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悅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171
淺談犯罪心理痕跡
李青悅
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171
犯罪心理痕跡的解讀與對犯罪嫌疑人的個性分析密切相關,能夠對刑事偵查工作帶來發展。本文提出了犯罪心理痕跡的概念和理論依據,并探討了犯罪心理痕跡與測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出了反偵查心理痕跡,對其概念與作用進行了簡要介紹。
犯罪心理痕跡;偵查;反偵查;測謊;心理畫像
科技的進步在提供了更多偵查手段的同時,也為犯罪的反偵查提供了便利。隨著犯罪人反偵查意識的不斷增強和手段的快速更新,在犯罪現場遺留的傳統物證痕跡越來越少,這給很多案件的偵破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從痕跡學的角度理解反偵查犯罪心理,不僅為刑事案件的偵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將抽象的犯罪心理客觀化為一種痕跡可以使偵查人員迅速而準確地了解到犯罪人的反偵查心理過程,從而對癥下藥,更有效地做好犯罪的預防和控制,減少犯罪的發生。
與傳統犯罪心理的概念不同,犯罪心理痕跡是對犯罪行為的一種記憶,它客觀存在于犯罪人的心里,并形成一種心理痕跡,這心理痕跡既是客觀存在的,又是抽象無形的,它突破了對傳統“痕跡”概念的理解,將“痕跡”的概念擴大到抽象的、無形的心理痕跡,為反偵查犯罪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成功地解讀犯罪心理痕跡可以大大提高偵查人員對犯罪人的心理認知水平,從而更為有效地打擊犯罪并預防犯罪。
然而,犯罪心理痕跡作為一個新興的概念,至今還沒有被大眾所了解,而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作為犯罪心理痕跡其中的一個小分類,研究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針對這一現狀,筆者選擇以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為題,試圖通過對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的研究,為犯罪心理痕跡這一新興研究領域打開思路,并嘗試將犯罪心理痕跡的研究結果應用于司法實踐,以期為預防和控制犯罪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偵查工作提供新的手段。
通常所說的痕跡是指有形的、直接的、具體的物質痕跡,而心理痕跡是一種無形的、間接的、抽象的精神痕跡。它是指“人們從事活動時,在客觀環境中留下的,深刻反映活動主體的個性心理傾向(需要、動機、興趣、目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及心理狀態等方面印跡的總稱?!雹龠@個定義突破了我們傳統意義上對痕跡概念的理解,將抽象的心理也納入痕跡的范圍,使得心理痕跡也可以被測量、被研究,也使得心理具有了一種可測性。
犯罪心理痕跡是犯罪活動中留下的心理痕跡,是指“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通過其異常行為及狀態暴露出來的能反應犯罪人獨特個性心理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的,并作用于周圍環境所留下的犯罪心理印跡的總和”。②主要表現為犯罪人對實施的犯罪行為的記憶,對這種記憶的反映就是犯罪心理痕跡。犯罪心理學認為,犯罪行為對非犯罪人和犯罪人來說都是具有特殊認知意義的一種行為。③因此,在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后,有關犯罪行為的記憶就必然在心里留下了痕跡,也就是犯罪心理痕跡。
犯罪心理痕跡研究的理論依據在于,當人看到或聽到某個事物時,就會在大腦中留下關于這個事物的記憶。犯罪行為作為一種極特殊的的行為,尤其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強烈的刺激。一般人們會對犯罪行為的記憶比較清晰,即使過了一段時間后,通過給刑事案件相關人員看某個物品或聽某個聲音,依然能對當事人產生心理刺激,而這個刺激會使得人的大腦有所反應,腦電波也會隨之變化,通過捕捉和分析這瞬間的腦電波變化則可以判斷被測者與某個事物是否有關聯,④進而為案件的偵破提供線索。道格拉斯·莫爾曾預言,在21世紀,刑事偵查方法將有兩大突破:一是個性分析技術,二是催眠術的運用。⑤犯罪心理痕跡解讀與個性分析聯系密切,足可見其對刑偵工作的發展意義重大。
犯罪心理痕跡測試其實并不是在測試被測者說的是否是真話,也不是被測者是否因說謊而緊張,而只是檢測被測者對某一客觀事物是否留有記憶,而記憶是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不可掩藏的。刺激越大的事物留有的記憶就越深,記憶越深的事情當重現記憶時產生的反應就越強烈,反應越強烈的就越容易被外在儀器捕捉到而不易偽裝。當偵查人員向被測者提問時,被測者會接受到一定的心理刺激,這個刺激會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然后通過一定的儀器可以測量出這種生理變化,從而判斷被測者對哪一個選項反應最為強烈。這種測試其實并不需要被測者真正告訴提問人他的回答是什么,當偵查人員讀到某個選項時,被測者會對記憶最深、刺激最強的那個選項產生反應,這個反應是下意識的,甚至被測者都不用開口說話就能體現出來,因此其準確性較高,科學性較強。
此外,與測謊相比,被測者說謊時引起的緊張經過一定的心理訓練則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經過培訓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順利通過測謊的原因。而犯罪心理痕跡的檢測由于檢測對象是客觀存在于潛意識中的一種記憶,這是人極難控制的,通常情況下即使經過訓練也會不自然的會對記憶中的事物有所反應,而哪怕一點點的異常反應都可以被儀器檢測到,這便是犯罪心理痕跡檢測的另一優勢所在。
反偵查與犯罪是相伴而生的一組概念,反偵查心理因犯罪心理的存在而衍生出來。除了少數犯罪人會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懊悔并選擇自首,甘愿接受警方的偵查和法律的制裁以外,絕大部分犯罪人對自己所實施的犯罪行為都采取隱藏和回避的態度,希望自己的罪行能不被發現,希望偵查人員懷疑不到自己的頭上,也希望自己能逃脫法律的制裁。在這種僥幸心理的作用下,犯罪人往往會采取一些行為來阻礙、破壞、干擾偵查活動的進行,這些旨在使偵查工作無法進行或者誤入歧途的行為總稱為反偵查行為,而與之相對應的企圖阻礙、破壞、干擾偵查活動的心理則是反偵查心理。反偵查心理是對抗心理的一種體現。
反偵查心理的產生過程中留下的心理印跡即為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是眾多犯罪心理痕跡中的一個類別。它是反偵查犯罪心理的客觀化表現,也是隨著反偵查犯罪心理的產生而產生的。作為一種心理痕跡,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可以利用心理學的方法來對其進行解讀,從而展現出犯罪人的反偵查犯罪心理全貌,重建犯罪的心理過程,⑥還可以為犯罪人進行反偵查心理畫像,⑦進而重塑反偵查現場。
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的研究是未來犯罪心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理論先天具有很大優勢,在犯罪心理痕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準確解讀犯罪人的反偵查犯罪心理痕跡,可以重建犯罪人的反偵查犯罪心理過程,為犯罪人的心理進行畫像,從而對證明犯罪、預防和控制犯罪提供巨大幫助。
[注釋]
①徐俊文,任立宏.犯罪心理痕跡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4.
②同上.
③陳云林,孫力斌等.犯罪心路探微——心理測試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8.
④徐俊文.犯罪現場之犯罪心理痕跡解讀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3.
⑤徐俊文.犯罪現場之犯罪心理痕跡解讀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4.
⑥陳云林,孫力斌等.犯罪心路探微——心理測試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19.
⑦[美]布倫特·E·特維.犯罪心理畫像——行為證據分析入門[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84.
D917.2
A
2095-4379-(2017)31-0188-02
李青悅,女,天津人,本科,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干警,研究方向:檢察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