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223400 淮安市漣水縣石湖鎮政府 江蘇 淮安)
完善基層法律服務的幾點設想
李 文
(223400 淮安市漣水縣石湖鎮政府 江蘇 淮安)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14億的人口中,有半數為農村戶籍。農業人口占大多數,農民一直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有關于農村的所以改革可以歸結為對農民合法權利的保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涉及到法律問題,但由于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無法獲得法律救濟。在我國,依法治國已經寫進了憲法,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治農,也就是農民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護,同時能獲得相應的法律救濟,前提是農民和各種農村組織能獲得良好的法律服務。在此基礎上,法律服務所應運而生。
基層法律服務所;法律服務;服務制度
基層法律服務所就是依法在鄉鎮和城市街道設立的法律服務組織,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執業機構。具體來說,基層法律服務所是在縣(區)一級司法行政部門領導下,應聘擔任基層法律顧問,為基層群眾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解答法律咨詢,代寫法律事務文書等業務的基層法律服務組織。
基層法律服務所是伴隨著我國律師制度的恢復和重建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基層法律服務所最早于1980年底出現在廣東、福建、遼寧等地,主要是面向廣大農民群眾,開展調整生產經營性糾紛,代書、解答法律咨詢等簡單的法律服務工作。1984年8月,司法部召開全國司法行政工作會議,印發了遼寧海城的經驗材料,充分肯定了這一工作。同年11月,司法部在廣東省召開現場會,介紹了他們建立鄉鎮法律服務機構的經驗,要求各地在試點的基礎上加以推廣。從此,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逐步發展起來。自1993年以來,基層法律服務所由農村鄉鎮擴展到城市街道。近十幾年來,基層法律服務所一直處于相對比較平穩的發展之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發展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隊伍;逐步解決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法律服務資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匱乏問題”。這為今后加強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
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最大的基本特征是便民性。我國近幾十年的發展中,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更貼近農民、服務便捷,服務于廣大貧困、弱勢群體;是我國尚不發達的基層法律服務制度中一支輔助性的法律援助力量。這是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內在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它區別于其他法律服務工作的主要特色,是認識和把握基層法律服務發展規律的關鍵。
我國正處于并且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在農村基層的法律服務工作是長期性的,這是我國基本國情的客觀需要。法律服務工作、農村基層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基礎,但因為困難多,任務重,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無法全部完成。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職能在相當長時間內是難以替代的,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就基層法律服務而言,現階段農民群眾在就近獲取法律服務方面仍存在著許多困難,考慮到律師服務的成本、價格承受力、等多種因素,所以規范農村法律服務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仍有其發揮拾遺補缺作用的空間。
1.立法上的缺陷
基層法律服務當前可依據的相關政策文件和監管力量已經不適合新時期基層法律服務管理的需求。我們對基層法律服務的監督管理依據主要是司法部于2000年3月發布的《基層法律服務所管理辦法》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兩個辦法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組織機構、建所模式、運行機制、執業準入、執業監督等做了原則性規定。但從實際管理角度看,司法部頒布的兩個管理辦法雖然對基層法律服務的基本構架、人員要求、執業條件、內部制度等做了相應規定,但存在過于原則、可操作性差的問題,況且規章的法律效力較低,難以全面規范作為法律服務業中的基層法律服務。
2.執業準入門檻低
根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當具備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并在基層法律服務所實習滿6個月,被該所鑒定合格的。學歷要求高中或者中等專業以上學歷。與律師的執業準入門檻相比,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準入門檻過低,因而導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執業技能較差。
3.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定位不明
根據司法部《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經核準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但在實行“兩所合一”模式的基層地區,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同時兼任司法所人員,常常被視為公務人員、執法人員,充當著鄉鎮政府工作人員角色。他們一方面承擔著司法所的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又從事法律服務,以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身份,進行法律咨詢、代書或代辦公證等業務。
