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躍華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西 南昌 330006)
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編纂管見
詹躍華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江西 南昌 330006)
編纂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需要科學設置篇目,把握記述要點,并妥善解決農業經濟改革、農業科技的記述及氣象、水利、鄉鎮企業的歸類問題,使之達到科學合理。
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篇目設置;記述要點
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條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第二輪志書記述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揭示農業經濟發展規律,可以為地方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如何編纂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筆者認為,要科學設置篇目,把握記述要點,并妥善解決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編纂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首先面臨的是篇目設置問題。設置農業門類篇目,先要確定農業在志書篇目中的位置,再選擇適合當地的結構體式,構置其基本篇目,做到橫不缺項、縱不斷線,分類科學,歸屬合理,體現當地農業的基本面貌。
按照《地方志工作條例》第三條規定“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經濟應是地方志書記述的五大部類之一。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為20個門類,按三產劃分:第一產業(1個門類),指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4個門類),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建筑業;第三產業(15個門類),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可見,農業(農、林、牧、漁業)是國民經濟行業20個門類中的一大門類,在三產之中占據首個產業。
第二輪志書的篇目設置,一般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社會分工相結合的方式。由于第二、第三產業中的許多門類被設為一級類目(篇、卷),因此,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更有必要在志書篇目中設為一級類目(篇、卷)。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來看,基本上把農業設為篇(卷),如黑龍江省《大慶市志》(1986—2000)、四川省《大邑縣志續編》(1986—1992)、河南省《焦作市志》(1986—2000)、江西省《吉安縣志》(1986—2005)都在篇目中設置農業篇。但是,也有把農業與林業并列設為篇,如江西省《浮梁縣志》(1994—2005)設第十篇農業林業,安徽省《濉溪縣志續編》(1986—1996)設卷四農業林業。從其篇名分析,農業指農、林、牧、漁業,已包含林業,再加林業似乎多此一舉。但其實這里的農業概念不是指第一產業農業(農、林、牧、漁業),而是狹義的農業,專指種植業和畜牧業。所以,農業與林業并列設為篇名并不重復,也是允許的。
農業的概念,《現代漢語規范詞典》(2010年5月版)的解釋為“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的產業。廣義的農業還包括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村副業”。農村副業在計劃經濟年代比較明確,在市場經濟建立后,有的農村主要勞動力改為從事運輸業、建筑業、加工業,甚至制造業,副業變成主業,副業的概念也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而逐漸融入其他行業之中。農業在實際應用中有三種含義:一是廣義的農業,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鄉鎮企業(原農村副業),再加上水利、農機等,即通常說的大農業;二是狹義的農業,專指種植業和畜牧業;三是只含種植業,即通常說的小農業(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業)。第二輪志書農業篇(卷)是采用大農業還是小農業,需要看整部志書的結構體式。結構體式從志書篇目的橫向劃分,可分為大篇體、中篇體、小篇體三種形式。
(1)大篇體。對志書的一級類目(篇、卷)控制較嚴,市、縣兩級志書一般在20個以內。采用大篇體的志書,應以廣義的大農業立篇,分設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漁業)、林業、水利、農墾(國營農場)、鄉鎮企業。如黑龍江省《大慶市志》(1986—2000)采用大篇體,設19篇,其中第九篇農業設綜述,第一章種植業、第二章林業、第三章畜牧、第四章水產、第五章水利、第六章農業機械、第七章鄉鎮企業。有的地方強調整體性,以大農業為篇,集中反映一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變化過程,便于處理各門類之間的內在聯系。
(2)中篇體。是對大篇體的擴張,市、縣兩級志書一級類目(篇、卷)由大篇體20個以內擴展到20~30個。采用中篇體的志書,農業篇分設農業(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水利。如四川省《大邑縣志續編》(1986—1992)采用中篇體,設25篇,其中第十一篇農業設第一章經營體制產業結構、第二章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章林業、第四章水利。
