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嬌嬌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
論我國《侵權責任法》上的共同危險行為
楊嬌嬌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侵權責任法》對共同危險行為進行了相關規定,本文通過對其概念、構成要件和歸責基礎進行分析,最后對其免責事由進行探討,使其免責事由合理化。
共同危險行為;推定的因果關系;歸責
我國的共同危險行為制度由2009年12月26日頒布的《侵權責任法》進行首次規定。該法第10條規定:“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準共同侵權行為,指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或者財產安全的行為并造成損害后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情況。它需要以下構成要件:其一,主體為二人以上;其二,每個人都單獨實施完成了危險行為;其三,每個人都具有獨立的過錯;其四,損壞后果無法確定由哪個人的行為導致。在因果關系方面,損害后果可能是由一個人的行為單獨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多個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無法判斷具體的侵權人。在能夠確定具體侵權責任人的情況下,不屬于共同危險行為的范疇,它屬于一般侵權行為,由實施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承擔責任。
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在共同危險行為中,各個行為人都需要對被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在共同危險行為中,真正造成損害后果的責任人只是其中的一個行為人或者某幾個行為人,剩下的行為人中并沒有造成真正的損害后果,但是法律規定其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其歸責基礎?在學術界的討論下,其歸責基礎主要有以下這幾種學說:
(一)參與部分不明說。該學說認為,各個行為人造成的損害后果是由各個行為人所導致的,只是對他們各自所參與的行為無法明確,故各個行為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二)共同過失說。該學說認為,各個行為人之所以造成的損害后果,是因為這數個行為人之間存在共同過失,他們的整個行為是無法分割的,故各個行為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三)利益取舍與行為關聯說。該學說認為,各個行為人造成的損害后果,他們在實施危險行為的過程中存在著客觀關聯,法律在權衡了非致害人的利益以及被侵權人利益后,做出了取舍,法律在二者的利益之間,選擇保護無辜的被侵權人,故各個行為人應承擔連帶責任。
(四)因果關系推定說。該學說認為,各個行為人造成的損害后果的過程中,雖然不知究竟誰是具體的侵權人,但是這其中的行為人是可以確定的,損害不能由無辜的被侵權人承擔,法律在其規定中推定應當由各個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上述觀點,對共同危險行為的特征從部分方面進行剖析,都具有一定道理,但是每個觀點分析不夠全面。“參與部分不明說”認為在侵權行為中,只是各個行為人的原因力不同,但是侵權行為是由各個行為人所實施的,所以,實際上,該學說已經默認了侵權人的存在,實質上是屬于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的范疇,不屬于這里所討論的共同危險行為;“共同過失說”認為在共同危險行為中,各個行為人都存在著共同過失,并且這種過失存在著同一性,該學說無法突出共同危險行為所獨有的特征;“利益取舍與行為關聯說”認為,共同危險行為的歸責,在無辜的被侵權人和無辜的非致害人這兩類無辜的人的利益中,法律選擇去保護無辜的被侵權人的利益。但是如果以利益選擇作為歸責基礎,在現實生活中,在這種學說支配下,無法界定共同危險行為的存在范圍,在實務中難以操作。
“因果關系推定說”與以上幾種學說相比,較為可取。在共同危險行為中,被侵權人受到損害,在數個行為人之中無法判斷誰是真正的侵權人,即無法判斷究竟是誰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但是,法律在這時必須要定紛止爭,要做出判斷,應確定由誰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確定責任主體時,法律將所有行為人的行為整體化,全部的行為人都必須對被侵權人受到的損害后果承擔連帶責任,這是法律上的一種推定,以保護無辜的被侵權人,對其損害進行合理的賠償。共同危險行為中的行為人,法律將其行為推定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從而各個行為人之間需要對損害后果承擔連帶責任,即使,這行為人中存在著一個或者多個無辜的非致害人。
在共同危險行為中,無法確定具體的侵權人,但是為了分擔被侵權人的損失,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采用推定性的因果關系,使各個行為人全部承擔連帶責任,對于其中無辜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這無疑擴大了責任主體的范圍,對于無辜的行為人來說,有失公允。法律即使要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也不能無限的擴大,要在被侵權人與非致害人之間進行利益平衡,免責事由顯得尤為重要。《侵權責任法》對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也進行了規定,但是,對于這個規定要如何解讀,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其爭議的所在之處為,如果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即行為人有證據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是否可以不再承擔連帶責任。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觀點為肯定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即行為人能夠證明被侵權人的所受到的損害后果與行為人的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即能免責;第二種觀點為否定說:行為人僅僅能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無法免責,還必須要證明誰是真正的侵權人后,才能免于承擔責任。
筆者認為,肯定說比較妥當。其主要理由在于:第一,根據上文的敘述,共同危險行為制度中采用推定的因果關系。當行為人有證據證明被侵權人的所受到的損害后果與自己的行為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那么推定的因果關系根本就無法成立。該行為人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無需承擔連帶責任。推定的因果關系已經使責任主體擴大化,當行為人能夠證明確定的因果關系不再存在,不言自明,該行為人無需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對于贊同反對說的學者來說,他們認為,如果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就無需承擔侵權責任,這樣會對被侵權人不利。但事實上,不可能每個共同危險行為人都能夠證明這種因果關系的不存在,與此同時,不能提供這種證明的共同危險行為人在客觀上是實際加害人的可能性就越大,距離真正的“客觀事實”也就越接近;第三,雖然法律在權衡時,著重保護被侵權人的權益,避免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害無人賠償。但是,這種利益的傾斜保護不是沒有限度的,要在合理的范圍內。如果在共同危險行為中,要求行為人不但能夠證明損害后果不是由自己的行為造成的,而且還需找到具體的侵權人后才能免于承擔責任。這對共同危險行為中的行為人所要求的證明責任太過于苛刻,使行為人須承擔的責任太過于沉重,不利于對行為人權益的保護;第四,共同危險行為的設立初衷是為了避免因被侵權人舉證困難,無法找到真正的侵權人,獲得合理的賠償,挽回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而不是擴大侵權責任主體的范圍;最后,肯定說也符合侵權理論中“既無因果關系,自非侵權人”的觀點。
《侵權責任法》第10條語義上的模糊,導致理論界以及實務界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最高人民法院應當針對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在《侵權責任法》基本原則的指導下,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使該條款能夠完善和清楚,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正確的使用,從而發揮《侵權責任法》填補損害,定紛止爭的功能。
[1]金勇軍.評馬敏訴劉偉等共同參與行為損害賠償糾紛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高留志.共同危險行為若干問題之我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2).
[4]武夢超.論共同危險行為的免責事由——對<侵權責任法>第10條的學理性解讀[J].求是學刊,2012(7).
D
A
2095-4379-(2017)13-0221-02 作者簡介:楊嬌嬌(1992-),女,安徽肥東人,安徽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