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雛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從國際立法評析我國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規制
——以《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出臺為視角
陳雛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規制,既是激勵知識產權創新的有力保障,也是實現貿易自由的本質體現。國務院《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的出臺有助于增強《反壟斷法》第55條的可操作性和可預見性,是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規制體系構建的重要一環。本文以《指南》的出臺為視角,通過評析我國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規制的現狀并與國際立法相比較,試圖為我國知識產權反壟斷規制體系的完善提出有益建議,以達到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激勵創新,提高消費者福利的立法目的。
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規制體系;《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
知識產權濫用,是指經營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授予有關知識產權的界限以不正當方式行使知識產權,損害他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知識產權的濫用不僅會導致相關權利人的私人利益受損,還可能形成知識產權壟斷市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因此,立法者除重視知識產權法本身外,還應注意反壟斷方面的相關立法。反壟斷法是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憲法”,其意在使用國家強制力禁止一切壟斷行為和不合理的限制競爭行為,從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增加社會財富。這避免了民法在權利被濫用時無力規制的尷尬情況出現,也無法憑借國家強制力進行規制。也正是由于反壟斷法的價值目標和功能效力,它成為我國規范和制裁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最有力武器。
《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的出臺采納了諸多學者對判斷知識產權濫用反競爭性的“合理原則”和“豁免原則”的意見和建議。
合理原則是美國反托拉斯法關于知識產權濫用的最主要原則。它要求要判斷知識產權濫用行為是否會限制有效競爭,不能當然的將知識產權許可合同中的限制性條款定性為反競爭條款,而應在綜合考慮該條款的目的、競爭者市場地位、相關市場等因素的前提下,判斷這一條款是否會對市場競爭帶來不利影響,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適用反托拉斯法。我國《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第5條“分析方法和步驟”就充分借鑒了該原則:“(一)確認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和特征……(五)分析經營者行使知識產權行為對相關市場競爭的影響”。這些實際上是依靠市場機制來評價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增加了規范的彈性,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有利于降低執法成本。
豁免原則是歐盟競爭法關于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的基本原則。歐盟《技術轉讓協議集體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1條第3款的第240/96號規章》將技術許可協議中的限制性條款分為“白色清單”、“黑色清單”和“灰色清單”。“白色清單”中列舉的條款可以被“豁免”;“黑色清單”中的條款應被禁止;“灰色清單”是否能被“豁免”則視情況而定。我國《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第21條借鑒該原則,設置了“涉及知識產權的壟斷協議的安全港規則”。“…針對《反壟斷法》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所明確列舉之外的其他情形設立安全港規則,在安全港范圍內可以適應豁免規定”。顯然這對執法效率和經營者合法性預期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列舉+概括式”的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規范是目前國際立法一致采取的形式。通過總體概括和分項列舉制定規范,既可以防止掛一漏萬,也可以降低規定的繁瑣性,使其簡明易懂、邏輯清晰。此外,“列舉+概括式”的規范具有確定性,便于經營者對自身行為可能產生的效果進行預測和評估。我國《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也借鑒了這種立法形式,如第三章“涉及知識產權的壟斷協議”中,首先對其進行了總體規定,明確了“涉及知識產權的壟斷協議”的概念、性質和分析認定方式,然后將壟斷協議按“競爭者之間的價格限制”、“競爭者之間的產量限制”、“競爭者之間的市場分割”、“非競爭者之間的定價限制”等進行列舉,最后又補充了“涉及知識產權的壟斷協議的安全港規則”,幾乎涵蓋了有關“涉及知識產權的壟斷協議”的全部內容。
總的來說,我國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規制以新出臺的《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為代表,較為充分地吸收借鑒了國際立法經驗,這是我國知識產權反壟斷規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與國際立法接軌的初步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進步意義。但是,《指南》還停留在立法層面,反壟斷法綜合吸收歐、美、日不同國家甚至法系的法律原則是否有助于提高執法效率、實現各方利益平衡還不得而知。因此,我國知識產權濫用反壟斷規制體系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去糙取精,使之最終符合我國國情。
[1]關于濫用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指南(國家工商總局第七稿).
[2]孫玉蕓,陳奇偉.從知識產權濫用的國際立法看我國<反壟斷法>第55條的適用[J].經濟與法,2012.11.
[3]李浩成.濫用反壟斷立法規制的現狀與重構[J].政法論叢,2013.6.
[4]鄭成思.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遠遠不夠[N].文匯報,2004-10-17(6).
D
A
2095-4379-(2017)13-0245-01 作者簡介:陳雛音(1996-),女,漢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