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帥
天津市靜海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600
“一帶一路”區域一體化的國際法問題研究
劉宏帥
天津市靜海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1600
新時期下,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以促進區域發展,打造區域命運共同體,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響應。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世界的熱點,正在我國的積極推動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一帶一路”;區域一體化;國際法
(一)區域一體化理論的初步形成
兩次的世界大戰使得世界經濟遭受重創,尤其是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充分認識到依靠單一國家的力量無法實現歐洲經濟的復興。上世紀5、60年代,經濟學界以歐洲國家的集團化發展實踐作為主要實證基礎,提出了區域一體化的一般性概念。由此可見,早期的區域一體化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兩者并沒有明確的界限。
(二)區域一體化理論的發展階段
1.1952年,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個國家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這六個國家又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三個經濟體合并成為歐共體,歐共體的成立對西歐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隨著時間的延續,單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其他因素逐步融入到區域一體化中。
2.冷戰結束后,受冷戰思維的影響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一定區域內的國家為了維護共同的基礎利益,開始加強經濟合作,通過某種形式(例如條約、協議)組成貿易組織,以鞏固擴大集團內部市場,增強經濟實力,加強同外部的競爭。在實踐中,國家顯然更愿意采取這種集團化的合作方式謀求自身發展,應對風險,歐盟、東盟、亞太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就是典型的代表。傳統的區域一體化向區域集團化的趨勢發展。
3.新區域主義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國外學者將新區域理論主要從區域空間、區域身份、區域整合三個角度進行解讀。筆者認為,新區域主義就是了解區域的各方面特征和區域存在的問題,注重理論分析的實地調研相結合,注重交流和合作,尊重區域內各主題的意愿,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準則進行全方位規劃的理念,是一種新型的區域管理模式。
(一)“一帶一路”區域一體化在法理上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1.國家單方法律行為同樣可能具有國際法的約束力
國家單方法律行為是意圖在國際法上引起法律后果的意思表示;而國際社會合意行為是經國際社會協商而共同形成的意思表示,如簽訂條約、成立國際組織等。“一帶一路”是由我國單方提出的倡議,并沒有經過國際社會協商,所以,依據現有的國際法進行解釋,“一帶一路”是我國的單方法律,并不具有國際法的約束力,可實際情況是,我國的倡議得到了他國的積極回應。因此,“一帶一路”如何由中國的單方倡議上升為各方的一致行動,甚至形成對各方都有約束力的條款安排,是國際法治層面上面臨的一個挑戰。
2.正確理解“一帶一路”區域一體化和國家主權讓渡理論的關系
“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政治體制、經濟水平、法治基礎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一體化的趨勢下,由于國家間的種種差異,任何一個國家不得不讓渡出自己的部分權利,與一體化的目標達成一致,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對國家主權的虛弱,而筆者認為并不然。國家讓渡自己的主權正體現了國家主權的絕對性,國家享有處分主權的能力,在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下,主權國家適度的讓渡自己的主權達成區域一體化目標的一致,是大勢所趨,更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國家利益。正如《奧本海國際法》所說的:“看來比較可取的意見是,堅持切合實際的認為主權是可分的,盡管這種意見有可能是不合理的。”
(二)“一帶一路”區域一體化在具體實踐方面的三點思考
1.夯實法治基礎
“一帶一路”是區域一體化的踐行,同時又發展了區域一體化的理論。目前,相關專家和學者大多從經濟和政治角度對“一帶一路”進行研究,在法治層面的研究較少,而一些國外的學者質疑“一帶一路”的倡議只是原則性的框架機制,缺乏牢固的基礎和長期的承諾,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法治是解決國際爭端、國際問題的最好辦法和根本保證,法治也是區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保證,歐盟訂立了歐洲法來保證區域一體化的實施,北美自由貿易區訂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保證一體化的目標等。“一帶一路”在實施中應加強法治基礎的建設,通過國際法治途徑,統一各國行為標準,避免法律沖突,夯實促進域內各國交往合作的法治化基礎。
2.利用既有規則并進行合理創新
“一帶一路”涉及范圍廣,線路長,各個國家情況差異大,“一帶一路”需借鑒區域一體化的經驗,建立具體的組織章程和糾紛化解機制。合理利用強行法和軟法,保障“一帶一路”實施,筆者認為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其一,“一帶一路”戰略提出,解決糾紛和問題主要依靠的國與國之間既有的雙多邊解決機制,沒有必要重復工作,尋求建立某些新的機制,要充分利用這些現有的機制,強化成員國的區域共同體意識。
其二,對于沒有雙多邊機制解決的法律沖突問題,要遵循強行法優先的原則,堅持用國際強行法解決問題。“國際強行法是國際法上一系列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特殊原則和規范的總稱,這類原則和規范由國際社會成員作為整體通過條約或習慣,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接受并承認為具有絕對強制性,且非同等強行性質之國際法規則不得予以更改,任何條約或行為(包括作為與不作為)如與之相抵觸,歸于無效。”因此,在遇到法律沖突且又無雙多邊機制解決的情況下,應堅持國際社會共同遵守的準則,這樣公平公正、也更容易被接受。
其三,堅持利益平衡的原則。建立健全完備的法治體系可以有效的解決糾紛,但是過于依靠法律解決糾紛會讓具體的問題變得僵化,法律具有強制性的同時也具有滯后性。因此,在出新的問題的時候,中國應加強與有關國家的對話,充分考慮雙方的各方面利益,尋求利益的平衡,在法治的基礎上通過訂立條約、協商、談判等方式解決問題。
3.加強國際合作
國際合作是國際互動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當時世界國家進行各個方面交流的主要形式。國際合作可以使國與國的優勢得到互補,讓國與國的不同政策或者是沖突的政策相對一致,從而為更趨向一致的利益。區域一體化中國際合作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的理念著重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勵有關國家加強交流和合作。另外“一帶一路”提出的設施互通、民心互通,很難從法律層面上進行保障,這樣通過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國際合作促進交流以解決問題更為便捷、成本更低。國際合作有助于雙多邊機制的建設有助于將非法律解決的問題變為習慣化,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必不可少的一項手段。
“一帶一路”作為新時期的一項倡議,對區域一體化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開創了一種新興的區域發展模式,以互利互通為發展的核心更是催生了新時期的發展理念,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法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一帶一路”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來保障,更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應急的準備。無論遇到什么挑戰,筆者堅信,“一帶一路”倡議能夠順利的實施。
[1]李墨.習近平國際法治思想探略[J].領導科學,2016(2):12-15.
[2]邢棟,張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理論[J].社會科學戰線,2004(5):224-227.
[3]陳軍亞.西方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起源和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6):57-63.
[4]張玉.淺析國際法視角下“一帶一路”的法律問題[J].商,2016:263-264.
[5]龐效民.區域一體化的理論概念及其發展[J].地理科學進展,1997,16(2):39-47.
[6]劉真.基于國際法視角下“一帶一路”中的法律問題分析[J].法制博覽,2017(3):255.
[7]李鳴.國際法與“一帶一路”研究[J].法學雜志,2016,37(1):11-17.
F125;D99
A
2095-4379-(2017)33-0176-02
劉宏帥(1992-),男,漢族,畢業于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天津市靜海區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科,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