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超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論我國認罪答辯程序的構建
王穎超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6年在十八個城市開展認罪認罰從寬試點制度并出臺試點方案。對于認罪案件認罪答辯沒有建立專門的程序。在當前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協商性司法理論發展的環境下,建立認罪答辯程序對于促進案件提高案件繁簡分流提高效率及對被告人和被害人而言都有莫大的好處。認罪答辯程序的啟動、參與主體、流程及法律后果在構建認罪答辯程序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認罪;認罪答辯;認罪答辯程序;認罪認罰從寬
(一)構建認罪答辯程序的必要性
1.提高司法效率,緩解辦案壓力
根據中國法律年鑒的統計,全國法院審理刑事一審案件的數量從2009年768507件[1]增長到2014年1040475件。[2]我國刑事審判法官從2005年的18.9萬到2014年仍是不到20萬。“案多人少”的矛盾是法院急需解決的。犯罪嫌疑人在進行認罪后,可啟動認罪答辯程序,經過認罪答辯程序部分刑事訴訟環節可簡化,經審查后部分案件可以直接進入量刑環節,大大提高司法效率。
2.被告人權益維護的需要
2012年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充分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認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答辯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獲得量刑上的優惠,其在心理上對判決結果有一個合理的預期。避免減少不當量刑對其沖擊,早點結束刑事訴訟程序對其的煎熬。[3]認罪答辯程序的構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考量各方面利益后選擇是否認罪。
3.對被害人撫慰的需要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他們大多希望罪犯收到應有的法律制裁。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一開始就認罪,對被害人有一定的撫慰。同時,被害人能更早獲得物質賠償,有利于被害人去恢復被損害的利益。構建認罪答辯程序,不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是對被害人極為有利的。
(二)構建認罪答辯程序的可能性
1.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是我國刑事基本政策。寬嚴相濟指的是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實行區別對待,對于犯罪情節惡劣社會危害大的案件應當嚴懲,對于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影響較小的案件從寬。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制度化體現,認罪答辯程序又是認罪認罰制度最重要的程序載體和運行基礎。
2.認罪答辯程序制度在域外發展
不同的國家對認罪案件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處理程序。在英美國家,檢察官在辯訴交易交易中,可以拿降低指控犯罪的等級、減少指控的罪名或建議從輕處罰的方式去和被告人認罪選擇權交易。法國設置了庭前認罪答辯程序、日本擁有簡易公審程序、德國則有處罰命令程序。各國相關程序的設置為我國認罪答辯程序的創建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鑒,尤其在技術設計方面。
(一)認罪答辯程序啟動前的審查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被第一次訊問時認罪,偵查機關應告知認罪答辯程序的存在并告知其作出認罪答辯的條件和法律后果。在啟動認罪答辯程序前公訴機關應當審查下列方面:
1.被告人知道答辯的后果
作出認罪答辯程序的時間節點是刑事判決書生效以前。在被告人答辯前,被告人應當知道,當其進行有罪答辯后將會得到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從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法律后果的知曉是認罪答辯程序啟動的條件之一。
2.被告人知曉其放棄的訴訟權利
在被告人作出了有罪供述后,對于偵查機關和公訴機關根據有罪口供所作出的起訴意見書和起訴書所指控的犯罪的罪名、罪數以及量刑建議都有知情權。被告人在認罪答辯程序后相應權利將要放棄,如按照普通程序進行審理的權利、在法庭上與證人進行對質和質證的權利等,在被告人放棄這些權利之前國家機關有義務對其進行告知。
3.被告人在答辯時自愿的
被告認罪的自愿性是簡化審理程序的先決條件,如果被告人不認罪那么案件事實就存在爭議,認罪答辯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簡化處理就不具有正當性。[4]被告人作出認罪答辯應該是在自愿的基礎權衡利益得失的選擇下做出的。違反自愿,被告人在脅迫下作出的認罪答辯是違法行為,此種答辯是無效的。
(二)適用認罪答辯程序案件范圍
