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農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77
?
基層法院實行法官責任制的實踐研究
袁小農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江西 南昌 330077
隨著全面改革的深入,審判實踐中的種種現實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法官責任制的概念應運而生。本文立足于基層法院實行法官責任制的現實情況,探討基層法院法官責任制的實踐方案及相應的保障措施,希望為以后司法責任制的完善提供參考和建議。
司法改革;法官責任制;保障措施
近年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在我國迅速展開,逐漸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司法體制改革作為改革深化的重要部分,已經在相關管理部門的統籌下展開科學布局,司法改革的指導文件明確了具體的試點地區名單,上海、貴州、青海等七個地區被劃分為司法改革的首批試點地區。另外,針對司法改革的實際需求,提出了四項具體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明確司法改革的推進方向。其中,司法責任制的完善成為司法改革工作的重心。
從我國審判的實際情況來看,職責不明以及案件處理效率較低等現實問題逐漸干擾了司法的公正與公平,因此,必須建立法官責任制,明確審判職責,提高審判效率。法官責任制,能夠保證參與審判的法官獨立行使權力,權責統一,有利于審判效率的提高。由于實際情況的不同導致法官責任制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區別,比如法官素質參差不齊,獨立審批案件對一些素質較低的法官來說,難度較大。因此,法官責任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法律賦予的權限,選擇專業技能較強的法官充當主審法官,負責具體案件的審判,并對審判的結果負責。
根據前文的闡述,本文認為:“讓審理者裁判”和“由裁判者負責”等重要思想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法官責任制。一方面,劃分權力。主要是對法官等人的地位進行說明,明確了法官的獨立審判權,讓審理權和裁判權統一。同時,為了在法院內部減少行政干預,也取消了庭院長的審批權。另外一方面,明確責任。確定每個庭審參與者的具體責任,在案件審判中做到職權分明,責任明確,確保法官權力和責任的完美統一。
(一)構建基層法院審判團隊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結合試點基層法院的實際情況,建設符合現實需求的基層法院審判團隊。以原來的組織架構為基礎,建設以主審法官為中心,其他專業人員分工合作的創新團隊,并在新團隊內部實施扁平化管理。調查顯示,選取的試點法院經過改革后,嚴格按照固定的模式組建專業的辦案團隊,團隊包括主審法官1人、法官助理1人以及書記員1人。一般情況下,基層法院有多少個一線裁判法官,內部就可以組建多少支這樣的專業辦案團隊,然后分別進行不同類型案件的審理。這種模式較為普遍,但是由于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并不相同,各個地方會根據自身實際的需求,進行適當的人員調整。
總體說來,改革后的團建模式與之前相比,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幾個方面:首先,組織形式差異。原有的審判長模式屬于非固定團隊,成員之間缺乏默契,新的審判團隊模式屬于固定團隊,成員之間配合默契;其次,地位差異。原有的審判長只是扮演著組織者的角色,權利受到制約。新的主審法官在整個案件審理過程中全面負責,管理權利不受限制,并決定了案件的處理情況;最后,職業屬性差異。原有的審判長缺少考核,新的主審法官需要接受績效考核。
(二)規范裁判文書簽發制度
改革前,原有機構管理下的司法文書審批必須經過層層把關,導致司法團隊辦案效率較低,責任人身份的模糊增加了司法責任的踐行難度,因此,要想徹底消除司法內部的行政干預,必須重新規范文書簽發制度。一方面,創新的審批團隊模式,以扁平化的管理避免了庭院領導對司法審批的干預;另外一方面,各地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出臺相關的文件,對司法文書的審批進行規范管理。比如,2015年,福建當地一個法院總結優秀的法庭案件審理經驗和教訓,結合本地的實際,制定了相關的文件,對司法文書的審簽權進行規范,明確經辦法官在簽署司法文書方面的具體權利。除此之外,我國其他的一些省份也相繼公布了相似的改革方案,減少了文書層層審批的流程,進一步強化了主審法官在自己審核案件中自主簽發裁判文書的權利,保障辦案責任的明確。
(三)限制審判委員會討論范疇
審委會參與案件的討論,缺乏合理公正的討論程序,不符合審判相關的原則,而審委會也沒有遵守回避制度,從而導致審理權和裁判權的分離,不利于案件審理過程的責任追究。因此,為了規范案件審理程序,應該明確規定審委會案件討論權限。針對這種情況,一些省份制定明確的改革方案,比如湖北省建立主審法官制度,改革審判委員會相關規定,責任落實到具體的人,規范審委會對案件的討論,并增加審委會對案件的了解。另外,關于審委會的權利及工作開展的具體流程,我國的一些法律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解釋,從已有的法律條文來看,規定明確,職責分明。然而,實際審判過程中,審委會經常超出法律范圍行使相應的權限,導致委員會的權力行使不合規范,嚴重破壞司法程序。因此,必須建立科學的委員會討論機制,規范委員會工作流程,建立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確保審委會工作的合理、合法。
(四)杜絕領導干部干預案件審理
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程序,嚴重損壞了司法的尊嚴,因此,為了確保我國司法的公正、公平,相關職能部門出臺了具體的規定,避免領導干部干涉司法案件的處理,規定中詳細闡述了領導干預案件審理的具體表現,并明確規定了違規后的處罰。從而為我國各地司法改革提供較為詳細的參考和引導。經過國家法律的規范和引導,我國一些地區逐漸建立起相應的司法應對機制,避免領導干預司法程序,比如貴州建立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的責任追查機制。
(一)構建法官監督考評機制
