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雪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10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張化問題的思考
張俊雪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10
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張化問題進行思考,能夠有效降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發生概率。基于此,本文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擴張的原因進行簡單介紹,并對該罪行的控制方法進行具體分析,其中包括將結果危害與方法危險相結合、重視個人法益以及遵守罪行法定的原則三方面內容。
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結果危害;罪行法定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要想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就要針對罪行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目前我國對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律界定以及控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控制的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導致該種罪行在人們實際生活中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并且逐漸擴大。
(一)界定范圍模糊
目前,我國在對以危險方法破壞公共安全罪的界定中過于模糊,導致該種罪行逐漸走向擴張化。刑法在對此罪進行界定的過程中,采取了概然性設計,雖然這種設計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法規的概括力以及內涵范圍,但是卻為不法人員的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該種罪行在我國刑法中被稱為“其他危險方法”,這種界定方法無疑屬于一種模糊的界定。界定范圍的模糊不僅導致人民群眾對其難以理解,同時,并不符合法律明確界定罪行的要求。在對罪行進行界定的過程中,要以明確性原則為根本,明確性原則規定,只有對刑法的內容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刑法才能顯現出其存在的價值,否則刑法的存在將是毫無意義的。例如,我國在上個世紀末取消了玩忽職守罪以及流氓罪的界定,就是因為對這兩種罪行的界定不夠明確,導致其在判斷過程中造成失誤。
(二)不符合刑法邏輯
我國刑法在對罪行進行判斷的過程中,主要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概括法,對罪行利用簡練的語言進行全面概括,劃分犯罪類型。第二種模式,列舉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對犯罪者的犯罪行為、犯罪動機以及犯罪方式進行列舉,對犯罪行為進行界定。第三種模式,示例法,這種方法是在第二種列舉模式的基礎上對犯罪行為進行具體的規定,對于常見的犯罪手段進行列舉,對于不常見的手段進行忽略。在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評價的過程中確規定,只要犯罪人具有危險性行為,并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就將其判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這種判定方法不但不符合刑法判罪的邏輯,而且導致許多不具有危險性的罪也被判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
(一)將結果危害與方法危險相結合
目前,我國在對罪行進行判定的過程中,往往將行為結果具有危險性的行為判定為犯罪,并沒有考慮該種行為造成后果的嚴重性。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就是沒有將結果危害與方法危險相互結合。根據我國刑法對犯罪類型的劃分可得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屬于結果具有危險性的犯罪,根據正常的邏輯判斷,該種罪行造成的危害應與殺人、放火以及爆炸罪相同,這種判斷結果是根據行為結果造成的危害性進行判斷,并沒有將行為方式考慮進去,導致許多與行為方法不具有危險性的行為也被判定為犯罪。
例如,編造虛假信息或者傳播恐怖信息等,我國在沒對刑法進行修訂之前將此種罪行判斷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安全罪。傳播或者制造虛假恐怖信息并沒有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只能夠引起人們的恐慌以及混亂,并不符合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范圍。由此可以看出,制造和傳播虛假恐怖信息并不屬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造成誤判的原因就是沒有將結果危害與方法危險進行綜合考慮。在新推出的《刑法修正案》中,已經將制造傳播恐怖虛假信息歸為妨礙社會管理罪中去,將其劃出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中,這種做法有效提高了對罪行判斷的準確率,進而降低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擴張的范圍。
(二)重視個人法益
目前,司法機關在判定罪行的過程中,往往將社會法益視為重點,忽略了人們的個人法益,造成罪行判決出現不公平等現象。例如,在對故意傷害罪以及故意殺人罪進行判定的過程中,司法機關往往以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理由,將不構成犯罪行為判斷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司法機關在判罪的過程中,應將人們的個人法益與社會法益放在同等的位置進行評判。
例如,前階段一個少年誤殺了一個對他母親施暴的男子,法院判這個少年為故意傷害罪。針對這一案件,出于人情的角度來說,少年看見自己的母親被毆打,不可能坐視不理,與施暴者發生沖突在邏輯的范圍之內。從法律的角度上看,施暴者先毆打少年目前在先,少年與其發生爭執使毆打者死亡,造成這一結果的責任應該由少年以及施暴者共同承擔,并且施暴者展大多數的責任。但是在司法機關實際判決的過程中,將法律責任全部判定在少年身上,沒有體現出法律的公正性,也沒有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有效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在對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進行判決的過程中,應將個人法益與社會法益放在同一位置上進行考慮,不能夠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而犧牲了人們的應得的法律權益。
(三)遵守罪行法定的原則
以危險方法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罪由于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以及概括性廣泛應用在司法部門的罪行判斷中,這種罪行正是由于具有這一特點被人們稱為口袋罪。顧名思義口袋罪包含了多種罪行。但是,這種犯罪類型由于法律界定迷糊以及對于人權無法進行保障而受到人們的排斥。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現象,就要從根本上遵守罪行法定的原則。司法人員在腦海中對罪行法定原則樹立一個深刻的概念,在進行罪行判決的過程中,應將該原則貫徹到底。
例如,近幾年經常發生的碰瓷事件,司法部門將該事件判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社會罪。按照司法部門的判斷結果來看,碰瓷應該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并且應與故意傷害罪以及放火罪等造成后果的影響程度相一致,但是,實際情況下并沒有。碰瓷現象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與放火傷人相比要小的多,因此,在對這行為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并不能因為對社會公共秩序造成了抽象的影響為將其判斷為以危險方法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罪,這種判定方法有失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在對罪行進行判斷的過程中,應通過法律規定對其進行科學的判斷,將構成犯罪的行為、動機以及影響結果進行全面的分析,保障行為人的合法權益[2]。
隨著人們對以危險方法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如何防止該種罪行的進一步擴張,成為有關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控制該種罪行的擴張方法進行研究,明確了對該種罪行的判斷依據,有效抑制了該種罪行的擴張。由此可以看出,對控制以危險方法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罪的方法進行研究,能夠為今后該種罪行的科學判斷以及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1]王大禹.交通肇事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界定辨析[D].吉林大學,2013.
[2]高銘暄,陳冉.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可否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J].法學,2012,10:35-44.[2017-08-29].
D924.3
A
2095-4379-(2017)31-0179-02
張俊雪(1990-),女,四川廣元人,碩士,西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