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亞
(463100 遂平縣人民檢察院 河南 遂平)
基層檢察院如何為科技創新發展服務
劉中亞
(463100 遂平縣人民檢察院 河南 遂平)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印發了《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依法保障和促進科技創新的意見》(以下稱意見)。作為基層檢察院,要找準檢察機關保障、促進和服務科技創新的定位和切入點,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支持創新探索,寬容創新失誤,保護創新成果,為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1.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能力不高
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如對商標權人的平等保護,對假冒專利權的保護,對采用盜竊、利誘、脅迫等非法手段侵犯科技創新主體商業秘密的保護,對互聯網文學、音樂、影視、游戲、動漫、軟件等領域網絡侵權盜版的保護,對于涉及高新技術、關鍵核心技術,事關國家和社會利益,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網絡侵權、跨地區跨國境有組織侵權等的保護,等等。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大多數基層院對科技創新接觸不多,認識水平不高,缺乏對科技創新主體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意識。
2.融資問題比較突出
目前科技創新企業融資來源主要集中在銀行貸款、自有資金和民間借貸三條渠道,還有一部分依靠內部集資和供貨商賒賬等。中小科技創新企業貸款手續繁瑣,需要準備的資料相當復雜,審批時間長,部分企業即使貸到款,資金也難以及時到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銀行方面按風險管理要求,不敢輕易向企業規模小資金數量少、經營業績不穩定、抵御風險能力差的中小科技創新企業發放貸款,這使得中小科技創新企業不得不求助于民間資本,其年利息在20%-30%,甚至更高,從而加重了企業負擔。
3.企業規章制度不完善
科技創新企業制度是最根本的問題。企業制度造就企業的活力,企業制度造就企業的繁榮。目前我縣科技創新企業的產權制度、法人治理結構、內部管理制度、組織結構、企業人格化等方面不夠完善和健全,不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管理模式。我縣境內很多企業仍為家族化管理模式,部分企業雖然實行股份制,但是在產權、利益分配等方面不嚴格依法、依規辦事,影響了股東參與的積極性。
1.檢企互動不足,服務效果仍需提高
檢察機關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在服務的形式、手段、內容等方面分析探索的還不夠,服務的切入點和結合點找的還不準。由于檢察機關職權有限,科技創新企業發展中的更多實際困難和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還有部分科技創新企業總部不在本地,作為分支機構自主權缺乏。另外,檢察機關的單向式服務較突出,部分科技創新企業對檢企合作的興趣不大、配合不夠,總體服務效果欠佳。
2.服務工作重點突出,示范帶動效果欠佳
能注重抓重點、重點抓,選擇當地科技創新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努力確保它們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的影響推動作用??梢哉f,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工作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示范帶動欠佳。
3.短期取向仍然存在,深入持久力度較弱
開展服務科技創新企業活動,是檢察機關服務經濟發展的延續。但是短期價值取向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利于深入持久地推進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發展工作。比如說,服務科技創新企業的內容和方式缺乏有效的創新服務的措施手段滯后等。
1.拓展法律服務渠道,加強對科技創新企業合法權益的司法救濟
充分運用檢察機關視頻接訪系統、12309舉報網絡平臺等訴求表達渠道,為科技創新企業尋求法律咨詢、司法救濟等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及時審查相關的控告、申訴和舉報,嚴格依法辦理,保障其人身和財產合法權益。暢通科技創新企業對檢察工作提出批評和意見建議的渠道,對于有關單位和人員反映的突出問題,要高度關注、認真督辦,及時反饋情況。
2.落實普法責任制,主動開展普法活動
堅持預防為主,積極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法律服務。認真落實檢察官以案釋法制度,結合司法辦案,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和促進科技創新企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明確法律紅線和法律風險,提高其依法開展科技創新、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3.提高法律服務能力水平
辦理涉及科技創新犯罪案件政策性、專業性較強,檢察人員要加強相關專業知識學習和對有關犯罪的研究。探索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辦案機構或者辦案小組,培養、選拔專家型人才和業務骨干從事涉及科技創新案件的辦理工作。探索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提高互聯網條件下電子證據的收集、固定和綜合運用能力。利用有專門知識的人咨詢、鑒定、出庭作證制度,為辦案提供智力支持。
1.強化對涉及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律監督
加強對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侵權假冒犯罪的監督,著力糾正有案不移、以罰代刑、降格處理的問題。加強對公安機關辦理侵權假冒犯罪案件立案和偵查活動的監督,著力糾正有案不立、立而不偵、久偵不決以及適用強制措施、查封扣押凍結款物不當等問題。加強對人民法院刑事審判活動的監督,對于認定罪與非罪錯誤或者量刑畸輕畸重的侵權假冒犯罪案件,依法提出抗訴。加強對涉及科技創新資金和收益分配糾紛、創新創業人才勞動爭議、科技創新主體知識產權糾紛、軍民技術糾紛等民事、行政案件的審判和執行活動的監督。依法嚴肅查處涉及科技創新的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案件。對于履職中發現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行使職權的行為,依法督促糾正,確保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正確及時有效執行。
2.推進知識產權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設
積極利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侵權假冒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制度,推動實現涉嫌侵權假冒犯罪案件“網上移送、網上受理、網上監督”。加強跨地區、跨部門執法司法協作與聯動機制建設,完善線索通報、信息共享、證據移交、案件協調等協作機制,著力打擊鏈條式、產業化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建立行政執法與司法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3.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
充分考慮科技創新工作的體制機制和行業特點,認真研究科技創新融資、科研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科研成果轉化收益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保護科研人員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獲取的合法收益。辦案中要正確區分罪與非罪界限。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和刑法謙抑性原則,禁止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經濟糾紛。對于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不明確、法律政策界限不明、罪與非罪界限不清的,不作為犯罪處理;對于認定罪與非罪爭議較大的案件,及時向上級檢察機關請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