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惠萍
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P2P網絡借貸的刑法規制問題研究
章惠萍
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本文將以“P2P網貸平臺的刑法規制”為主題,簡要介紹P2P網絡借貸平臺概念及其運行模式,并以“某借貸平臺裸貸事件”為切入點,著重分析我國目前對P2P網貸平臺的刑事立法及司法規制現狀與缺陷,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以求更好地打擊不法活動,促進P2P網絡借貸平臺在我國的健康發展。
P2P網貸平臺;刑法規制;立法缺陷;建議
P2P網絡借貸是互聯網技術滲透至傳統金融行業,形成的“互聯網+金融”的新型金融模式之一。P2P網絡借貸的性質本應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但由于受到我國社會信用系統不健全、社會融資供需失衡、相關立法滯后、行政監管不到位多方面因素影響,P2P網絡借貸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卻逐漸發生了異化,產生了較大的刑事違法風險。因此,為了保證P2P網絡借貸平臺能夠健康有序發展、維護我國金融秩序的穩定、保護社會公眾的財產安全,有必要對其實施必要的刑事規制,以打擊不法分子利用平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
2016年12月,名為“某借貸平臺裸貸10G資源”的包含照片及視頻在內的文件夾被人發布在百度云盤,161位女性的身份信息、親友聯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均遭到泄露。
經媒體報道,這161位女性通過QQ、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放貸人私下達成借款協議,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體照片或自瀆視頻替代借條,然后在某借貸平臺上完成借款操作獲得借款。當借款人不按期履行債務時,放貸人即以公開借款人私密照片或與借款人親屬聯系等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履行債務。對于實際無還債能力的借款人,不少放貸人脅迫借款人以“肉償”、賣淫等方式抵債。
“某借貸平臺裸貸”事件曝出后,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而就刑事違法方面的爭議焦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裸貸門”事件中,出借人、某借貸平臺不僅僅違反了民法、行政法、金融法等“前置法”,還涉及刑事違法,符合刑法“二次違法性”的適用條件,應當適用刑法對其加以調整。
(一)某借貸平臺債權人索要高額利息涉嫌敲詐勒索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文規定的自然利率為36%,法定保護利率為24%。而在“裸貸門”事件中,出借人與借款人雙方約定的利率遠超過法定保護利率,對于超過24%但不足36%部分的利息,借款人只可自愿歸還,不得受出借人脅迫償付。出借人借助曝光借款人裸照、自瀆視頻等手段脅迫借款人償付利息的行為顯然《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涉嫌敲詐勒索罪。
(二)某借貸平臺涉嫌協助組織賣淫罪
我國刑法第358條第四款規定了協助組織賣淫罪:“協助組織他人賣淫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在某借貸平臺“裸貸”事件中,借貸雙方實際上通過某借貸平臺履行以裸貸合同為擔保合同的借款主合同,某借貸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持,催收“裸貸”借款人到期利息,客觀上為“裸貸”放貸人組織賣淫行為提供幫助。假如有切實證據能夠充分證明某借貸平臺公司及其工作人員事前明知有放貸人借助其平臺實施組織賣淫行為而仍為其提供平臺服務,那么某借貸平臺公司可能觸犯協助組織賣淫罪。
P2P網貸平臺諸如某借貸平臺的出現固然緩解了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但P2P網貸平臺自身也存在諸如行業失序、監管缺失以及法律缺位等問題,這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風險隱患。
互聯網金融刑事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傳統運營模式監管缺失或造成金融犯罪;其二是異化經營模式觸及法律紅線,名為金融創新,實為違法犯罪。金融開放創新和金融秩序監管始終是一對矛盾、對立的概念,網絡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増強了金融流動性,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諸多益處,但是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金融運行規律,違反了刑法固有規定。網絡對金融的滲透,使得犯罪成本降低的同時犯罪效率提高,這都促使近年來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情形增多,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一)傳統借貸體制失衡
由于我國經濟體制的特殊性,我國政府對金融行業實行整體管控,政府嚴格監控利率波動、統一制定銀行業標準、強化對證券市場的控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場機制的自由運行,也導致了以下后果:
第一,傳統借貸市場缺乏活力。一方面,廣大的空閑資缺少充足的投資渠道進行流轉,另一方面,絕大多數資金需求者并不具備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取充足、優質貸款的條件,這種現象造成信貸需求結構偏離。
第二,在經濟下行、通貨膨脹的整體環境下,傳統金融機構儲蓄利率甚至降至負利率,因此加劇了社會閑散資金的聚集。從而導致有相當部分的閑散資金涌向并不完善的P2P網貸平臺,容易造成金融市場結構異化。
(二)征信體系發育不健全
我國的征信體系建設概況體現為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以及數個依法設立的第三方中介機構自行收集的個人信用數據庫。
然而,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的信用查詢系統并不對社會公開。另一方面,個人征信機構機構既沒有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也沒有真實合理的信息收集渠道,無法實現真實信用信息的普及和共享。也就是說,我國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征信體系。因此,我國P2P網貸平臺無法有效依賴發育不健全的征信體系獲取增信保證,這就為P2P網貸模式演變出各種形式的異化提供了可能。
(三)法律上監管缺失
