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 霞
淺談蘇州船菜文化
□ 肖 霞
素有“江南水鄉(xiāng)”之稱的蘇州,河道密布,水運發(fā)達,魚蝦豐富,由此孕育出被稱為“水上筵席”的蘇州船菜。它經由當地船農采用鮮活的水產原料,加上簡樸的烹飪手法在船上制作而成,食客在坐船觀賞姑蘇景色的同時,在船上享用船菜。
蘇州船菜早在春秋時期已具雛形。由于湖泊眾多,河道密布,使得人們以船為居,船的后艙一般用作廚房,烹制船菜。而當時的吳國已出現船宴,據相關史料記載,吳王夫差的龍船宴游首創(chuàng)船宴之風。唐朝運河開通之后,蘇州地區(qū)客商云集,船宴盛行。民間傳聞記載: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建“白公堤”以興水利,乘船宴游。懸酒炙于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進之,藏盤筵于水底也。宋代以后,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蘇南飲食業(yè)興旺發(fā)達,在蘇州、無錫等地出現專營船菜的游船,可供人們泛舟飲宴賞景。蘇州船菜主要盛行于明清時期,由于兼具美食與旅游兩大功能,所以在江南水鄉(xiāng)蘇州、無錫等地頗受人們喜愛。據有關史料記載:“船菜為禾中畫舫特殊之饌,春秋佳日,肆筵設席,絲竹清音,山水真趣,皆得之矣。”沈朝初的《憶江南》中也贊美蘇州船菜:“蘇州好,載酒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冰碗五侯鮮,穩(wěn)坐到山前。”(《桐橋倚棹錄》卷十二)民國時期,蘇州船菜漸漸從船中“上岸”,進入到各大知名的蘇幫菜館,逐步融入到蘇幫名菜之中。新中國建立以后,蘇州船菜得到了全面的挖掘和整理,松鶴樓、得月樓等蘇州老字號菜館繼承和發(fā)展船菜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創(chuàng)新改良,開發(fā)出了松子豬油棗泥拉糕、薄荷扁豆糕,以及早紅桔酪雞、白汁元菜、西瓜雞等一批知名的蘇幫菜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蘇州船菜不僅成為一個展現蘇州飲食的窗口,而且逐漸發(fā)展為結合飲食與旅游的文化綜合體,形成獨具蘇州特色的船菜文化。
蘇州船菜文化,首先體現在船這種交通工具上。由于蘇州船菜在船上制作,在船上食用,所以食客在船上品嘗船菜的同時能欣賞沿岸的姑蘇美景,因此蘇州城內的大部分游船承辦制作船菜。蘇州的游船分為快船、燈船、花船三類。快船分大小兩種,大的叫“六把椅”,艙房里能容納六七位游客;小的叫“四把椅”,艙房里能容納四五位游客,這類船的特點是裝飾整潔,船菜較為平民化,適合普通百姓的消費水平。燈船又稱為“畫舫”,是游船中最豪華的,一般能容納二三十位游客,船體油漆透亮,四周圍有紅木雕刻欄桿,船艙兩側掛有“花開富貴”、“鳳穿牡丹”等吉祥寓意的繡花簾幔,艙內配有鑲嵌大理石面的紅木桌椅,兩側掛上字畫,布置得極為雅致。由船頭、中艙、后艙和艄棚四個部分構成船體。船頭放有供游客休息賞景的凳椅;中艙空間較大,可放置供游客品茗、嘗點心、打牌搓麻將的桌椅;后艙設有供客人休息的床榻;艄棚位于船的末端,放有烹飪船菜的炊具。一般乘坐畫舫的客人都是達官權貴,富商大賈,他們坐船賞景品船菜的同時還會請當地藝人上船彈唱蘇州評彈、昆曲等。花船則是文人雅士、巨商大賈挾伎出游所乘坐的畫舫,他們在船內飲酒吟詩作樂,彈琴唱曲,還可以在船上過夜,及至天明。
蘇州船菜文化,體現在做船菜的人。一般廚師主要以男性為主,而蘇州船菜一般由三四十歲的婦女掌刀掌勺,當地人稱她們?yōu)椤按铩保腥藗儎t肩負起搖船撐篙的體力活,如果船娘們有女兒的話,就會讓她們負責端菜。當客人們已經登船,船娘們才上岸采辦新鮮的食材原料;當船已被解纜之后,船娘們才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烹制。船娘們都深諳刀法,運用自然精妙。她們對原材料進行刀法處理時,可以切出穗花刀、蓑衣花刀、菊花花刀等多種美觀的形狀。
蘇州船菜文化,還體現在船菜的菜名上。船菜菜名都十分雅致,具有文化內涵。例如:珠圓玉潤、翠堤春曉、玉堂富貴、遍地黃金、桂楫蘭橈、花報瑤臺、玉樓夜照、雨后春光、江南一品、深潭印月、堆金積玉、魚躍清溪、八仙過海。
蘇州船菜文化,最后體現在游覽路線上。游客乘坐游船能欣賞到蘇州應季的景色。例如,正月可坐船去蘇州光福鄧蔚探梅,光福古鎮(zhèn)鄧蔚山塢的香雪海是我國四大賞梅勝地之首,有“鄧蔚梅花甲天下”的美譽,自古以來就是江南賞梅的絕佳之處;三月可坐船去蘇州虎丘、寒山寺、靈巖山一帶,那里春景迷人,正是賞春景的必去之處;六月可坐船去黃天蕩賞荷納涼,晚上可點上荷花燈放漂在荷塘里,觀賞浮于水面的荷花燈景觀;八月可坐船去石湖、行春橋賞月,中秋月之時,石湖上名為“行春橋”的古橋,它的九個環(huán)洞會各自幻影一輪圓月于湖水之中,形成“九月一串”的美景奇觀,令人賞心悅目。
蘇州船菜在經歷千年歷史的發(fā)展之后,形成蘇州船菜文化,成為蘇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使美食與旅游的雙重功能融為一體。游客坐船賞景之時,還能在游船上品嘗當地佳肴,借助蘇州船菜這個別具一格的文化窗口,真切感受到蘇州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了解到蘇州人對飲食文化“精致、細膩、文雅、整潔”的追求。
(作者: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專門史碩士研究生,郵編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