認罪答辯程序案件適用范圍應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案件范圍一樣。普通的成年人所實施的犯罪一般都可以適用認罪答辯程序。對于普通人實施的刑事案件,不應根據輕罪、重罪或者即將判處刑罰的種類作為區分是否適用認罪答辯程序的標準。只要犯罪嫌疑人在訴訟中,自愿選擇認罪,一般就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經過司法機關的啟動和審核合格后應當進入認罪答辯程序。尤其是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被告人可能面臨生命的剝奪或者財產和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的剝奪。對于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應另做分析。首先,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其所作的認罪答辯效力欠缺。其次,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認知能力存在差異較大。對于未成年人所做的認罪答辯應經其法定代理人的審查后,沒有異議方可納入認罪答辯程序適用案件的范圍。最后,在司法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罪行特別嚴重,社會影響及其嚴重的刑事案件,對于此類刑事案件是否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允許其通過認罪答辯獲得量刑上的折扣,應由司法機關認定,屬于兜底條款。
(三)認罪答辯程序的啟動主體
在不同的國家,與認罪答辯相關的程序有著不同的啟動主體。大致有三種啟動方式:一,被告人具有啟動權。二,被告人和檢察官都有啟動權。三,檢察官申請但需要被告人同意。
我國不是所有案件都適用認罪答辯程序,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還是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被告人單獨享有認罪答辯啟動權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訴訟主體,尤其權益影響最大的被告人應當享有程序選擇權,不應當作為被動客體接受認罪答辯程序的審理。[5]我國憲法賦予了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和法律監督職能,由檢察機關對認罪答辯程序經審核并提出較為合適。由檢察官提出并經被告人同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一)被告人
被告人享有啟動程序的權利,與之相對應的應該有反悔的權利,即認罪答辯的撤回。一旦被告人覺得認罪答辯不利于其權益或者具有非自愿或明智性的情況,被告人可以主張撤回認罪。首先,撤回的時間應該是在一審法院有罪裁決作出之前。[6]其次,被告人可以和檢察官提出撤回也可以在認罪答辯程序中向法官提出。最后,被告人在撤回認罪答辯后,由認罪答辯程序轉為其他程序。檢察機關因為被告人撤回認罪答辯可能需要其他時間去搜集公訴材料,應當給予檢察機關一定的時間退回補充偵查。
(二)檢察官
檢察官必須參與認罪答辯程序。首先,在案件的卷宗材料移送至檢察機關時,檢察官應審查在偵查階段的訊問筆錄上是否有犯罪嫌疑人提出認罪的意思表示的記錄,承擔告知認罪答辯程序義務,由犯罪嫌疑人自主選擇。其次,在審核案件材料后,檢察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就犯罪嫌疑人的量刑提出建議。最后,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認罪答辯程序的前后,檢察機關應該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三)法官
檢察院在經被告人同意提出適用認罪答辯程序后,法官具有形式審查權,審查案件是否屬于適用范圍、被告人的自愿性和是否有事實基礎。在認罪答辯程序中,法官應要求被告人再次做出認罪答辯,并與檢察機關提交的證據相對照。對檢查機關所做的量刑建議予以考量,根據案情,如果符合法律規定在裁決中應當采納檢察機關的量刑建議,如果認為不符合法律規定,在說明理由后根據法律規定自由裁量。最后,對于被告人認罪答辯的撤回以及檢察機關因違反法律規定認罪答辯程序轉其他程序,法官可以依職權予以審查,根據正當性原則和合法性原則決定是否同意。
(四)被害人
在現實中,被害人對被告人往往抱著“嚴懲”或者“報復”的心理,不同意被告人通過認罪獲得刑罰上的減輕。因此,對于被害人的意見只能起參考作用,不能因為被害人的不同意而不適用認罪答辯程序。當然,在認罪答辯程序中國家和檢察機關代表被害人利益,適用認罪答辯程序并不影響被害人利益的實現。
在適用認罪答辯程序后,被告人將在實體和程序取得不同的兩種法律后果。
在實體上,第一,被告人的量刑將會在一定范圍獲得減少,在認罪答辯程序中,法官可以對檢察官的量刑建議審查,如果符合《量刑指導意見》可以直接采納,如果不符合法律規定可依據《量刑指導意見》對被告人量刑作出合法、合理的減少。第二,上訴權的限制。在經過認罪答辯程序,法院作出裁決后。如果被告人與檢察機關沒有證據證明認罪缺乏自愿性或明智性或缺乏事實基礎,不得上訴。如果被告人與檢察機關對認罪的自愿性、明智性和事實基礎沒有異議,說明他們對案件定罪是存在爭議的。
在程序法,第一,如適用認罪答辯程序,在之后的開庭審理時,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環節可適當簡略。重點對“基本事實”和“基本證據”進行調查和核實,對雙方的量刑意見也要重點聽取。第二,在民商事領域,裁判文書可以適當的簡化。在經過認罪答辯程序后,裁判文書也可以進一步簡化。從偵查階段到認罪答辯時,司法機關要承擔告知和記錄的責任。我國可以探索設立一個規范式的裁判文書,在裁決時直接從偵查階段對文書進行一個填寫,可以方便快捷地寫好裁判文書。
[1]中國法學會主辦.中國法律年鑒[M].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2010:919.
[2]中國法學會主辦.中國法律年鑒[M].北京:中國法律年鑒出版社,2015:1024.
[3]謝作幸,陳善超,鄭永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現實考量[J].人民司法,2016.22.
[4]劉靜坤.刑事審判程序繁簡分流與公正審判[J].法律適用,2016.06.
[5]陳超.比較法視野下的意大利辯訴交易制度[J].人民司法,2014.19.
[6]陳衛東.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6.02.
D925.2
A
2095-4379-(2017)31-0052-02
王穎超(1992-),女,漢族,安徽銅陵人,安徽大學法學院,2015級訴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