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嶺
中共阜新市委黨校,遼寧 阜新 123000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環保法治的保障
陳萬嶺
中共阜新市委黨校,遼寧 阜新 123000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立足于環保法治的基礎上,堅定不移的實施依法推進,完善和健全我國生態文明相關法律法規,并著重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法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法治;保障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對環保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環保法治的保障。我國第一部環境保護法是1989年頒布實施的,由于歷史的局限性該法早已暴露出其自身存在很多問題,必須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重新修訂通過并實施。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等一系列制度。
(一)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缺乏生態法治的思想保障理念
多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同時人民群眾也正在經受著環境污染帶來的惡果。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的理念認識不到位、不全面,缺乏準確、科學、有力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導致我國在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時沒有深入腦海成為理念,更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有效的法律法規。
(二)我國憲法缺乏對生態文明內在要求的明文規定,使得無法從根本上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立法的框架已經基本完成,但這些法律大多是以單部獨立法律出現的,沒有在憲法當中被明確的體現。憲法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根本大法,其內容缺乏對生態文明內在要求的考慮,這也在根本上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無法得到根本的法律保護。
(三)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缺乏強有力的法律執行以及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如果能夠切實的進行嚴格落實和執行,對整治和改善當前的生態環境以及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同樣具有極大的作用和影響。但在實際工作中,司法缺位、執法不嚴、處罰輕微、整改延遲等突出問題導致現行法律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缺乏較高的環境權利意識和環保參與意識,從而導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緩慢。
(一)明確以法治手段嚴格保護生態環境
新環保法引進了按日計罰、行政拘留、查封扣押等手段加重了違法成本,以扭轉過去違法成本低,而守法成高的窘境。同時新環保法在推動建立符合環境承載能力的綠色發展模式、聯防聯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還規定,國家建立跨區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國家機關優先綠色采購,國家實行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二)體現出國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立法用意
新環保法中要求,重點建立和推進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切實履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以及環保考核評價制,環評限批環境質量目標未完成的地區,并強調經濟政策的制定對生態環境的相關影響,從而對生態環境實現分步驟、分階段的持續改善。
(三)進一步強化了公民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可推卸的職責和義務
新環保法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實現了現代化邁步的新發展,將過去政府(部門)單打獨斗的管理模式逐漸轉變為現代化、多元化、社會化的共治模式。在這一環保治理新模式中,政府主要負責宏觀的環境質量,相關企業負責主體責任的承擔,新聞媒體主要負責輿論導向和監督,而社會組織主要是依法參與,同時廣大民眾則是進行群眾監督和違法舉報。這就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公民具體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對公民舉報環境違法的行為進行鼓勵和保護,拓展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范圍。
(一)加強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開展的針對性
對于過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出現的一些突出問題:如政府責任不落實、行政執法不到位、企業違法成本低等在新環保法中都作出了具體的、針對性的處理意見,對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等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度完善方面,進一步推進和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考評制度、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制等,全面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體系、跨區聯合防治協調機制以及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體系。
(二)是對未來的前瞻性表達明確
新環境保護法提出了許多環境治理方面新的思想理念、指導原則、法律制度以及管理辦法,充分展現了我國我黨在生態環保方面強大的前瞻性和長遠指導性。在創新理念方面,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列入立法目的,提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和保護優先的基本原則,明確要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三)是權利義務的均衡性充分體現
新環境保護法除了對政府環境責任進行重點強調外,新增專章還對信息公開以及公眾參與進行了明確、具體的規定,賦予了公民對環境問題的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明確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范圍,規定了財政、教育、農業、公安、監察機關、任免機關、人民法院等有關部門和機關的環保職責。
[1]蘇晶晶.加強生態司法保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N].閩東日報,2017-07-28(A01).
[2]張玉勝.鋪好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軌道[N].青海日報,2016-12-28(002).
X321;B82-058
A
2095-4379-(2017)31-0105-01
陳萬嶺(1973-),男,漢族,遼寧阜蒙人,本科,中共阜新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主任,法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法理學、環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