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旺
劉樹合:勇闖“甜蜜”致富路
□宋旺
和所有養蜂人一樣,“甜蜜的事業”充滿艱辛。“一年中,一般要趕三四個花期,最長的花期1個月,最短的15天。每年從5月到8月,基本都在外面跑。”劉樹合說,在外奔波跟坐地養蜂不同,為了追花,一年至少要搬兩次家,蜜蜂在哪,家就在哪,過著游牧一般的生活。
2010年,當了16年兵的劉樹合從部隊退役回到四師七十二團,他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點事做,當時手里拿著一筆數目不菲的復員費,劉樹合想到了去養蜂,因為以前對養蜂就比較感興趣,自己也研究過相關的書籍,七十二團地處新源、鞏留、尼勒克三縣,為蜂蜜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資源,同時瀕臨那拉提大草原、杏花溝、庫爾德寧等自然蜜源豐富的景區,非常適合我國特有蜂種中華土蜂的養殖。2013年3月份,劉樹合趕往四川眉山縣,在當地人的指引下,劉樹合一腳踏進深山里開始尋找中華土蜂,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劉樹合收購了240箱中華土蜂。看著這些飛舞的蜜蜂,劉樹合信心滿滿決心要大干一場,然而老天卻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經過一年的養殖,蜂群沒有越來越多,反而死了不少,由于對中華土蜂的生活習性不了解、管理和技術不過關,最后只剩下了5箱蜂。這對劉樹合猶如晴天霹靂,沒想到第一次養蜂就損失慘重,更是招來了家人的埋怨。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次的挫敗沒有將他擊垮,反而激起了劉樹合更大的斗志,他認真總結經驗虛心向有經驗的蜂農請教學習。2014年,劉樹合不顧家人的反對又前往四川眉山收購了50箱中華土蜂,這一次劉樹合沒有急于求成,他充分吸取上次失敗的經驗,小心管理這些蜜蜂,通過自己慢慢摸索總結,劉樹合找到了最適合養殖中華土蜂的最佳環境和方法,一路走來發展到現在已擁有120箱中華土蜂。
劉樹合意識到,單打獨斗的單干不僅銷路單一、銷量差、賣不出價格,而且形成不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劉樹合萌生了抱團組社的想法,必須要把團里分散的蜂農聯合起來,抱團養殖,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前景。
劉樹合在團里大力的支持和引導下,2014年8月,七十二團丹晨蜂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注冊資金25.21萬元。丹晨蜂業合作社的成立給123戶合作社成員在養蜂過程中提供一個互相幫助和交流養蜂技巧的平臺。該合作社改變以往濃縮蜜的生產,主要以天然綠色的山花蜜為主。以“蜜之珍品”的中華土蜂蜂蜜為主打產品,合作社集蜂蜜養殖、收購、加工、銷售、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服務于一體,并實行統一養殖技術、統一管理標準、統一打造品牌、統一應對市場的運營模式,把單個養蜂人團結起來,抱團養殖和加工,降低蜂農單獨經營的市場風險,有利于蜂農共同致富,這標志著該團養蜂事業從單打獨斗走向了抱團作戰的新路子,更標志著養蜂在該團開始向標準化飼養和產業化發展邁進。
蜂農苗維江告訴筆者,自成立合作社以后,他從以前養蜂100箱發展到現在的600箱,收入也比往年增加了20萬余元。如今,苗維江通過合作社的幫扶,不僅養蜂規模擴大了,養蜂技術也日漸成熟。
產品質量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銷路。“我們合作社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已經在廣州、蘇州、威海、臨沂、伊寧等5地找到代理商在實體門店做線下銷售,年利潤達128萬余元、年銷售15噸蜂蜜。”劉樹合告訴筆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在與互聯網的結合下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思維活躍的劉樹合抓住這一機遇,于2015年注冊了自己合作社的網店,借助紅軍團這一紅色資源,網店取名為“伊犁紅郡蜂業專賣店”,實現了“小生產”“小商品”與“大經濟”“大市場”的“無縫對接”。網上銷售使得蜂農可以和消費者面對面交易,砍掉中間環節,打破地域限制,增強農戶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劉樹合高興地告訴筆者:“坐在家里動動手指就把蜂蜜賣出去了,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有了互聯網,這些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現實。”
目前,網絡店鋪的月銷售額在5萬元,平均每月可售3噸左右蜂蜜,可為該社123名社員年銷售蜂蜜18噸,增收60多萬元。
時下正值旅游復蘇季,七十二團濃厚的紅色文化和周邊的大型旅游景區逐漸吸引大量游客,劉樹合借助這一平臺,將自己的蜂蜜搬到了人流量大的地段,通過免費品嘗、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將自己的品牌做一個免費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
明年,劉樹合打算把合作社的養殖規模擴大2-3倍,帶動該團更多的職工加入到這項“甜蜜”事業中,帶領更多的人增收致富。看著合作社慢慢地走上正軌,周圍的蜂農日子越過越好,劉樹合發自內心的高興和自豪。
這是一項甜蜜的事業,追花逐蜜,收獲瓊漿;這也是一項辛苦的工作,需要長途跋涉,翻越高山——這就是養蜂人劉樹合對自己事業的評價。□
欄目責編: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