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甘肅 蘭州 730030
農村地區經濟犯罪研究
徐 強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迅速崛起,但也造成了農村經濟犯罪大幅上升。農村經濟犯罪不僅是對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秩序的破壞,更引發了農村地區的社會矛盾。基于此背景,本文針對農村地區經濟犯罪進行研究,探究現階段農村經濟犯罪案件高發的原因,并結合相關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一系列措施降低農村經濟犯罪率,實現農村經濟實現健康、平穩發展。
經濟犯罪;法律意識;財政管理
近年來,我國農村市場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成效,隨著農業產業調整,農村經濟呈現出大幅度上漲趨勢,但也迎來新的問題和挑戰。農村地區經濟犯罪主要體現在涉及土地的經濟犯罪、涉嫌農產品的經濟犯罪以及非法集資和詐騙類犯罪。在農村經濟犯罪活動中,涉及土地的經濟犯罪最為常見,不少農村地區存在土地承包串通投標、非法轉賣土地使用權等犯罪活動,這些經濟犯罪對農民的生活影響巨大。同時,涉嫌農產品的經濟犯罪也是較為常見的經濟犯罪,以銷售假冒偽劣農藥、種子最為普遍。以2015年某農村地區為例,該地發生銷售假冒偽劣農藥案件80起、銷售假冒偽劣種子51起,占當地農村經濟犯罪數量40%,給農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影響。除此之外,非法集資和詐騙類犯罪多見于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以高息來吸引農民投資,并導致多起群體性事件發生。
(一)村民法律意識淡薄
在農村經濟犯罪中,不少經濟犯罪是由于村民法治意識薄弱,尚未意識到自己行為已觸犯法律。比如在銷售劣質農藥方面,不少農民在銷售的過程中并沒意識到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僅僅認為銷售假冒偽劣是一種不誠信的表現,更有農民在案發后認為進行賠償就可以免受法律制裁,這種薄弱的法律意識成為農村經濟犯罪的主導因素。同時,不少農村的管理干部也存在法律意識薄弱現象,多數農村干部沒有經過嚴格教育和法律培訓,不少干部保持著“家長制”的管理態度,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忽視法律的存在,對村民的違法行為以個人意志進行審判,更存在為謀私利忽視法律的現象發生。
(二)農村財產管理混亂
目前農村地區對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不少農村地區沒有按照相應的要求設置總賬和相應明細,虛增虛支、坐收坐支的現象十分常見,更有諸多農村沒有相應的財務賬簿。比如在涉及土地的經濟犯罪活動中,不少農村土地征用款、補償款都沒有建立詳細的賬目,相關財政缺口巨大。雖然現在不少農村已經實施了財政公開,但也是僅僅公布總賬,并不公布相應的明細。同時,農村財政的管理者也采取各種方式來隱瞞賬目,其中隱藏的經濟犯罪不在少數。除此之外,部分農村地區的財務管理人員水平較低,在業務上只能做到記清賬目,并不能發現賬目中存在的經濟犯罪隱患。由此可見,農村財產管理混亂滋生了農村經濟犯罪現象。
(三)制假售假打擊不足
農村地區制假售假現象由來已久,介于不少制假售假窩點均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其隱蔽性和機動性較強,相關部門在打擊上存在一定難度,并且這些制假售假窩點的產量并不高,即便相關產品流入到市場也并不容易發現。同時,也存在不少地區的管理者和制假售假者同流合污,對制假售假現象視而不見,放縱制假售假行為,還有部分管理者直接參與到制假售假經濟犯罪活動之中,造成這種經濟犯罪現象一直不能消除。除此之外,介于農民自身原因,農民往往樂于購買價格低廉的農用產品,自身防范意識較為薄弱,盡管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多數農民也選擇忍氣吞聲,并不選擇以法律途徑進行問題。
(四)缺乏有效制約機制
權利必須借助有效的監督才能發揮出作用,在廣大農村地區對權利的制約顯然不足。首先,農村地區的人事管理較為松散,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管理人員匱乏,整個管理隊伍只聽領導指揮,無法發揮各個部門的職能作用。即便存在經濟犯罪行為,介于領導沒有予以制止,各部門管理人員也不愿進行干預。其次,農村地區的權利監督機制匱乏。農村地區的監督機構多流于形式,不少監管部門僅僅是基于村委會提交的報表進行審查,并不主動的介入到各個村鎮進行監督,造成了農村地區監督機構流于形式。最后,群眾監督意識薄弱。農村地區的群眾和領導干部均有著密切的聯系,群眾和干部的私人情感較為密切,一旦干部出現經濟犯罪問題,相關群眾也不愿向相關部門舉報,這也為農村地區經濟犯罪提供了便利。