4.農村基層法律服務相對單一
根據《人民交接委員會組織條例》第五條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責任為調解民間糾紛,并通過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但是民間糾紛并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在實踐中很難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只能泛指那些情節較輕微的糾紛,雖在后期的規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具體化,但因為實施的時間不長,并不為群眾廣泛的了解,在加上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且多地人民調解實際涉及的內容仍以家庭和鄰里糾紛為主,其他性質的民事糾紛尚未能完全介入。一些基層鄉鎮地區的法律服務內容還停留在非訴訟調解工作中,因此農村基層的法律服務體系是殘缺的,呈現簡單化形態,已不能適應基層法律服務的發展需求。
鑒于目前基層法律服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基層法律服務業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建立在國家法律服務的體系中,要按照因地制宜、規范操作的總體思路發展基層法律服務業。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加以建設,對基層法律服務業的穩定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認真地研究和討論,確保基層法律服務業的穩定發展,確保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更好地為推進基層工作服務。
1.建立健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使基層法律服務工作有法可依
在法律服務工作中,現行的管理規章制度已不能適應法律服務工作,但法律的修訂和出臺也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在平時的工作中可向相關部門提出意建議。對廣泛服務于基層法律工作者出臺相應的法律規范,明確組建要求、執業準入、業務范圍、服務區域、職業道德、服務制度等內容。
2.提高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執業條件和準入門檻
在一些經濟水平較發達的基層區域,適當提高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最低學歷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社會發展而言,中專學歷已經非常普遍,有條件者都在進修大專、本科學歷。與本地的律師相比,法律工作者普遍存在學歷較低、中老年法律工作者居多等問題,其與律師的業務水平差距也在逐漸擴大。所以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應具備大專以上學歷,適當提高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資格考試難度,將通過率控制在一定比例左右,保障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并減少與專業律師的業務水平差距。
3.統一管理,完善基層法律服務制度
必要時對現行的基層法律服務所進行改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按照司法部要求堅持“兩所分離”,建立獨立運行的基層法律服務所或社區法律服務站;二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市場化運作程度較高的“合伙制”基層法律服務所,采用合伙制的基層法律服務所中應當有律師。現行階段的基層法律服務改制還是已第一張為主。改制后的基層法律服務所應當納入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中,依法開展活動,承擔責任。不同地區的服務改制應與當地相適應。
4.基層政府單位應加強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的監管
基層政府單位應明確監管法律服務規范和措施,對一些違反法律和職業道德的基層法律工作者依法制裁。對其違反法律法規、損害當事人利益的行為應當作出相應處理,有條件的單位可以建立地方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自我評價機制。基層司法部門也可以通過教育培訓、定期檢查等方式監管基層法律服務所及其從業人員。
5.加大基層區域的法律宣傳和法治教育
提高基層民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常識。一方面通過制定長期的教育計劃,開展長期的、系統性的法制教育宣傳。另一方面靈活地安排最適合的法律宣傳,例如針對即將拆遷的情況,及時宣傳有關拆遷工作的法律法規,解答拆遷戶提出的具體問題,做好拆遷戶的穩定工作,減少矛盾的發生。在定期性的法制宣傳之外更有了日常性的法制宣傳教育,使群眾有更多機會接觸法律,令法律意識更深入。
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建設中,法治化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必經之路。通過法治的建設,能更好的保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解決農村的糾紛問題,維護農村的平穩發展,構建農村的和諧秩序,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農村基層法律服務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在推進我國法治化建設進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需要研究農村基層法律服務的發展和變化,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建立適應農村需要的基層法律服務制度體系,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新農村建設貢獻力量。
[1]蔣燕.大學生人際價值觀在人格與學校適應之間的中介效應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2]陳松.基層法律服務所實證研究[J].中國司法,2006.(09).
[3]劉作翔.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4]施文.拓展農村法律服務的思考[J].中國律師,2003,(12):11.
李文(1989.11~ ),女,漢,籍貫江蘇淮安,單位淮安市漣水縣石湖鎮政府,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