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肖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法律問題探析
諸葛肖瑤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形式發生改變。雖然一對一的資源共享服務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私人復制的范圍,但由于網絡的傳播性,無法控制其結果。由此便產生該種形態的私人復制應否納入合理使用的問題。相關法律規定本就不完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疲于應對。數字化趨勢不可逆,因此有必要對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予以分析,為現有法律提出一些調整建議。
云儲存;私人復制;個人使用;合理使用
在傳統技術時代,私人復制不僅形式有限,而且復制成本高、數量少、質量差。①私人復制與著作權人無法形成競爭,此時的私人復制是指一切非商業性目的的復制行為。在模擬技術時代,技術進步使私人復制的質與量有了顯著提高,著作權人利益受影響,②私人復制免責受到一定限制。在數字技術時代,私人復制在網絡的催化下呈現出不可控的趨勢,私人復制的合法性受到懷疑,成為特定條件下對著作權法定限制。
法律上,私人復制并非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一個法定概念。但一般認為,《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1)項關于個人使用的規定是我國對私人復制的界定。從私人復制的歷史發展來看,私人復制并非等同于個人使用,個人使用僅是私人復制的一個部分,是一種狹義的私人復制,私人復制應等同于非商業性復制。所以,私人復制可以界定為在私生活領域內,私人及與其相關的人使用作品或將作品提供給他人使用的行為。
傳輸下載是網絡環境下用戶使用作品的主要形式。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網絡傳輸屬于著作權法中的傳播行為。網絡下載則將數字作品固定到計算機硬盤上,根據《伯爾尼公約》,下載作品的行為屬于復制行為。至于臨時復制,即網頁瀏覽自動生成的臨時文件,由于該臨時文件并未固定于計算機硬盤中,且并非用戶有意為之,所以臨時復制不應屬于私人復制范疇。那么,網絡環境下的私人復制主要是指用戶有意識的網絡下載行為。③
云儲存服務為用戶提供了存放數字作品的虛擬空間,用戶只需將其他用戶傳輸的作品保存至云儲存軟件中,便可在網絡環境下任意使用作品。該保存行為在一定程度上與網頁瀏覽時自動產生的臨時復制相類似。
然而,臨時復制并非用戶有意識的行為,不應納入私人復制范疇。云服務中的保存行為雖然未將作品下載至計算機硬盤中,該作品與臨時復制相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同時,保存作品是用戶以使用作品為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根據《伯爾尼公約》第9條的規定,云儲存中用戶的保存行為應當屬于私人復制。
(一)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與合理使用
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是一對一的傳輸模式,這也就意味著作品傳播限于親朋好友等“熟人”范圍內。盡管如此,網絡的傳播性決定作品傳播結果難以控制。而私人復制納入合理使用范疇的條件之一是基于個人使用目的,即在自己及家庭范圍內使用。由此便會產生該種私人復制既可以納入合理使用又不能免責的矛盾。
(二)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私人復制的基本定位
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只是改變了作品存在、傳播和使用的方式,傳統著作權法的相關原理與規則仍然適用,但該種私人復制破壞了著作權法維持的著作權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狀態,故在著作權法中的地位須重新界定。
一種觀點認為,不應完全否認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合理使用。用戶應該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資源共享的利益,且網絡環境下私人復制法律限制的成本較高。另一種觀點認為,私人復制的合法性應采取個案分析來確定。私人復制的商業性與非商業性的界限模糊,太過籠統的規定不利于著作權人利益的保護。
早期,私人復制自身的局限性能夠協調其與商業復制的關系。但技術進步使私人復制的自我限制幾乎消失,因而須要一種人為的外在限制來協調,即法律限制。
盡管如此,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私人復制的自身限制可以技術限制代替。至于來源合法性問題,則通過著作權法的完善形成對私人復制的的法律限制。而且,私人復制之納入合理使用可以平衡社會公眾與著作權人之間的利益,防止著作權過度膨脹而危及個人自由與發展。所以,應該承認特定條件下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私人復制的合理使用地位。
(一)國際立法實踐
1.國際公約:《伯爾尼公約》
《伯爾尼公約》只對合理使用做了原則性規定,即“三步檢驗法”,允許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復制上述作品,只要這種復制不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也不無理地損害作者的合法權益。
2.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
美國對私人復制的合法性采取否定態度,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適用個案檢察制,當滿足“三步檢驗法”的要求時,私人復制可因合理使用而免責。
3.德國:《德國著作權法》
《德國著作權法》規定,只要不把復制件用于直接或者間接的營利目的,或者這種復制件的樣本明顯不是來自違法的來源,法律允許自然人為了私人使用目的自己制作復制件。
(二)我國立法實踐
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呈現出的新特點,盡管仍將其視為合理使用,但須對現行法律做相應調整以適應新環境下的私人復制。同時,我國現行法律有關合理使用制度規定不完善,司法實踐中存在困難,因而可以在借鑒國際立法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關于私人復制的立法規制。
1.以屬于合理使用為原則的個案審查制
綜上所述,私人復制納入合理使用范疇比較恰當。但由于網絡傳播性,當私人復制達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著作權人的利益。為避免這一現象發生,可以適當借鑒美國的立法經驗,在認定私人復制屬于合理使用的基礎上進行個案審查。
實行個案審查制意味著承認特定條件下的私人復制構成侵權,此時可以引入“三步檢驗法”作為判斷標準,承認當私人復制與作品的正常利用相抵觸或者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合法利益時則構成侵權。
正常利用,一般認為是指正常情況下著作權人的可以從作品中獲得的經濟利益。該條件彌補了我國現行法律沒有限制私人復制數量的漏洞。而合法利益,有學者認為是可以最大限度實施復制權的法定利益,④但由于該條件是私人復制構成侵權這一例外情況的判斷標準,從社會公眾利益角度,應以最低限度的法定利益為宜。“不合理損害”雖未說明,但當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低于最低限度的法定利益時,一般可認定該私人復制造成了不合理的損害。
2.以作品的合法來源為前提
《著作權法》關于個人使用的規定沒有限定使用作品的性質。假如使用作品來源于盜版,盜版本身系違法,而知情的使用人卻可經私人復制而將其合法化,這無疑是荒誕的。德國法對此進行了相關規定,作品來源不能明顯非法。至于何謂“明顯”,則從一般用戶角度考察,以其明知或者應知為標準。我國不妨將德國的立法經驗“拿來”,同樣規定作品不能來源與一般用戶明知或者應知盜版。
由于互聯網的傳播特性,云儲存服務模式下的私人復制涉及的主體范圍較廣,使用作品往往難以溯及其最初來源,即使可能也必得耗費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從經濟的角度看,雖然懲罰了所有侵權人卻不甚合理。故在經濟與正義的平衡下,可退而求其次,只考察其直接來源的合法性。
[ 注 釋 ]
①張尤賢.私人復制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②孫英偉.數字技術環境下的私人復制行為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80-84.
③馮曉青.網絡環境下私人復制著作權問題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03:103-112.
④孫英偉.數字技術時代私人復制的困境與出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D
A
2095-4379-(2017)13-0216-02 作者簡介:諸葛肖瑤(1996-),女,漢族,江蘇丹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