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媛媛 付歡歡
“黃帝陵與文化自信”學術交流會綜述
□ 唐媛媛 付歡歡
2017年4月2日—3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黃帝陵與文化自信”學術交流會在西安隆重舉行。來自海內外七十余位學者圍繞“黃帝陵與黃帝文化”、“文化傳承與學術創新”、“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等主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大會共收到論文六十余篇。
現扼要綜述如下。
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華文明,離不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自信。西北大學、清華大學張豈之教授認為文化自信是國家興衰的命脈,是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基石,文化自信應認同中華文明從黃帝時代開始。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都對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我們必須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他還以“橫渠四句”總結中華文化特色,指出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遺傳基因中產生發展起來的。
探索中華文明離不開文化溯源。黃帝作為中華文明“人文初祖”,黃帝陵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黃帝與黃帝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黃帝文化是中華文化溯源的主要研究對象。陜西歷史博物館楊東晨研究員根據文獻記載,結合考古成果與傳說,指出黃帝及其氏族部落由西向東的遷徙與民族聯盟的形成過程,開始了“多元一體”的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格局發展的新階段。寶雞文理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系高強教授在墓志銘研究中發現,現存魏晉隋唐時期墓志銘中對軒轅黃帝的祖述,特別是在南北朝時呈現出追慕黃帝的特點,是少數民族文化認同的產物,反映出黃帝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廣西民族大學容志毅教授認為人依靠信仰而支撐,依靠信仰凝聚民族,而信仰則通過祭祀加以體現,對黃帝陵的祭祀就展現了中華民族對于信仰的追求以及對于民族團結的期盼。
關于黃陵地點及其祭祀意義等問題同樣受到與會學者關注。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霍彥儒研究員認為,陜西黃帝陵在兩千多年的“祭祀”歷史中積淀了深厚的陵廟祭祀文化,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著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自覺,而且也成為實現中華文化自信自覺的重要途徑和形式。聊城大學李桂民教授指出在陜西黃陵縣祭祀黃帝歷史悠久,符合國人緬懷祖先的風俗習慣,提出黃帝祭拜大典整體設計依然還存在著進一步修改完善的空間。陜西省社科院胡義成研究員以原始部落首領的稱號普遍具有沿襲性和對“第一屆黃帝”確認為前提推定“黃帝時期”具體年限,并認為推想“黃帝時期”具體年限應服從考古學新成果。陜西省委黨校曾文芳副教授從黃帝陵景區獨特的山水景觀、歷史上對黃帝陵山水景觀的保護和黃帝陵景區開發應有的人文理念三個方面闡述保護黃帝陵景區山水格局的重要性以及措施。
安徽大學王國良教授從黃帝是儒家道統之源出發,指出黃帝對于平定暴亂、重新穩定社會,以及促進社會有序管理等方面有重大貢獻,開辟了中國人文社會發展的新時代;而黃帝選賢舉能則開啟了儒家賢能政治傳統的先河。黃帝作為儒家道統之源,將在儒家文化的傳承發展中不斷展示豐富深刻的內涵和實踐價值。輔仁大學陳福濱教授闡述了儒道兩家思想在漢代哲學中如何發展與轉化,揭示兩漢思想演變的內在規律。四川大學張澤洪教授以黃帝信仰為線索考察道教發展歷程,指出道教宣稱黃帝是自然體道者,歷代道門都致力于弘揚黃帝的至道。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不曾中斷,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與會學者就中華文明進行深入研究,梳理出歷史現象、學術概念、思想問題背后的文化內涵,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下社會的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志琴研究員將衣冠之治與華夏文化相聯系,從衣冠與“華夏”的始源出發,考察衣冠之治與發揚華夏文化的關系。大連大學葛志毅教授從君子之義考辨出發,介紹君子之道反求諸己的本質,探究今日重塑君子人格的新途徑。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錢念孫研究員以“君子”為線索,通過梳理歷史文獻解讀“君子”含義,用“制高點、融匯點、落腳點”闡釋儒學以“君子的理想”為樞紐的觀念。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程秋君副教授探討中國古人“家”哲學的四個面向,說明中國古代以身家一體為核心,將家的親緣情理推及他人、社會和宇宙。
