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 風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總結和反思
——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與教學為例
□ 湛 風
編者按:2016年11月11日,在張豈之先生關懷和指導下,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謝陽舉教授、張茂澤教授等同仁積極參與研討,認真總結和反思多年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研究、學科教育與社會普及中的經驗和不足。本專欄刊發一組經驗總結和交流文稿,內容涉及大學文化教育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材編選、實施方式、評估機制等,努力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以及當前社會各界密切關注和參與的國學研究與推廣活動提供助益。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從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所開始,即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數十年來,在張豈之教授的帶領和指導下,薪火相傳,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成果時有涌現,形成了穩定而獨特的教育教學傳統和風格。概括而言,即堅持文化育人理念,強調科研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配套教材的編寫,加強科研教學團隊建設,發掘和弘揚中國古代文化育人傳統,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學術研究與文化教育相結合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張豈之教授為西北大學和省內外兄弟院校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講座,較早認識到文化的教育價值和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專門的學術研究基礎上,陸續撰寫、主編出版《中華人文精神》、《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思想文化史》等。《中國思想史》作為教材,歷經兩版,先后已重印10余次,成為“長銷書”。《中國傳統文化》先后三次再版,印刷達23次,還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波斯文出版。《中國歷史》已印刷17次,2002年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該教材的繁體字版。《中國歷史十五講》也已印刷20余次,讀者面廣泛。《中華人文精神》已出版3次,并被列入“人民·聯盟”文庫,成為新時期的經典讀本。
這些系列教材具有鮮明的編撰特色,即: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以中國思想精華為主干,吸收世界思想成果,形成系列教材,組織課程體系,建立教學隊伍,努力加強學生的文化習得教育,培養其文化欣賞能力,提高道德人格,樹立健康的文化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文化品味和文化內涵的優秀人才。
2005年“我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特色與方法”獲準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規劃類,張豈之主持,參加人:謝陽舉、張茂澤、方光華、宋玉波、陳戰峰)項目,該項目的成果對中國百年大學理念的歷史問題、大學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其歷史意義、大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思想結構、大學素質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理念、中西方大學教育理念比較、大學素質教育和傳統文化的關系、大學素質教育與我國大學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文化育人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途徑等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論述。
張豈之教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致力于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發表論文成百篇,其中關于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部分心得收錄在201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學的人文教育》一書中。
(二)課程結構完整與重點突出相結合
在張豈之教授指導下,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的青年教師每學期都給學校開設公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如“中華人文精神”、“中國哲學精神”、“中國思想文化”、“中國宗教思想”、“儒家與中國文化”、“道家與中國文化”、“佛教與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美學思想史”、“《詩經》文化”、“倫理學”、“西方哲學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環境哲學”等系列課程,每學期面向西北大學全校學生和低年級研究生開設4-5門公選課,每門課包括18講、36學時,注意發揮多種教學輔助形式和課外交流的作用。
在學校五大板塊的課程設置和五十多門文化素質課程中,研究所主要承擔“歷史與文化”、“宗教與哲學”兩大板塊的授課任務,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導讀(《詩經》、《孟子》、《禮記》)、思想流派(儒家、道家、佛教)以及中西文化專題比較(西方哲學史、環境哲學)等領域持續探索,取得了點滴成績。將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相結合,教學相長,對鍛煉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切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意義。
(三)實體教學與視頻課程相結合
研究所除開設實體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外,積極參與設計實施精品視頻課程。
