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論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劉 薇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4
“民事訴訟”的社會影響力是很廣的,因為它象征著民主、公平,也彰顯了我國法治制度在公民平等意識保護上的決心和信仰,其中如何運用誠實守信原則,加固民事訴訟法在立法、執法方面的指導性影響,是該原則存在與發展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基于此,本文透過民事訴訟中誠實守信原則的發展背景及應用現狀,談誠實守信原則的重要性和影響。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
公民會從新聞、媒體上獲知諸多“民事訴訟”信息,這些信息是反映民事訴訟表現及應用形式的關鍵,大多數會根據這些信息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準則,遵守國家的基本法律。誠實守信原則并非是想如何將這些民事訴訟信息如實的反映給公眾,而是要幫助社會建立一個相對開放、公平、透明的法律環境,強化法制工作。
(一)民事訴訟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全體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發生的訴訟關系。在我國,民事訴訟行為已經成為法制社會較為普遍的執法行為,因為它有《民事訴訟法》這種完整、全面的法典支撐評判民事糾紛,還因為,民事訴訟能夠區別劃分民事糾紛及其他犯罪行為。從法律層面上看,民事訴訟的信息具有很強的社會價值,它與個人信息不同,其輿論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社會狀態。從立法角度看,民事訴訟的信息是需要行政控制、管理的,因為民事訴訟是依附于社會資源而衍生的一種非常態現象,所以社會要為其負責,政府應對其保駕護航,促使、幫助事件形成的信息資源有正確的輿論導向。由此可見,民事訴訟是否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事關到國家是否可以依法、依律解決、評判民事糾紛,是否能夠順利建立法律化國家。
(二)誠實信用原則
1.簡述
誠實守信原則是道德領域中的內容,將其引入法律領域,是為了幫助公民建立一個正確的法律觀點,讓公民的法律觀念能夠幫助法律順利執行,為建設法治國家提供強大助力。眾所周知,誠實信用原則建立在公民的“知情權利”基礎上的行政手段。誠實信用原則是受法律保護的,也同樣受輿論青睞,只有民眾都尊重、遵守誠實信用原則,這一原則才能順利、廣泛地推廣。
2.誠實信用原則引入民事訴訟中,擁有以下幾點特征
首先,真實性,民事訴訟的相關信息要反映事件的客觀真實,可以紕漏部分信息、小范圍信息,但面向公眾和當事人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鑒于個人隱私和個人意愿,部分信息可以保護真實性,不必公開或是不必公之于眾。
其次,及時性,民事訴訟事件產生的任何事件影響,經歷短時間演變、發展,其形式、內容、后果會不斷變化,所以司法機關需要在審判過程中,必須闡明“事件”的變化特點、趨勢,以及未來情況,針對其特定的社會影響和事件特征,誠實、公正的做出正確的指示性建議。
最后,處理辦法,政府要將行政機關的處理方案、處置決策如實的告知當事人或者公眾,只有讓人們感受到民事訴訟案件審理、判決的誠實堅定,才能消除民眾的恐慌、懷疑情緒,提升社會的凝聚力,并利用政府特有的執政能力最大限度的保護政府的“威嚴”。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影響和發展進程
上個世紀,瑞典也提出了“信息自由”理念和思想,并頒布了《出版自由法》,經過200多年的發展,誠實守信原則開始被各國政府重視、被引入現行的國家體制。特別是在二戰結束后,“民主運動”席卷了各個國家,民事訴訟法律開始以各種形態存在,誠實守信原則也開始表現出了它的適用影響。早在1986年,我國《民法通則》就已經提出了“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理念,這一思想成功的轉變了民事訴訟案件在法治領域中的形象和狀態,自愿、公平、等價有償等詞語開始在民事訴訟案件中開始了理念性推廣、精神性推廣。當前,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也十分重視人民主權,所以基于民事訴訟法治實踐的多年經驗,我國開始就《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做修整、做改變,不但沿用了以往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原則和優勢理論,還創建了符合我國社會體制新型誠實信用原則制度,本著“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基本原則,逐步完善體制的漏洞和不足。
(二)誠實守信原則對民事訴訟的立法影響
民事訴訟是以“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基本原則開展工作的,因為就信息資源而言,誠實信用原則要想落實,就需要讓有關于民事訴訟案件的相關信息公布于眾。民事訴訟的公正性不僅僅表現在結果的公正上,還表現在民事訴訟案件各個程序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們都應對案件表述真實、正確的信息,裁判者、審判者不偏不倚,以中立姿態,對當事人們表述的事件內容和發展情況做準確的判斷,進而公正地解決糾紛。
1.法律影響
民事訴訟案件具有兩方面特征,一方面,法律對民事訴訟的解釋能力較弱,無法準確評判民事訴訟的社會、公眾的信息知情關系,按法律規定,政府必須全面公開民事訴訟的問題、原因和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民事訴訟實踐中,如果信息全公開,則很容易將社會進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引起輿論非議、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即便誠實信用原則已經在法律中開展并且推廣實踐,但是畢竟要考慮到民事訴訟案件的性質與特征,如此看來,立法雖然是關鍵性、原則性的內容,法律、條文能從某種程度維護公用權益,但現實情況是,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理念實踐上,還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與途徑,讓有關民事訴訟案件的行政工作具有具體的行為標準和規范,讓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影響放大到最大。