與會學者以經典文獻為依據,通過概念分析揭示了社會歷史情形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政治、文化信息。臺灣政治大學董金裕教授從“三不朽”之例、“三不朽”之間的關聯及“三不朽”屬性三個方面研究“三不朽”說,揭示了其中的人文特色與人文精神價值。上饒師范學院徐公喜教授以“理治”概念分析切入宋明理學研究,指出宋明理學以天理為宗的理治思想,以德禮政刑為路徑,追求國家道德倫理化、法律化的統一,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社會的治國之道。中國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王鈞林和孔麗以儒、法、道三家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春秋戰國時代“德主刑輔”、“法主德輔”、“無為而治”的治道問題。
中國傳統學術發軔于先秦,心性問題不僅是此時學者思辨的主要問題,同時它也代表先秦思想學術發展的高度。聊城大學江心力教授通過比較孟荀“明人倫”與“善教化”思想的差異與聯系,加深了對儒家“人倫”與“教化”觀念的理解。輔仁大學潘小慧教授以《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文本為據,關注“安”是否可以作為儒家倫理實踐判準,以便讓良心反映出天理,使主觀道德與客觀道德符合一致。
與會學者或以宋明時期理學家為線索,或從概念分析入手,或以儒釋道三家為引,通過心性論、儒釋關系與理學家個人學術研究,探討宋明理學具體內涵。陜西師范大學林樂昌教授對比張載理學體系中“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面,將人的價值觀乃至境界觀視作張載理學體系“形而中”的學說,認為它不僅具有“通天貫地”的特點,且是以“仁”“孝”“禮”構成了道德倫理的價值觀。臺灣政治大學陳逢源教授從心體之辨、心統性情和克己復禮三方面闡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言“仁”義理的脈絡,認為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在不同思潮中取長略短,化異為同,掌握真理,具有一定的學術指標作用。華中師范大學劉固盛教授從文本新釋、儒道釋思想深度融合、心性之學的闡揚、道家與宋代思想四個方面對宋代老學的思想價值進行整體性論述,指出提倡道教的發展必須回歸老莊基本精神,這是宋代整個道教的共同傾向。宋代老學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創造性,體現出道家的宏大品格和深邃內涵。
與會學者從諸子、政治、民族、教育等不同方面梳理了不同時代的中國傳統學術及其影響。陜西省社科聯主席趙世超教授從兵家入手,根據何炳棣《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確定了《孫子兵法》的成書時間,指出中國諸子尤其是道家的辯證思想均來自于兵家,諸子不過是不同形態下的兵家,同時論證了老子在孔子之后說。宜春學院陳榮慶教授以墨子天下論為主題,認為墨子依據晚周的精神面貌,以西周的天下結構為藍本,以期形成一個里長、鄉長與諸侯的施政理念一致,諸侯與三公一致,三公與天子一致的和諧的天下社會。湖南大學肖永明教授和李久學教授從國人對“杏壇”之“杏”的錯誤解讀入手,從宋初“杏壇”及銀杏之名的出現等加以考察,指出“杏”實為杏樹,而并非銀杏。杭州師范大學范立舟教授研究了熙豐變法前后王安石形象的變化及其意蘊,勾勒了熙豐變法前后王安石政治形象的嬗變過程,揭示此種變易產生緣由,以深化對北宋中期政治史的認識。河北經貿大學武占江教授、晉晶娜女士介紹了吳宓家族對陜甘文化事業的支持與貢獻,認為劉古愚以及陜西著名教育機構味經書院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求友齋、崇實書院等文化機構對陜甘文化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應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根基。與會學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傳承保護以及中西比較等多個方面展開了熱烈研討。