在張豈之教授主持下,方光華教授、謝陽舉教授、張茂澤教授積極參與,共同完成國家級精品視頻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含十講,是西北大學每學期網上公開選修的基本課程之一,計學分,考察采取課堂筆記與學期論文的方式,選修與考察方式靈活多樣,受到學生的歡迎。同時,推出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中國傳統文化》,共包括十八講。這些視頻課程傳播不受時空限制,跨越學校界限,在高校師生和社會大眾中影響良好,為推廣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
(四)校內教育與校外推廣相結合
1997年9月,受原國家教委委托,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高級研討班”,來自全國八省市的20多位中青年骨干教師交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教學的心得,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在全國各主要高校的開展。1998年組織參與西北大學“他山之石”辯論賽,獲得好評。2004年“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張豈之教授任顧問,方光華教授主持,謝陽舉教授、張茂澤教授、宋玉波博士參加)。2008年成功申報并舉辦了教育部研究生“國學與西學暑期學校”,在全國80余所大學錄取了120名優秀學生,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科研教學團隊為基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國家文物出版社、美國部分高校12位知名學者來西北大學講學,這一活動受到國家教育部充分肯定,當時中央和地方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同年,以研究所科研成果和教學成果為基礎,組織編撰和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語錄》(11冊,西安出版社,2008;12冊,西安出版社,2012),集中反映中華民族優秀的核心價值觀念。該套叢書2009年榮獲第二十二屆全國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一等獎,2010年榮獲首屆陜西圖書獎。2012年在經典語錄基礎上,經過理論概括和鉆研,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讀本》(學習出版社,2012),2014年與12分冊共同出版(共13冊)。其中第一冊概論被選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經學習出版社同意增訂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為名重新出版發行(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編輯出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要義》(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張豈之教授、方光華教授、謝陽舉教授、張茂澤教授等為陜西省省委、西安市市委組織部干訓班多次講授國學和傳統文化講座,在黨政干部培訓與文化普及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配合教學研究,定期出版文化研究與普及刊物《華夏文化》(季刊),每年4期,主要刊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文稿,積極宣傳和推廣優秀傳統文化,已出版103期。
(五)教材引進與外譯推介相結合
2004年,由張豈之、舒德干、謝陽舉三位教授主編的《環境哲學前沿》正式出版,集錦和翻譯了多篇國外環境哲學方面的論文。此后,在謝陽舉教授主持下,翻譯出版“環境哲學譯叢”兩輯,已出版5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11)。環境哲學成果與教材的引進,為反思和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促進儒家和道家文化研究與教育教學的新開展提供了借鑒和資源。謝陽舉、宋玉波等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環境哲學》等就和這些翻譯與引進密切相關。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也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材的外譯推廣工作。《中國傳統文化》2006年出版英文譯本,2007年出版韓文譯本,2010年出版波斯語版,在國外受到好評。目前,該書受到國外漢學界重視,外研社正組織漢學家嘗試進行小語種翻譯。《中國歷史十五講》2015年出版英文版;新近由阿爾巴尼亞知識出版社出版了阿爾巴尼亞語版,該書填補了我國主題圖書在阿出版的空白,受到駐阿大使姜瑜的高度評價。《中華人文精神》英文版翻譯正在進行中。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部分教材被傳播到海外,積極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傾盡綿薄之力。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開設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而喻的。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數十年來開設系列課程,不僅普及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有助于發現具有學術潛力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苗子,吸引和鼓勵本科生繼續研讀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等專業。如夏紹熙、李江輝、王強、代超、郭振華、鄧皎昱、高敏、余文祥等都是曾聽講過研究所開設的公選課程,激發學術興趣,來所繼續深造,其中不少已經成為中國思想史與中國哲學研究領域的后起之秀。
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碰到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積極面對。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問題
1. 教育目標過于分散,不夠明晰