2.執行影響
正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封建社會發展的幾千年里,“公民權利”可謂是一直被壓抑,是被統治階級收取的一種權利。反觀現代社會,誠實信用原則要想與司法實踐相互滿足,還需要在審理、判決以及其他執行行為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說,民事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在司法介入之前便已經“串供”,故意虛構現實,讓民事訴訟案件按照當事人的想法發生逆轉,在此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在一開始便已經收到侵害,如果在當事人故意隱瞞的情況下,了解事件真相,需要執行人對事件有客觀、冷靜、細致地了解與思考,方可做出正確的判斷。從這一角度看,誠實信用原則的執行影響既收到司法影響,也收到民事訴訟相關當事人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的理念上、思想上的道德導向,是需要全社會通過建立社會輿論環境、道德環境去學習、培養、建立的。
通過上文總結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的實施狀態,不誠實、不講信用情況發生的根本原因,民事訴訟案件的立法依據、民事訴訟執法過程中法律機制改革與變化等問題,都需要司法機關、立法機關、公民、社會等對誠實信用原則道德思想進行學習、意識培養。應對民事訴訟進行全方位的改革、重建,讓誠實信用原則真正發揮作用,使其發揮法制社會的權利影響,具體改革對策如下。
(一)積極宣傳“誠實信用原則”
社會應宣傳有助于“誠實信用原則”的信息資源,針對這些信息內涵的法律依據,展開專業性討論,從思想上,糾正公眾“參政”、“議政”過程中的錯誤思想和錯誤言論。政府應明確自身行政職能,當遇到民事訴訟時,可以根據預先制定的“立法依據”,準確判斷事件的法律性質,制定誠實信用原則方式和路徑,在過程中,務必要做到公正、透明。同時,國家行政機關也應通過建設其他“權利”項目,完善知情權,完善誠實信用原則制度的立法依據,如:大力推進公民監督權的建設和制定,讓廣大媒體機構、公眾進入到信息接收、傳播、共享平臺,起到監督政府、行政機關工作的作用。如此一來,公民的知情權得到保障,公民也會建立其相對成熟的誠實信用原則道德思想,國家政府才能準確定位“立法依據”,擁有充分、充足的自由權利,應對民事訴訟。
(二)完善現有法律體系,提高誠實信用原則的信息影響
針對我國當前有關民事訴訟應對中行政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過于原則、籠統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首先,補充、細化、糾正民事訴訟應對機制、輔助制度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如:哪些條例、規范的內容是相互重疊、矛盾的,應予以集中處理,哪些機制的能動性、透明度不夠,需要進一步立法調研。形成完整的誠實信用原則平臺。
其次,不斷完善民事訴訟法律法規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非常態下的應對民事訴訟的法律制度,以此來規范民事訴訟應對中的行政誠實信用原則。如:必須對《保密法》、《政府誠實信用原則條例》、《民事訴訟應對法》等滯后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完善,以確保其與現行的法律體系形成良好的立法配合,行政配合。為公眾創設具有保障效果、安全性特征的信息平臺和法律體系。
最后,協調各法律法規在應對工作中的協調、配合能力,一個民事訴訟發生后,司法機關應首先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對事件的相關信息進行準確評價、分析,一旦認為它有悖于常規性、常理性的發展跡象,就應該對相關當事人或事件證人等進行調查取證,并開拓新的渠道,獲取信息,進行隱藏信息部分的信息處理工作,讓誠實信用原則在不利條件下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得到必要保障。
(三)加強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按鍵判決中的控制能力
一方面,加強預警機制建設,當民事訴訟發生時,政府、行政機關能夠透過機制搜集、洞察到的信息,以第一時間制定出應對方案,如:案件的審查、案件的信息搜集、案件證人的了解、案件發展進程的記錄等。如此一來,司法機關在履行誠實信用原則規定、制定時,便可更加從容、更加無畏,更加游刃有余,因為它們已經成功的控制了事件的正確信息、真實信息,且相關處置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只需要做到公正、有效、有力即可。
目前,誠實信用原則已經成為行政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基礎,是民事訴訟案件審理、判決以及執行過程中要遵循的基本道德原則。同時,誠實信用原則擁有非常廣闊、穩定的適用條件和環境,在社會法制建設大環境背景下,其發展是占有絕對優勢的。未來幾年,在民事訴訟應對工作的立法建設上,政府、行政機關、社會傳媒機構應協同努力,以全面推動“誠實信用原則”的透明化制度的建立。
[1]張永謙.民事訴訟中的誠實信用原則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6(33):104-105.
D925.1
A
2095-4379-(2017)31-0056-02
劉薇(1980-),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