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源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青少年犯罪預防幫助救護研究*
劉浩源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新一輪的高發趨勢,雖然此情況得到了社會高度的關注,有關部門也出臺相應法律加以管制,但情況仍不容樂觀。家庭環境與教育水平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家庭是孩子們步入社會的第一道門,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對青少年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青少年犯罪;幫助機制;完善
(一)未成年犯罪呈低齡化·團體化·暴力化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而大多數的青少年犯罪又是以團伙作案為主要方式。但最令我們心痛和感到不安的是青少年犯罪的手段越來越殘忍,暴力程度不斷升級。
(二)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
1.教育方法失當
中國傳統教育上不考慮孩子需求,采取傳統家長制作風,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這樣的教育環境易導致孩子形成孤僻,極端的性格,孩子的不良人格與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一旦結合極易導致犯罪;而有的家長則過度溺愛孩子,對自己的子女有求必應,長此以往,受溺愛的子女往往養成自私,缺乏責任感的性格,這樣的孩子可能會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2.父母作為“教育者”角色的缺失
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家庭和孩子早已成為一個社會普遍問題。現如今許多家長為了給孩子和家人創造更好的家庭生活條件而整日投身于工作應酬,忽視了家庭的建設和孩子的教育問題。
3.教育陷入“功利化”模式
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如今高考模式的影響,如今許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水平教育,忽視了對德育品質的培養,使青少年缺乏正確的價值觀;這種強迫式的教育剝奪了兒童休息娛樂的權利,可能導致大量的身心發展問題。
(三)社會轉型與科技進步產生的負面影響
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以來,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橫行,對成長中的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現在的未成年人方便快捷地接觸到成人世界的規則,在不斷的交流中變得更加“早熟”,一些不良文化毒害腐蝕青少年的思想,淡化他們的道德認知,大大增加了她們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
(一)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組織機構
我國頒布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時也機構建設層面上加大力度:在檢察院成立未成年人犯罪監察科,并且由其獨立承辦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審查監督,訴訟監督,和幫教維權,預防犯罪等工作。未檢科在辦理案件的同時,還結合檢察工作實際積極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維護其合法權益,有利于全面落實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合適成年人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等各項法定制度,建立適合未成年人的特色工作模式。
法院也成立未成年人審判庭,為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保護,給予其改過自新,重返社會的機會,其根本目的是教育挽救感化而非處罰。
(一)青少年犯罪救護機構的意義
新刑事訴訟法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特殊保護,但還不夠細致。我們的研究項目的根本目的是系統的幫助和保護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如果在未成年人犯罪后處理得當,就可以使他們重回社會,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會給青少年留下一生的陰影,還會給社會埋下隱患。項目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降低社會犯罪率,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二)現有青少年犯罪救護機制的缺陷
目前,國家機關對青少年犯罪的有關機構建設不到位,部門劃分不細致,導致對于違法青少年只能抓住進行教育后釋放,犯罪后再抓,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可能會導致部分違法青少年產生錯誤觀念;與懲罰管理機構一樣缺失的是事后的幫助救護機構,對于那些誤入歧途的孩子,在違法犯罪被處罰后如果得不到正確教育和心理疏導,很容易給他們年幼的心靈留下無法抹去的傷痕,導致他們無法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相關法律法規和組織機構的進一步完善
要加強理論法學的研究,學習國外成熟先進的有關青少年犯罪的立法經驗,完善立法,建立關于青少年犯罪專門的法律和司法體系,在立法條件成熟時制定單獨少年刑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青少年司法制度。
(二)家庭,學校,社會聯動
首先,在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以家庭作為預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線再為恰當不過,家長要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加強中小學教育工作,增加普法課程,學校不僅是教授孩子知識的地方,更要教會他們長大成人的并確保其不走歪路,普及法律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單靠學校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在建立以家庭為主的管理體制中,還要實行多方面的配合,家庭,學校,社區聯動把犯罪消滅在萌芽之中。
[1]楊宗輝,田野.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對策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8.
沈陽師范大學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結項成果(項目編號,W2016177)。
D
A
2095-4379-(2017)13-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