘇鹽城,單位:平安人壽鹽城中心支公司培訓部,在職研究生,經濟法方向,培訓部經理,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