(3)小篇體。按行業和部門(單位)分類,市、縣兩級志書一級類目(篇、卷)設30~40個,多的甚至達到40個以上。采用小篇體的志書,應以狹義的農業立篇,分設種植業、畜牧業。如江西省《上饒地區志》(1991—2000)采用小篇體,設37卷,其中卷九農業設第一章種植業、第二章水產、第三章畜牧業、第四章農業科技、第五章農業管理、第六章農業綜合開發、第七章農墾。
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來看,各地做法不盡相同,有的采用大篇體大農業(農、林、牧、漁業,水利,鄉鎮企業),有的采用中篇體農、林、水或農、林、牧、漁業,還有采用小篇體和狹義的農業(種植業、畜牧業)。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采用中、小篇體的志書越來越多。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結構體式。
第二輪志書從大農業的角度上講,市、縣兩級農業篇(卷)一般可設概況、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或養殖業、水產業、水利、農業機械、農村能源建設、扶貧開發、國營農場、鄉鎮企業等章。
(1)概況。包括農業生產條件、農業規模、所有制和經濟體制變革、經濟結構、生產經營方式等內容。
(2)種植業。可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其他作物或園藝作物(含蔬菜、瓜果、花木等)、種子改良、土壤肥料、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加工與銷售、管理等節。有的志書將蔬菜從種植業中分離出來,單獨設為章。
(3)林業。可設林業資源、野生動植物保護、植樹造林、林業科技、林政管理等節。
(4)畜牧業或養殖業。可設家畜飼養、家禽飼養、經濟動物飼養、飼草飼料、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等節。
(5)水產業。水產業發達的地區要單設章,下設資源、養殖、捕撈、管理等節。一般可歸入養殖業章,下設水產養殖一節。
(6)水利。可設河道治理、防洪工程、涵閘泵站、農田排灌、防汛抗旱、水利管理等節。水利也可升格為篇或放入基礎設施建設篇。
(7)農業機械。可設推廣使用、安全監理、服務修理、農機管理等節。
(8)農村能源建設。可設農村能源建設項目、農村能源建設管理等節。
(9)扶貧開發。可設實施扶貧攻堅計劃、貧困地區開發、扶貧資金管理等節。也可作為政務工作的一項內容,記入政府篇。
(10)國營農場。可設農業、工業及其他產業、基本建設等節。農業下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林果蔬菜、畜禽、水產品、技術推廣、農用機具等目,工業及其他產業下設工業、商業、建筑業、運輸業等目,基本建設下設水利、電力、其他(如交通郵電、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生活服務等設施)等目。
(11)鄉鎮企業。可設產業結構、經濟管理、經濟效益、企業選介等節。鄉鎮企業也可升格為篇或把其內容分散到相關篇章記述。
以上是農業篇(卷)的基本篇目,僅供各地參考。每個地區在農業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應在基本篇目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實際,作出局部調整,突出地方特色。
編纂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需要把握記述要點,先記農業的總體發展面貌,再分記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的行業內容,做到重點突出,縱不斷線,呈現當地農業的發展過程。
記述農業經濟發展的興衰起伏變化,抓住農業(第一產業)總產值和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的產值,用若干年份數據進行縱向與橫向對比,寫出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階段及其上繳稅收、利潤。抓住當代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發展,由傳統的自然農業向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和產品購銷的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農工貿一體化經營,服務體系社會化以及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效益最大化發展的變化特征,體現時代特色。抓住當地在農業生產上的特殊項目,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點明農業特色的形成。如商品糧基地、茶葉之鄉、蔬菜之鄉的形成,都體現了地方特色。
記述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之間的比例關系,各種農作物的熟制、輪作和復種次數,各種農作物(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園藝作物、中藥材等)的品種、種植技術、種植面積、產量及病蟲害防治。土肥、種子、植保、市場、信息管理、重大工程項目管理,糧食、蔬菜基地建設管理,示范園區、服務體系管理等也需記述。
記述林木資源狀況、林木的培育和種植、木材和竹材的采伐、國有林場。林木資源狀況以分類(林地的面積、蓄積、權屬,林產品)數據為基礎數據,記有關資源的調查、規劃、區劃情況、古樹名木等。林木的培育主要記林木的種子、苗木的品種、基地面積、出苗的株數;林木的種植記綠化造林、林木的撫育和管理(封山育林)、行政執法、重點林業生態工程項目管理、林業基地建設管理、林業改革(林權制度改革、分類經營改革、其他改革的政策與法規)、退耕還林以及林業科技、林業產業化、林業標準化。木材和竹材的采伐主要記采伐政策、間伐、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等,采伐管理(林木采伐和林業用地辦證率)和歷年采伐量,過度采伐造成的危害,以及林業的生態建設項目。國有林場分概況和選介兩部分,概況記基本情況(名稱、建場時間、林地面積、產值、稅收、在職人員),選介記其沿革、規劃面積、實際面積、竹木蓄積、采伐量、生產量、生產經營管理、林場人員。
