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乾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091
?
新修訂《環境保護法》的內容淺析
黃子乾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091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有利于推動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并且可以完善部門環境法體系。雖然新法對立法目的進行調整,增加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倡導環境監管,明確環境財政保障。但是對于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來說,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總則部門,從而更好的指導分則以及部門環境法。此外,為了使環境信息更加的公開,公眾有更多的參與機會,還應將其滲透到各種環境治理制度當中。
《環境保護法》;定位;公眾參與制度
對于法律研究而言,不但要闡釋已經獲得的成就,更要關注不完善之處,這樣才能保證新法的順利實施。特別是根據最新的《環境保護法》修訂其他部門環境法時,要最大程度減少由于其本身的不完善而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使環境法立法面臨較大挑戰,任重而道遠。
新法總則部分包括十二個條款,主要涉及到立法意圖、環境的含義、適用范圍、基本國策和原則、環境義務和責任、引導策略、財政保障、宣傳教育、監管獎勵等。
按照總則部分的規定,要具體闡釋憲法當中對于環境保護的規定,明確立法意圖、適用范圍、基本國策、有關環境保護的立法權限以及行政權限。同時,根據《環境保護法》的結構,以及和部門環境法之間的關系,總則不但要對某些內容進行抽象性的規定,比如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以及實體性內容,其中包括核心概念的法律定義、程序性內容等,具體來說,指的是國家環境保護機構組織、環境保護基金等。此外,針對某些適用于環境法,但是不能通過部門環境法進行規定的內容,《環境保護法》也要進行規定,比如新法首次規定了國家環境日等。分則當中,某些規定比較模糊,要根據總則進行法律解釋,而環境法的基本法律是《環境保護法》,對于環境法來說,發揮指導作用的是《環境保護法》的總則部分,意義重大,所以,要格外重視它的結構以及表述方式。
在《環境保護法》當中,第二章、第三章以及第四章涉及到主要內容,但它們之間的邏輯性和框架結構還需要進一步思考。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并沒有改變原來的結構,仍舊是環境監管、環境保護、治理污染以及其他公害。從制度的角度來說,還是缺乏持續性、區域性、綜合性以及關聯性,很難完全的落實環境預防原則。在這種情況下,不但總則內容難以實現,新增加的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也無法實施,修訂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從相關的監管制度層面來說,可以從場域、設施以及物質三個方面展開防治,通過禁止、管制以及經濟引導等方式規范各種行為,進一步明確國家機構、社會以及企事業單位的權利和責任。除此之外,要將污染排放也看成是使用環境資源,把資源的使用和防治污染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綜合治理。
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通過第五章,增加了環境信息公開以及公眾參與的規定,這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體現出環境法合作原則,也是將環境保護視為社會任務的一種制度安排。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和環境信息制度都屬于環境法制度,但性質并不相同,實際上,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是建立在環境信息制度之上的,這兩種制度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要求公開的信息,必須經過收集以及分析這個環節。同時,信息公開制度不是單向的,其也是為了保證國家在制定政策、做出決策以及發布命令的過程當中,可以合理的考慮群眾意見,并且接受群眾的監督。由于環境法在執行方面還不完善,比如建立在信息公開基礎之上的公眾監督雖已開始納入到發達國家的環境法當中,但它們并不是基本的環境法。因此,在對《奧胡斯公約》進行轉化時,我們把它的內容通過國內立法的方式進行規定。
中國的基本環境法是《環境保護法》,不過針對增加章節規定信息公開還應該進一步探討。無論是信息公開、公眾參與,還是監督舉報,都離不開具體的環境監管制度,例如信息公開需要依托于環境統計制度和環境監測制度等。環境法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圍繞信息而展開的。所以,為了形成環保理念,保證公眾的參與,第五章的規定還需要和具體的制度結合起來。根據新法的精神,我認為把第五十三條納入到總則,進行單獨規定,更能突顯出環境信息公開、環境司法以及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同時,第五十七條中規定的公民監督權力要納入到“環境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總則條款當中,使獲得信息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密切。最后,第五十八條中規定的環境公益訴訟也應納入到總則當中,隸屬于“環境司法”條款。對于信息公開以及公眾參與,特別是政府環境信息公開,應該制定環境統計制度,實現統計制度與信息公開的進一步融合。
[1]張笑荷.新修訂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淺析[J].法制博覽,2016(13):214.
[2]鄭肖垚,莊國敏.淺析新修訂環境法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覽,2015(18):51-54.
D
A
2095-4379-(2017)13-0237-01 作者簡介:黃子乾(1996-),男,河北大名人,國際關系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