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指出中國既有古代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有近現代的優秀文化傳統,兩者有機統一,構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整體,中國道路和中華模式是我國近現代和古代兩個文化傳統的主要文明成就,實現了中國文化五千多年持續不斷的自然發展。北京語言大學方銘教授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那些傳自軸心時代而體現人類文明方向的核心價值,是“載道”的文化,學習國學應該緊緊圍繞著“傳承道統”這個中心。山東財經大學王繼訓教授認為對中西方文化優劣進行比較反思,有助于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與根本特色。原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陸棟先生認為,文化自信就在我們身邊,只是社會中各種病態的現象遮蔽了人心,二十一世紀是意識形態的世紀,文化自信是更廣泛、更基礎的自信。臺灣高苑科技大學黃連忠教授認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包容與融和特質一直是古代王朝興盛的根本原因,臺灣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自然延伸和發展,與大陸同屬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統。東南大學董群教授認為中華民族有其特有的自信,即“六經”和諸子思想等優秀的文化源頭,文化在不斷更新中發展成熟,這對如今建立的文化自信具有積極作用。浙江師范大學王錕教授認為中華價值觀具體體現在“合和”觀念、倫理理性、禮儀生活、人格尊嚴和主體能動性、民本主義、德治主義、福利國家以及大同理想等八個方面,中華傳統價值觀根植于中國傳統社會,而中國傳統社會實質上是共同體社會。
與會學者不僅有對儒家文獻的詳細解讀,也有從經學、哲學等不同角度對儒家思想作新闡發。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從“中”、“和”、“中和”內涵,《尚書》所載中和思想的淵源流變,《尚書》所見周人中和思想等三個方面研究《尚書》的“中和”思想,并從內政、經濟、文化、外交、軍事和宗教等六個方面論證了中和思想的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劉豐研究員指出禮是儒學的重要特征與主體內容,在儒家指導下形成的禮典貫穿了秦漢以后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禮學不僅是中國傳統思想學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還是指導國家政治與民眾生活的準則。西安交通大學龔建平教授闡述了“認識論障礙”與儒家禮樂的關系,指出禮樂的重要功能在于克服認識與認識論障礙。中國孔子研究院宋冬梅副研究員論述了儒家的正名思想及其社會意義,指出“定分”和“止爭”是有機統一的。 “定分止爭”在當今法治建設中仍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學者還從諸子或特色地域文化等角度具體探討中華傳統文化。西北大學謝陽舉教授從《道德經》第十四章的重要性分析入手,重點分析“自然”概念,認為“自然”是一種態勢,即一種正常態,道家的自然理念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無論在理念發展和實踐運用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這正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理念依據,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與原動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葛承雍教授重點探究鬼谷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借鑒意義,認為在中華民族給世界貢獻的普世價值中,鬼谷文化面向未來的發展是達至和平之道的精神財富之一。安徽大學解光宇教授和劉艷教授考察王陽明高足與徽州講會的關系與意義,認為陽明心學在徽州實現了大眾化的普及,陽明學在徽州的傳播是儒學走向鄉村的典范之一,為今天儒學的復興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路徑。
人文學者不僅是文化的研究與傳播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對特定學者及其學術主張的研究是考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臺灣佛光大學李紀祥教授重新發掘廖平對“鄒衍大九州”的研究,認為廖平面對與遭遇的是“五大洲的新世界圖貌”所引起的變化與文化危機,他將五大洲說同化于一個自身所在的當代新世界中,他以“孔子及六經”為“世界之中心”,反映的正是最古老的經典與世界上最新的知識信息的綜合,廖平在“讓孔子走入世界”及“中國居中世界新圖像”建構上所作的努力值得人們借鑒、深思。中國文化大學曾春海教授通過分析馮契哲學作品,指出馮氏具有反對教條化的性格和獨立自由的思考心態。陜西師范大學許寧教授從張岱年研習羅素哲學的學思歷程出發,指出張岱年受羅素哲學重邏輯分析的影響,對羅素的命題理論有新的創造發展,提出價值命題,體現了中國哲學現代轉型的理論自覺。西北大學龔杰教授從清明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討清明文化具有豐富內在涵義。