科學嚴謹的監督考評制度,能夠嚴格監管法官的工作情況,從而推動案件的審理。司法改革的關鍵是明確法官的職責,并對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管理,但是,改革作為一項工作,本身就需要被監督。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司法改革監管制度。2003年,中央政府針對司法改革工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但是領導小組只是在政策措施方面給予一定的指導,而關于各地司法改革的實踐則沒有進行過多的監督。司法改革的成果在整個社會的宣傳并沒有展開,導致人們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司法改革,從而失去群眾基礎。監督和考評是杜絕腐敗的重要手段,如果沒有做好相應的監督和考核,就很難掌控改革的結果,不利于司法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本文建議司法改革中必須完善相應的監督考評機制,明確人大的責任。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司法改革是從司法體系內部展開的,各省市級政府領導、政法委員以及公檢法部門參與了本次改革,因此,為了確保司法改革的公平、公正,必須立足于司法改革的外部環境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加強對司法改革的監管。作為相對獨立的機關,人大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同時也具有合理的法律基礎。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在人大常委會下設置司法改革委員會,或者成立專門的司法監管機構,監督司法改革的具體實踐情況。
(二)實行信息公開制度
一個法治完善的政府,應該保證信息的透明,所有權力的行使都是處于公開狀態。本次的司法改革,歷時較長,范圍較廣,對社會發展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應該做好相應的宣傳和指導,便于社會公眾快速理解和接受改革成果。針對司法改革的實踐情況,筆者進行跟蹤調研,發現各地區并沒有及時做好改革信息的公開。第一批進行試點改革的地區中,只有廣東、青海以及海南等省份在各自的省政法委官網中公開了司法改革的完整信息,而其他的省份幾乎都是借助第三方網絡渠道進行簡單的新聞報道。試點省份不重視司法改革的動態專題報道,導致改革信息不透明,社會公眾不了解改革,從而失去重要的社會監督渠道,不利于改革質量的提升。另外,社會公眾不熟悉司法改革情況,就不愿意過多的參與,導致法制建設失去強大的社會基礎。同時,信息公開較少,造成相關理論研究材料的缺乏,不利于科學研究的繼續展開。鑒于這些現實因素,本文建議各地區積極做好司法改革工作動態的公開,利用官方網絡及主流媒體,及時準確地公布司法改革的詳細情況,讓整個司法改革保持透明,接受廣泛群眾的監督,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推動司法改革的健康發展。
(三)實施案件終身負責制
一直以來,我國法官責任制主要是以結果責任為導向,搭建相應的問責模式。從一些基層法院調查“錯案”的情況來看,案件線索主要是來自于程序內部和程序外部。程序內部,是指上級法院通過再次審理后,發現原審結論不當,重新作出合適的調整;程序外部,是指一些外部的條件或因素給法院提供線索和指導。根據這兩條調查錯案的重要線索,我國法院建立了一系列糾錯制度,比如海南省將“上級領導批示的案件”、“人大常委監督的案件”等列入檢查案件審理的重要思路。另外,司法程序對新聞媒體報道或者社會關注等案件也給予相應的重視。
從法官責任制的實質來看,結果導向的法官責任制實際就是行政行為對法官的管控,剝奪了法官獨立審理案件的權力。鑒于法官責任制的現實改革需求,本文認為,法官責任制改革的關鍵在于法官責任判定標準的規范,為了保證司法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法官的權利與義務,必須改變原有法官責任制中倡導的結果導向,重視法官審理案件過程中的具體行為,根據行為制定責任承擔的標準,進一步合理規范法官責任制中的責任認定標準,保障司法體系中法官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作為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官責任制至關重要,一方面能夠明確案件審判的職責,協調內分工,加強團隊合作,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另外一方面,實現了司法審判的權責統一,維護了法官的合法權益,保證了司法審判的公開、公正、公平。因此,為了保障基層法院順利推行法官責任制實踐,必須結合本地實際建立專業的審判團隊,規范裁判文書的簽發程序,規定審判委員會的討論范圍,避免領導對案件的行政干預,同時,還必須根據基層法院法官責任制推行的實踐需求,建立合理的保障機制,做好法官工作的考評,及時公開司法改革動態,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司法改革的監督,為司法改革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1]王梓臣.論主審法官責任制的邏輯結構與實現路徑[J].中國審判,2015(7):64-67.
[2]劉素君,柳德新.論主審法官責任制的功能定位與實現路徑[J].河北法學,2016,34(6):195-200.
[3]祁彪.主審法官責任制改革見成效——訪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吳在存[J].民主與法制,2016(14):24-26.
[4]生建華,吳宏文.論基于信任的主審法官責任制之構建——以角色理論為分析工具[Z].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2015.
[5]王知禮.獨立與擔責:司法改革背景下的主審法官責任制研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5):18-19.
[6]張元華.“還權”下的“明責”——論我國主審法官責任制之構建[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5):86-90.
[7]徐蓮.刑事案件主審法官責任制研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5(2):121.
[8]郭人菡.基層法院主審法官責任制的價值革新與范式重構[J].魅力中國,2014(17):307-308.
[9]孫偉峰.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的現實困擾與治理——基于基層法庭視角的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05-109.
D
A
2095-4379-(2017)13-0077-03 作者簡介:袁小農(1969-),女,漢族,江西南昌人,法學本科,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法官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