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俊琪
太原科技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
淺析心證公開
武俊琪
太原科技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結合我國近年來民訴的關注點,司法公開以及學術界對判決書說理性的強調,以及民眾對案件的知情權的重視,深刻理解心證公開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心證公開不單單只是結果的公開,更重要的是對過程和理由的公開。
心證;公開
心證公開,實質上是從程序規范的角度,審理法官在司法審判中將其對于案件事實、證據以及有關法律簡介的認識,向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公開、披露、闡釋的制度。心證公開的目的在于要求法官把本來存在內心中的心證內容和過程表現出來,從而使法官心證獲得可視性,有利于加強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從內容上講,心證公開包括心證過程的公開、心證結果的公開以及心證理由的公開。關于心證公開的內容,我國《證據規定》第六十四條規定法官在審核證據時應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但是很可惜的是對于心證過程卻未提及。那么心證過程是否應該公開?該如何公開呢?
我國大多數學者認為法官心證過程的公開主要指在司法過程中法官審查評判證據、認定事實的所有程序都公開進行,從而使人們通過對程序正當性的認可建立起對審判結果真實性的信賴。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將心證公開界定為“系指法官將其在訴訟審理中(自其研閱起訴狀之時起)所形成上述意義的心證,于法庭上或程序進行中,就案件事實和法律問題向當事人開示、批露,使其有所知悉、認識或理解。”筆者認為,心證過程公開主要是為了確保當事人與法官的交感。當事人可以了解法官證明力判斷情況是否達到了提供證據以期達到證明力,法官也可以通過心證過程的公開了解與當事人預期的差距,便宜當事人對主張事實進行完整的陳述、聲明證據及提出適當的聲明。
法國民事訴訟中確立了一項法官裁判的原則:法官對采納為裁判基礎的事實、證據及法律,沒有讓當事人行使辯論機會、陳述意見之前,是不能采用的,以避免法官的突襲性裁判。在日本民事訴訟實務中,“心證的開示”要求除了一般的舉證辯論活動和上訴以外,法官應在作出判決之前的適當時機向當事人表明或開示自己關于證據價值及要證明事實的認識。臺灣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令其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聲明證據或者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說生命或陳述有不明了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可見,當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將其心證過程公開,可以促使當事人在熟悉法官的初步心證之后,補充不足的訴訟資料以進行更為完全的攻擊或防御,或者提出意見以消除法官認識上的誤解,避免法官在進行自由裁量時出現偏差和過于主觀隨意,而作出對自己不利的評判,防止法官在未讓當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擊和防御的機會而作出的突襲裁判。假使法官一直將對裁判結論的推理演繹過程處于秘密狀態,則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即法官在裁判文書中以各方當事人未曾提及和辯論的理由,或未曾辯論的法律,或未曾主張的事實,出乎當事人意外地直接做出裁判。
那么如何確保心證過程的公開呢?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心證過程公開是在審判階段,那么確保心證過程公開就應當完善并貫徹公開審判制度。審判公開是我國民事訴訟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它要求案件審理出合議庭評議外,應該向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公開,允許自由旁聽和新聞媒體報道和采訪。自由旁聽和媒體的新聞報道是民眾參與司法的一個重要渠道,可以使法官的審判過程充分地暴露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下,主動的接受社會公眾對其的監督,一方面,它可以防止法官的恣意,使法官在形成心證時更加的謹慎,避免一些暗箱操作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公眾了解到事實認定中存在有諸多因素,從而理性地看待和認識法官形成心證的結果,最終促進審判過程的民主化和規范化,保障司法公正。
我國法律規定公開判決的理由和結果,心證理由的公開是對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制約的有效手段。判決理由實際上起到了將抽象、模糊的原則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則的作用。公開判決的理由就意味著公開自由裁量權行使的直接依據,它使法官的裁決結果更容易被檢驗。判決結果的公開包括:一是法官應當對雙方當事人的主張和辯論作出準確的歸納,對其爭議進行說理,對當事人的主張是否支持作出說明;二是法官要結合現有證據,對證據能力的有無和證明力大小所形成的心證作出說明,尤其是雙方爭議較大的證據要重點說明;三是適用法律法規要充分論證理由,對法條進行詳盡的闡釋,加強判決的說服力。
如何體現心證理由和結果的公開呢?心證理由和結果的公開主要體現在裁判文書的公開。一份判決文書闡述其裁判根據和理由的過程,就是法官與當事人溝通交流,解釋和說明其主張為什么獲得支持或否定的過程。裁判文書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具體案件的當事人,也是對不特定的社會公眾的回應。法官通過判決文書公開其自由裁量的理由與結果,目的是為了對法官的自由裁量進行外部的制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基于自由心證原則,判決文書不僅需要寫明大前提法律規定的涵攝條件,更需要寫明小前提證據證明的事實,以及運用經驗法則與邏輯法則的推理過程,包括證據是否應當采納,理由是什么;證據證明力的程度以及予以采信的理由。具體可以體現為裁判文書中應當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一是加強事實論證。法官通過對證據材料的自由裁量認定當事人所主張的案件事實符合或者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觀事實時,才會支持當事人的主張。但是法官這種自由裁了的過程,是除自己外不為外界所知的。因此,為了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法官有必要在判決文書中闡述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的分析與認定情況,闡述清楚對證據材料予以采信或不采信的理由。二是加強法理闡釋。就是要求在裁判文書中講清法理,使當事人和社會大眾明白作出判決的依據。由于現行法律法規的穩定性與滯后性與社會的無限變化性的矛盾,裁判文書中發力闡述也應根據法律規范的具體規定程度而有所不同:對于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應當闡明法律條文與案件事實的對應性;對于法律條款存在沖突的,要解釋清楚選擇這條法律條款而非另外法律條款的理由,給當事人一個明確的交代與說法;對于法律存在漏洞,沒有規定的情況,法官不得拒絕裁判,需要依靠法律原理、法律原則進行自由裁量的,更要加強闡釋力度。要結合具體案件,分析當事人的訴求正當與否,闡明依據法律原理對當事人權益救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三是加強邏輯說理,就是以認定的法律事實為根據,依據使用的法律規范或法理,運用演繹推理的邏輯方法,界定糾紛的法律性質,明確當事人的法律責任。總之就是法官應當更為詳細地說明對法律問題的理解,提示心證形成的脈絡。
綜上所述心證公開內容應包含心證過程、理由和結論。而公開的方式則有書面公開和口頭公開兩種。判決書增加說理性為書面公開,而法官在庭審過程中向當事人公示心證為口頭公開。心證公開實質就是要打通法官與當事人、法官與法官、法官與大眾在適用經驗法則中進行互動的渠道,通過公開而引入外部事物對經驗法則進行規制與促進。
[1]沈志先.法官自由裁量精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7.
[2]張榕.事實認定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以民事訴訟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61.
[3]朱海濤.民訴誠信原則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規制[D].河北大學,2013.
[4]陳桂明,紀格非.證據制度中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類型化分析[J].法學研究,2008(3).
D
A
2095-4379-(2017)13-0197-02 作者簡介:武俊琪(1991-),女,漢族,山西呂梁人,太原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