從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發展情況看,缺乏監管是形成亂象和“異化”的根本原因,故盡快打造針對P2P網絡借貸的嚴密監督機制,并創制嚴格執法的環境與氛圍是控制我國P2P網絡借貸法律風險的重中之重。在對P2P網絡借貸的監管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監管主體缺位
我國金融行業形成了“一行三會”的監管體系,但包括人民銀行、銀監會、工商局、工信部等部門均未明確對該P2P網貸行業的監管職責,使得目前P2P網貸行業基本處于監管真空的狀態。
2.缺乏系統的監管機制
我國P2P網貸平臺行業缺乏系統的監管機制,對平臺的行業準入機制、行業標準、運營規則及市場退出機制的缺乏具體的監管細則,具有較大的刑事風險。
(一)重視行政的引導、監督、管理作用
第一、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目前,我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將P2P網貸平臺排除在外,這明顯不利于我國征信體系的完善,也不符合當今金融行業的發展潮流。
因此,為了推動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有必要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為P2P網絡借貸業務的展開奠定基礎。首先,制訂行業內部統一的信用評價標準;其次,建立行業間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實現信用信息在不同行業間的流通;再者,制訂信用懲罰機制,以促使用戶能夠重視自身信用建設;最后,在征信過程中妥善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第二、完善市場準入機制。國務院于2016年8月17日起公布施行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其中第二章第五條規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完成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備案登記后,應當按照通信主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申請相應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未按規定申請電信業務經營許可的,不得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但規定同時指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評估分類等具體細則另行制定。”
換言之,目前P2P行業市場準入門檻模糊。行業零門檻容易觸碰法律紅線,而一定的市場準入門檻成為必要。政府部門應當,限定平臺經營者者的經營范圍,核準P2P網絡借貸平臺經營信息,并且需要對P2P網貸平臺核發ICP證來確保信息安全。
第三、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合理的市場退出機制能夠及時淘汰運營不善的平臺,從而保持P2P網貸平臺全行業整體活力,實現P2P網貸平臺行業水平整體提升。通過建立健全的市場退出機制,可以實現市場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約束功能,有效保護出借人、借款人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預警體系,旨在有效地防范并控制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的系統穩定性。其次,可針對性地建立風險保障體系,當P2P網貸平臺依法退出市場時,能夠適用風險保障體系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最大限度地減少其投資損失。
(二)以刑事規制作為最后的保障手段
一般而言,適用刑法的前提是必須滿足刑法的二次違法性。換言之,對于P2P網貸平臺業務開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輕微的、社會危害性不大的違法行為,應當由“一行三會”金融業監管體系依照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而對于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則由司法機關適用刑法加以規制。
然而,作為新興金融模式,P2P網絡借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法律滯后的影響,刑法作為調整和保護社會關系的最后一道防線,應當遵守刑法的審慎性原則,不輕易介入調整金融創新領域,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限度,還更應重視行政的積極引導手段,而非盲目地采取刑事打擊手段。
應當確立以行政監管為主、以刑事打擊為輔的監管思路。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僅僅依靠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監管,遠不足以對P2P網絡借貸行業進行全面監管,此時還需要行業協會自律以及借貸雙方的自我監管。它不但能夠有效彌補行政機關以及司法機關監管力度不足、監管范圍不全面的弊端,而且能夠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的補充作用。
(三)P2P網絡借貸的法律限度
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P2P網絡借貸模式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具有便捷低廉的根本優勢,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同時,P2P網貸平臺在近年來內對理財、借貸和支付等金融領域造成了顛覆性影響。
然而,P2P網絡借貸行業整體呈現的金融創新,法律滯后的現狀卻使得行業自身一直處于法律灰色地帶,即過分守舊則不足以創新,稍有變革恐將面臨刑法制裁,這也是當前P2P網貸模式在刑法領域內的尷尬處境。
因此,我國刑事政策對于P2P網絡借貸這種新生的融資模式應當保持足夠謹慎的態度,不能過度抑制金融創新,否則容易引起社會經濟發展阻滯。同時,刑事司法的謹慎需要行政監管措施的配合,只有行政法規明確網貸平臺的運營的具體監管方案后,才能使司法機關在定罪量刑時得以適用確切的法律依據。
同時,在刑事立法層面上,應當繼續沿用近年來我國對于涉經濟類犯罪刑罰規定的輕緩化趨勢,并側重預防犯罪,可適當采取如調整了罰金刑的適用或增加職業禁止的規定等措施對P2P網絡借貸犯罪加以管控。
[1]彭冰.P2P網貸與非法集資[J].金融監管研究,2014(6):17-25.
[2]劉憲權.論互聯網金融刑法規制的兩面性[J].法學,2014(5):20-28.
[3]劉憲權,金華捷.P2P網絡集資行為刑法規制評析[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5):2-27.
D924.3
A
2095-4379-(2017)31-0082-02
章惠萍,女,漢族,法學碩士,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