(一)加強農村地區法治宣傳
農村經濟犯罪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對于自身和他人的違法行為并不了解,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加強農村地區的法治宣傳。首先,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村委會及相關部門應該通過講座、廣播、娛樂活動等多種方式宣傳法治教育,讓村民了解我國基本法律,了解經濟犯罪的相關內容,從而避免觸犯相關法律。其次,宣傳經濟犯罪的主要方式和識別方法。對農村經濟犯罪的常見形式進行普法宣傳,比如告知村民什么行為是集資詐騙、非法集資,讓村民具備防止受到經濟犯罪侵害的能力。最后,加大案例宣傳。經濟犯罪案例宣傳能夠讓村民直觀的了解到經濟犯罪情況,了解經濟犯罪分子受到的處罰,讓村民不敢涉嫌經濟犯罪。
(二)規范農村地區財政管理
財政管理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杜絕農村經濟犯罪的重要舉措。首先,應加強農村財政管理監管力度。上級部門和村民應該對財政管理予以監督,對存在疑問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提出質疑,財政管理部門應針對質疑予以解釋。其次,加強財政管理隊伍建設。財政管理是一種專業能力,農村財政管理應該加強隊伍建設,引入或培養專業的財政管理人才,既能保證消除經濟犯罪行為,又能提高財政管理的能力。最后,堅持財政公開制度。為防止經濟犯罪的發生,財政管理部門應堅持實施財政公開制度,將村里每一筆收入和開支都進行明細公開,接受廣大村民監督,避免出現經濟犯罪的情況。
(三)從嚴打擊經濟犯罪活動
從嚴打擊經濟犯罪活動,讓廣大村民不敢涉及經濟犯罪。首先,提高相關部門管理者意識。相關部門應將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作為降低農村經濟犯罪的關鍵舉措,要意識到農村經濟犯罪已經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必須加重打擊力度。其次,認真落實責任制度。為更好地打擊農村經濟犯罪活動,相關部門必須要明確職權,對具體的案件實施責任制度,做到誰辦案誰負責,查處經濟犯罪案件必須嚴格。最后,加強各個部門的協作能力。不同于其他犯罪,農村經濟犯罪一般較為隱蔽,需要多個部門共同查處。各個部門之間應做好充分的協調工作,將掌握的經濟犯罪信息進行共享,借助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更好地打擊經濟犯罪。
(四)建立健全有效監督機制
有效的監督是控制經濟犯罪的關鍵所在,借助有效的監督可以避免多數的經濟犯罪。首先,針對權利進行制約。經濟犯罪中有一部分是由權利引發的犯罪活動,對農村經濟的權利必須予以限制,以嚴格有效的監督對權利進行制約。其次,加強審計部門的工作力度。監督需要依靠審計部門的嚴格審查,審查過程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到農村地區,對農村經濟情況進行深入審查。最后,提高內部監督能力。廣大村民是監督的最主要力量,借助有效的村民監督可以杜絕經濟犯罪活動,不僅能夠降低監督成本,更能提高監督的效率。
[1]陳鵬忠.農村貧困群體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會代價論為視角[J].中國農村觀察,2009(01):33-34.
[2]殷星辰.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預防研究——以北京地區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情況為研究樣本[J].法學雜志,2013(03):41-42.
[3]肖云端,駱萍.農村土地流轉中職務犯罪的成因與預防[J].人民檢察,2013(23):44-45.
D917
A
2095-4379-(2017)31-0130-02
徐強(1981-),男,漢族,四川成都人,法學碩士,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研究方向:經濟刑法、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