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軟慧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論刑事訴訟中的“幽靈抗辯”
高軟慧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在刑事訴訟中,面對公訴機關的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很可能拒不認罪,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隨著人權理念的發展,無罪推定原則得到較好貫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往往用此捏造不存在的抗辯理由,往往會出現“幽靈抗辯”現象。針對各種犯罪類型案件中的“幽靈抗辯”,可以考慮重新設計我國的證據規則,設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說明義務”,其說明達到優勢證明程度即可,以修正我國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
幽靈抗辯;證明責任;說明義務;證據規則
“幽靈抗辯”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辯解的一種形式。面對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了減輕或者免除自己的刑事責任,常常提出一種無法證實其真偽的抗辯。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在刑事訴訟中由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部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提出“幽靈抗辯”,而不考慮有無真實可靠的證據。隨著立案登記制改革,越來越多的“幽靈抗辯”案件進入訴訟,處理這類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幽靈抗辯”又稱“海盜抗辯”,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針對檢察機關的指控提出無罪或者罪輕的辯解,但又不能提出確切相關證據予以印證。①最早提出“幽靈抗辯”的是臺灣檢察官陳瑞仁。此說法起因是一宗走私案,在法庭審理階段,幾名被告人均聲稱其參與走私行為,只是在海上打魚的時候倒霉地遇上了海盜,不僅被搶走了辛苦打撈的魚貨,還替海盜們背了“黑鍋”。審理本案的法官認為,既然被告人已經提出抗辯,而公訴機關卻沒有充分履行自己的舉證責任,那么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幽靈抗辯”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一種積極抗辯。被追訴人針對檢察機關對其犯罪行為的指控,意圖否認被指控的罪行,從而提出積極主張,其本質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控方所認定的犯罪事實的否認,但它又屬于一種肯定性辯護主張,是典型的積極抗辯。第二,“幽靈抗辯”之主張真假不明、難以查證。由于被告人提出的抗辯理由猶如幽靈般虛無縹緲,再加上有時會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使得這種理由很難被調查核實,因而,此種主張難以查證。第三,屬于證據形式之一——供述和辯解。幽靈抗辯作為“供述和辯解”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八種法定的證據種類之一。②
陳瑞華教授指出,“證明責任的概念包含以下四個密不可分的要素:提出主張事實、履行舉證義務、完成論證過程以及承擔敗訴后果等”。③我國訴訟模式實行職權主義,被告人享有不負證明責任的“特權”。就證明標準來說,各國的刑事立法較之民事立法高出許多,刑事訴訟證明標準要達到“排除合理懷疑”。在我國,其被表述為“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④
在充分保障人權的基礎上,要做到節約司法資源、減輕控訴機關的壓力,必須改良我國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分配規則。其中,最關鍵的是設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說明義務”。至于如何界定“說明義務”,則應加以詳細規制。
“說明義務”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類似于幽靈抗辯的辯解進行詳細具體的說明或者提出相關的線索加以佐證,不能以“無罪推定”和“沉默權”作為拒絕的理由?!罢f明義務”不是證明義務,它不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提供能夠證明積極抗辯的直接證據,履行說明義務對證據的收集和對事實的確定程度遠在承擔證明責任之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通常有三種,按它們的嚴格程度從小到大依次排列為:優勢證據,清楚和有說服力的證據,排除合理懷疑。后兩種證明標準較嚴苛,可以考慮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說明達到優勢證明程度即可。
以毒品案件為例,被告人辯解自己出于好心幫朋友帶東西而對有無毒品毫不知情,但被告人下車時不是從自己所在車廂下車,而是繞到沒有公安人員重點檢查的車廂下車,這就間接表明其知道自己攜帶的是違禁物品。法官就可以根據這一情況并結合以往辦理此類案件的經驗,推定出被告人的“不明知”是不可信的。
[注釋]
①林靜娟.司法實務中“幽靈抗辯”形態及對策[J].中國檢察官,2017(05):34.
②<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③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3.
④許樂.“幽靈抗辯”與我國刑事證明責任分配制度之完善[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102-106.
[1]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施浩,鐘佳桐.刑事司法實務“幽靈抗辯”應對方法體系化實證研究[J].職工法律天地:下,2017(06).
[3]林靜娟.司法實務中“幽靈抗辯”形態及對策[J].中國檢察官,2017(05).
[4]趙文潔.論刑事訴訟中的“幽靈抗辯”[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3).
[5]許樂.“幽靈抗辯”與我國刑事證明責任分配制度之完善[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
D925.2
A
2095-4379-(2017)31-0222-01
高軟慧(1990-),女,漢族,河南新鄉人,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律(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