記述牲畜、豬、家禽的飼養及其他畜牧業。牲畜的飼養可按牲畜類別分目,分為馬、驢、騾、山羊、綿羊、牛,記其飼養量、品種、飼料、疫病防治、上市量等;豬、家禽的飼養及其他畜牧業參照飼養分類,分為豬、雞、鴨、鵝、兔等,記其飼養量、品種、飼料、疫病防治、上市量。
記述資源、養殖、捕撈、銷售,可用產值或產量指標表示。資源記水域資源(江河、湖泊、水庫、池塘、溝渠等)、水生經濟生物資源(魚、蝦、鱉、貝等)、飼料資源等;養殖可分湖泊養魚、河溝養魚、水庫養魚、池塘養魚、稻田養魚、特種水產養殖,記每類養殖面積、主要品種、產量、管理等內容;捕撈記漁區、漁汛、漁具、作業方式、漁民、漁船;銷售記經營企業、銷售市場、銷售量、水產品價格。
編纂第二輪志書農業門類,需要注意農業經濟改革、農業科技的記述問題,以及氣象、水利、鄉鎮企業的歸類問題,并妥善解決這些問題,使之達到科學合理效果。
農業經濟改革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雙層經營體制、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稅費改革、農機體制改革、林業產權改革等內容。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有的將農村經濟改革放入農業篇設章節記述,如黑龍江省《肇東市志》(1982—2000)第二編農業第一章經濟體制改革,設第一節雙層經營體制、第二節農機體制改革、第三節林業產權改革、第四節規模經營;安徽省《濉溪縣志續編》(1986—1996)卷四農業林業第一章農業設第一節農村經濟改革,下設產業結構調整、農產品基地建設兩個分目。有的將農村經濟改革放入經濟體制改革篇章設章節記述,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七經濟體制改革設第一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如果志書設置經濟體制改革篇章,下設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章節,其農業篇就不需要設農業經濟改革章節,以免內容交叉重復。
農業科技包括重大技術推廣項目,有地方特色或領先地位的先進技術、科技項目與成果、科技轉化,產、科、研一體化的推進,科技體系的建設、科技人物及其典型事跡,科技含量高、現代程度高的產業化經營的生態農業,農業示范基地(園區)和高科技企業選介等內容。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有的將農業科技分散到農、林、牧、漁等各業中記述,如安徽省《濉溪縣志續編》(1986—1996)卷四農業林業第一章農業設第五節農業技術推廣,第二章林業設第四節林業科技。這種寫法的好處是可以看出農業科技與相關行業的緊密聯系。有的將農業科技放在農業篇或科學技術篇設章節集中記述,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二十三科學技術設第三章科技引進與推廣,下設第一節農業科技引進與推廣。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整體性強,可以體現技術進步對整個農業起到的促進作用。從科技興農的高度看,集中記述實有必要。如果放在農業篇設農業科技章集中記述,就需避免與科學技術篇相關內容的機械重復。
氣象包括氣象站點布設、氣象服務、人工增雨等內容。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有的將氣象歸入農業篇,如河南省《孟津縣志》(1986—2000)第二卷經濟建設第二章農業設第九節氣象。這種設置的緣由是氣象部門大都歸屬農業系統,但是有些欠妥。因為氣象部門不單為農業服務,也為全社會提供服務,而氣象測報手段更是與科技分不開,所以氣象最好歸入科學技術篇。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二十三科學技術第四章科技測報設第二節氣象測報。
水利包括河道治理、防洪工程、涵閘泵站、農田排灌、防汛抗旱、水利管理等內容。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水利的歸類有三種形式:一是將水利放入農業篇,如河南省《焦作市志》(1986—2000)第二十二篇農業設第五章水利。這種設置是合理的,由于水利主要為農業服務,兼有對城鄉抗洪排澇的功能,體現志書“事以類從”的原則。二是將水利放入基礎設施建設篇,如河北省《東光縣志》第九篇基礎設施建設設第一章水利。這種設置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水利興廢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經濟盛衰、社會安定,水利事業在國家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將它歸入基礎設施建設篇。三是將水利升格為篇,如江西省《余干縣志》(1986—2000)設卷六水利。這種設置也是可行的,因為水利不單純為農業服務,它的內涵遠遠超出農業范疇,根據其特殊地位可以獨立成篇。
鄉鎮企業包括產業結構、經濟管理、經濟效益、企業選介等內容。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看,鄉鎮企業的歸類有四種形式:一是將鄉鎮企業放入工業篇,如河南省《新野縣志》(1986—1995)卷十三工業設第四章鄉鎮企業,下設第一節產業結構、第二節資源開發、第三節企業選介。這種設置不妥,因為鄉鎮企業的經營行業是多元的,有農業企業、工業企業、交通運輸業企業、建筑業企業、餐飲服務業企業,已不是單純的鄉鎮工業。二是將鄉鎮企業單獨設篇,如黑龍江省《肇東市志》(1982—2000)設第四編鄉鎮企業,下設第一章企業改革、第二章企業結構、第三章聯營聯合。這種設置是合理的,對于鄉鎮企業特別突出的市、縣,可作升格為篇的處理。三是在農業篇設鄉鎮企業章,如黑龍江省《大慶市志》(1986—2000)第九篇農業設第七章鄉鎮企業,下設第一節工業、第二節運輸業、第三節建筑業、第四節其他。這種設置也是情有可緣的,因為鄉鎮企業是在農村副業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照志書“事以類從”的原則,將其歸入農業篇。四是把鄉鎮企業分散在相關行業中,如江西省《南昌縣志》(1986—2004)把鄉鎮企業分散在相關行業記述,不設章節。這種設置比較科學。總之,鄉鎮企業除放入工業篇欠妥外,其他三種設置都是可行的,究竟采用哪種為宜,應視當地具體情況而定。
K29
B
1003-434X(2017)03-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