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的本質和核心究竟是什么?僅僅拘泥于知識教育、能力教育、品德教育、審美教育等可能是不夠的,在這些教育門類中最根本的可能是人文教育。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和改善學生的文明程度,著力培養人文素養,提高道德精神。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價值,不僅需要傳授古代的知識、經驗或智慧,而且需要幫助豐富和完善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的責任感、競爭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和心胸。總之,提高人文素養,這是發揮中國傳統文化“人文化成”的中心環節。
2. 課程設置面較寬,重點不夠突出
目前,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開設了不少生活技能課程、業余興趣課程,如飲酒、射箭、禮儀、集郵、攝影、寶石鑒定、文物鑒賞、武俠小說閱讀等,豐富了課程體系,但這些活動與技能課程在課程設置中處于什么地位,如何與人文教育相銜接、相交融,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和實驗。
3. 課外資源豐富,挑戰加劇
目前網絡資源豐富。國內外、校內外的網上精品課程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如國外精品資源課程,國內精品課程、國內共享資源課程、MOOC課程等,可供選擇余地大。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地檢索或學到很多知識。需要科學有效分配視頻課程選修的比例,以切實提高知識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實際功能,并努力避免沖淡實體課程,不要讓網絡資源妨礙實體課程的開設。
4. 學生學習興趣有待進一步激發和提高
高校是否真正貫徹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做到以文化人,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尚有待進一步發揮。一些學生為學分選課,走形式,混學分,學習潛力仍有開掘空間。課堂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質疑意識還需加強,增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水平,提高人文素養,可能比簡單積累知識更加重要。
5. 學校相關制度的完善和評估機制的改革
學校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的設置,大多屬于選修課,個別與專業課授課時間沖突,也不容易引起學生的重視,影響選課積極性,這是文化素質教育在某些院校門庭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發揮師生教學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仍然是大學文化教育需要不斷加強的環節。目前選課的學生大多集中在三、四年級,一、二年級受限難以選修。不少學生是發自內心地想選,甚至不要學分堅持聽講,這是值得注意和鼓勵的。如陳戰峰和李友廣都碰到的學化學的李鑫同學,因選修課對思想史感興趣,想報考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生,并索要書單,已經推薦了書目(包括袁翰青《中國化學史論文集》等),也建議和鼓勵他盡可能不離開本科專業,然后拓展思想史研究,加強學習與研究的針對性和可行性,有利于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生當前學習與未來發展。
(二)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若干建議和實施方法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建議重視幾項基本原則,并采取相應的辦法。 主要是:
1. 課程結構與設計完備的同時突出重點
文化素質教育的重心是人文素養教育,也即古代的“明明德”,所以課程與生活技能教育、業余興趣培養有很大的區別,這啟示其課程核心是“四書”、“五經”的傳統文化經典文獻與儒釋道三教會通的探討,落腳點在人文素養即文明程度的提高上。
2. 講授方式與課堂組識規范化的同時鼓勵多樣化與靈活化
如小班教學、觀摹、實習、討論等。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相結合,如素質教育與歷史學相結合,傳播學和新聞自由探討結合,在理論研討中自然有機滲透和折射意識形態,使課程具有學術性、理論性、趣味性與思想性,圍繞人文素質展開和深化教育。
3. 培養目標明晰化的同時增進質的權重
改變單純重知識傳授,提倡發現型教學,培養自學能力和質疑論辯的素養。文化素質教育切忌強制灌輸,讓學生自己覺醒,這有啟蒙的意義。例如,目前素質教育過于偏重知識方面,缺乏禮儀方面的內容,教師與學生參與禮的建設,創制和完善相關禮儀,既重視禮儀的本(精神),也不忽略禮儀的末(儀式),將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結合起來。更新知識與課程設置,這些努力和嘗試需要在課程目標中有明確的規定。
4. 教學評估科學化的同時提倡多元化
重明德教育,熏陶培養,誠信友愛,將明確性與模糊性相結合。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則要鼓勵他們多發言,多提問,要肯定他們回答的合理之處,在問答和討論中,在教學反饋與評估中,有機地滲透和彰顯人文教育。
5. 關注理論與現實的同時促進教學方法多樣化
將視頻與教學相結合,將域外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加強備課,使課堂組織更加生動有趣,增強吸引力。如圍繞文化經典,可選典型篇段,具體落實,讓學生朗讀分析,嘗試講評,結合切身體會,讓學生自己談感受。課外可組織經典專題讀書會,作為輔助手段。圍繞問題開展教學,研究探討,歸納總結,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全體師生,在張豈之先生的關懷和指導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探討與文化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面對目前眾多的挑戰和機遇,還需要不斷加強和反思,以使文化素質教育進一步激發活力,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我們將堅持文化育人理念,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育人中的作用與價值,將文化育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保持和弘揚文化育人的影響力,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說明: 2016 年度西北大學教材建設與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教學成果培育類)(立項號CJ1604)。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