河北師范大學杜運輝教授回顧侯外廬先生與張豈之先生幾十年的學術交往,認為張豈之先生深刻總結與大力弘揚侯外廬學派的研究范式,高度重視侯外廬學術思想研究和著作整理出版,繼承和光大侯外廬學派“善于決疑”的學派傳統。澳門大學鄧國光教授考證唐文治先生《詩經大義》成書與刊行的時間,闡明其體例,全面考述其詩教論的義理脈絡,具有“端性情”以救世的“王道”宗旨,以促成人性善化與公義實現。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如何保護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加快社會轉型、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推動力,這是與會學者關心的重要問題之一。
西北政法大學趙馥潔教授總結先秦哲學“尚新”意識時指出,以“新命”的政治價值觀、“新知”的知識價值觀、“新民”的人格價值觀、“新德”的德性價值觀為四端的“尚新”價值觀,共同構成中國傳統的“尚新”觀念和“尚新”精神,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現,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標志。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李穎科書記論述了中國文物特性與東方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認為東方文物的固有特性、主客體辯證規律等構成文遺保護體系的理論依據,中國性、東方性和世界性的核心價值是東方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價值系統構成內容。西北大學李浩教授具體解讀了文明互鑒論,認為文明互鑒是文明交往史上的一個基本認知、基本共識,但知易行難,落實這一理論的重點和難點,其實并不是知(即理論研究),而是行(即踐履實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周亞平、呂芳文研究員認為,重視道德教育和榜樣的典型示范作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虞舜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具有發軔之功。廈門筼筜書院王維生先生、戴美玲女士通過對書院發展史的回顧指出,近十年來,中國當代書院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以及百家“會盟”的趨勢與特點。中國當代書院秉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道統與中西結合、和而不同的基本態度,在國家文化自信戰略深入推動下,“講學論道”、“培育君子”,增強文化交流與會通創新。
文化自信不只是口號,它需要社會各層面的多維配合,從國家到地方,從集體到個人,共同形成合力,促使文化自信成為社會普遍共識。臺灣佛光大學謝大寧教授認為習近平主席所講的四個自信中,主要就在于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作為最基本的支撐,作為對民族復興的詮釋重點,文化自信必定也必須建立在對傳統的正確認識上、對時代與世界的正確理解上,必須以追求更好的文化融合為目標;為世界創造新的文明。
臺灣逢甲大學廖美玉教授著重探討了四時流所形塑的文化意涵,認為應聚焦在生物養民與閑情任運兩個視角,從經典詮釋與生活實踐探尋四時的長養之意,從經學與文學中爬梳簡約生活所映現的詩意安居與豐情天地,呼吁人們尊重具有自然生態、社會文化差異化的多樣性,以維系人與天地共生共好的永續生活。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鄒重華主任從推行“國家治理現代化”角度,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中華文明的復興提供強勁的推力。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就在陜西省認真建設一個領導干部文化自信標志性教育平臺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即陜西省有進行政治道路文化意義教育的豐富資源,陜西省有進行民族思想獨立性教育的豐富資源,陜西省有文明交流的理念教育的豐富資源。江蘇人民出版社編審徐海先生認為政府在國家發展現代化的作用十分重要,而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實現路徑是建立“法治政府”,其核心是處理好轉變政府的職能。
本屆研討會以“黃帝陵與文化自信”為主題,通過對黃帝陵與黃帝文化的考察,集中探討文化傳承與學術創新路徑,結合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關系研究,有助于人們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作為陜西省“丁酉年(2017年)陜西省公祭軒轅黃帝”系列活動組成部分,研討會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