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 泓
情牽古纖道
◎ 微 泓
秋高氣爽的天,風輕云淡。大清早,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映照著鱸鄉大地上的吳江這座樂居人文之城,千年古運河靜靜流淌,千年古纖道蜿蜒相伴。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大伯和我漫步在吳江南郊京杭大運河的古纖道,我們的身影融在旖旎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景畫里。
大伯饒有興致地說著運河古纖道的過去和現在,我靜靜地聆聽,趣味盎然。
吳江古纖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前,據《吳江縣志》記載,太湖與吳淞江之間為廣闊水面,湖尾江首渾然一體,古稱“一片白”。1100多年前,吳江是個水鄉澤國,在現在的運河古纖道以東是運河,西面便是太湖濕地,太湖水漲時,水會漫過淺灘與運河交匯。由于風急浪大,船行不便,翻船覆舟是常事。因此,筑堤修路成了古代吳江人的共同愿望。唐元和五年和北宋慶歷二年,在蘇州刺史王仲舒和蘇州通判李禹卿的指揮下,太湖東沿修成一條南北貫通、水陸俱利的湖堤,史稱“吳江塘路”。
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稱為“至正石塘”。在吳江這樣地勢低洼、土質松散、湖蕩密布的地方筑堤修路,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古代吳江人卻用聰明才智戰勝了困難。公元1346年至1347年間,又全部用統一尺寸的青石修筑,并用杉木梢打入土中作路基,路體內外再筑兩道石墻,中間填入泥石,路面在3米到5米寬,全長約9里,這一段名為石塘,又稱“九里石塘”,至此形成了江南運河有史以來最堅固、最完整的一條臨水路道,被喻為江南的“水上長城”。
站在古纖道上,這里的每一塊青石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過去風風雨雨的歷史,“水上長城”展示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古纖道除了在航運上發揮的作用,它的歷史意義更顯得彌足珍貴。這一古纖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構筑講究而科學,為了方便太湖泄洪,古塘共設計了136個涵洞,成了后來許多塘路效仿的典范。明朝永樂年間大水連綿,吳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壞,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數塊石歪斜。后來這一纖道多次修葺,但現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駁岸仍為元代遺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1984年,吳江航道處在進行航道養護工程時,將沿線各地殘留的古纖道大青石進行集中,重建了1.6公里的古纖道,并修復了3座古橋;在京杭運河蘇南段四級航道整治期間,吳江又對該段古纖道進行維修;在蘇南運河吳江段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期間,吳江航道部門結合實際及時變更設計方案,繞開運河古纖道,保護了這段寶貴的文物古跡。
1995年,運河古纖道被確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把京杭大運河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運河古纖道被列為“大運河沿線文物遺存點”,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組成部分。2010年4月,運河古纖道項目參與申報并被成功列入首批十大“江蘇省大運河沿線重點文物搶救保護工程”之一。為支持和配合大運河申遺工作,吳江區高標準做好相關遺產點的保護工作,還開展了大運河吳江段的環境整治。大運河江南段400公里長的河道兩側,保存下來的古纖道只剩吳江的一段。這條3米多寬、既是纖道又是驛道的元朝遺存,與運河構成水陸并用的交通要道。吳江區政府對古纖道進行的精心保護和整治,讓一度荒涼下去的古纖道迎來嶄新的生命,逐漸成為人們的休閑風光帶,千年古纖道成為吳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2014年,吳江古纖道作為申遺點段之一,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纖道有著優美的傳說。唐朝時,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純白,日夜噴涌,“茶圣”陸羽都慕名前來品嘗,評之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纖道一帶已成為熱鬧的城區,吳江汽車站就在一旁。新老吳江人和游客們到古纖道散步,沿著塘岸、石橋走去,觀賞著運河、纖道、小橋、花樹、亭石、船只,甚是愜意。
恍惚間,“茶圣”陸羽策馬而來,遇上大伯,兩個人在古纖道上談笑風生。
又一日,情牽千年古纖道的陸羽和大伯在品著甘泉,說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