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榕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上海 201800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實踐考察與對策研究
陳 榕
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上海 201800
檢察機關依據一定程序,對因刑事犯罪行為而遭受損失的刑事被害人及其相關親屬,在通過其他法律救濟途徑無法獲得賠償或充分賠償時,可以給予其適當經濟補償。實踐中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案件來源信息量,深化第三方參與監督刑事被害人救助,整合多方力量,對某些特殊刑事被害人展開突破性救助。增加救助金額,及早給予救助,發揮救助實效。
刑事被害人救助;實踐困境;完善對策
(一)重視制度建設,規范救助程序
首先將“司法為民”的理念作為工作目標納入到該規定中,明確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基調。其次是落實部分工作條款的改進,如擴大救助范圍、簡化審批程序,力求實際操作與上級部門規定保持一致。最后是完善該規定部分文書表述,如將“被不起訴人”改為“侵害人”、“侵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規范的文書表述來定義案件或當事人。通過完善、成熟的制度為依托,不斷規范被害人救助工作。
(二)加強部門協作,拓寬案件來源
根據規定,J院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從控告申訴、公訴、行裝部門負責人,拓展為控告申訴、偵監、公訴、行裝、未檢、監察部門負責人。除對不起訴案件中符合救助條件的被害人進行救助外,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刑事申訴、審查逮捕等辦案環節,確需救助的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由公訴、偵監和未檢的案件承辦人層報部門負責人、分管檢察長審批決定后,可以對其開展救助工作,拓展了案件來源和加大救助力度。
(三)引入第三方參與,發揮救助實效
一是突出第三方對救助金發放的參與監督,通過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廉政監督員、基層單位代表、外地駐滬黨支部代表等第三方參與救助金發放儀式,全程監督檢察機關救助金發放手續、程序和場所的規范化。二是聯合第三方讓救助金的使用發揮實效,聯合醫療系統等基層單位,貫徹落實刑事被害人救助金使用原則,將救助金直接用于被害人所需之處,防止出現被害人或其家屬亂使用救助金,違背救助金的使用目的和救助工作的根本宗旨。三是引導第三方對救助人后續生活的關心幫助,積極與被害人所在的鎮政府、村組織以及外地駐滬黨支部等基層單位溝通協商,結合政府補助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社會保險制度、群眾愛心捐款等方式,多角度、多手段地為被害人爭取更多的后續幫助。
(一)救助金額得不到需求的滿足
以J院為例,刑事被害人救助金總額為10萬元,金額的限定使得辦案人員謹慎地把握住救助標準。特別是相關規定沒有明確輕傷的救助標準,檢察機關在開展對輕傷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時候一般給予不高于5000元的救助金,普遍在2000、3000元兩檔。但由于上海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成本也較高,客觀來說小額救助金的救急性也很有限,難以對緩解被害人困境起到較大的幫助。
(二)對救助工作的重視度不夠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是檢察機關延伸檢察職能、執法為民的重點工作,尤其是控申部門化解矛盾、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重要手段。但對于辦案部門來說,在繁忙的辦案工作中額外關注被害人情況往往力不從心。其中部分承辦人依然沒有轉變自己傳統的辦案模式和思路,難以重視起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實質意義,故喪失了很多案件的來源。
(三)部分救助得不到制度的支持
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是2009年起正式開展的,但是根據部分信訪人的訴求,其本人或家屬在2009年之前因刑事案件無故受了重傷,生活長年不能自理,造成了家境的困頓。雖然刑事被害人救助沒有明確救助的時限,但是也沒有具體規定表明如何處理該類情況,實踐中存在如何進行核實、如何給予救助、給予多少救助金適當等問題,給辦案干警如何理解和把握帶來了挑戰和困難。
(一)加大宣傳力度,展現救助工作的正能量
1.擴大案件來源信息量。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開展,必須充分了解此類案件的信息。因此,在重點救助不起訴案件被害人的同時,將不批捕、刑事申訴等案件中符合條件的被害人納入救助范圍,積極建立偵監、公訴、未檢等業務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刑事被害人納入救助范圍,合理確定救助范圍和救助數額,減少救助工作隨意性的同時擴大救助范圍。
2.提升救助工作的重視度。以采取案件交流、案例宣傳、納入個人辦案檔案等形式,將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宗旨貫徹落實在每個承辦人心中,轉變他們傳統的辦案思路,引導他們主動關心被害人、盡心解決被害人的困難,重視起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實際意義,真正踐行“執法為民”。
3.加大救助工作的宣傳力度。利用“舉報宣傳周”、“春風行動”、檢察長下訪巡訪等各種面對群眾釋法說理的契機,向群眾宣傳檢察院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將一些積極典型、促進和諧的案例介紹給群眾,把這些良好的社會效應宣傳出去,提高檢察機關為民辦事、為民服務的工作能力和機關形象。在法律制裁犯罪的同時,用人情關懷受害者,展現出檢察機關柔性的一面。
(二)加強實踐創新,探索救助工作的新思路
1.深化第三方參與監督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工作模式。為得到更多方的支持,有必要將第三方的范圍不斷擴大,延伸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辦醫院、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目的是利用組織溫暖、鄉情關懷、人情撫慰等治愈被害人心靈創傷,同時還依托第三方的幫助制定后續幫困方案,如解決被害人傷愈后的就業問題,讓其自力更生。
2.整合多方力量,踐行“執法為民”。以政法委牽頭,聯合法院、公安從捕、訴、審三個階段不同角度,來探索建立以被害人救助為切入點實現司法為民的工作機制。如被害人在提出民事訴訟過程中因經濟拮據付不起訴訟費,檢察院向法院進行協調,以先訴訟再付費的形式幫助被害人能及時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獲得賠償。再密切關注案件的訴訟結果,如果被害人得不到賠償執行時,就要盡快展開救助。
3.對某些特殊刑事被害人展開突破性救助。救助久傷未愈、精神受到創傷的被害人雖沒有現行制度支持,但根據被害人救助工作的宗旨,在請示上級部門獲得同意后可從維穩角度突破原則開展救助。即使救助標準沒有具體依據,也可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找解決之道。如對精神受損造成家境困難的被害人的救助金額,可以參考精神賠償的有關標準酌情給予一定數額的救助。
(三)落實問題解決,突出救助工作的實效性
1.增加救助金額,加強管理使用。為解決救助金額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問題,應提高刑事被害人專項救助金的總額,由財務部門實施管理,紀檢監察部門監督執行,實行專款專用以滿足群眾的實際生活需要。每年都將該項資金予以充分考慮后納入財政預算,確保結合上海當時的物價和工資水平給予到被害人最合理的救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渡過難關。
2.提高辦案效率,及早給予救助。為體現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高效性,盡可能地縮短辦案期限,盡快審查申請人提交的救助材料和核實有關情況,提出是否予以救助、救助方式、救助金額等意見,經控申部門負責人審查同意后報分管檢察長審核決定。一旦決定進行救助即向財務部門開通“綠色通道”保證救助金迅速發放給被害人,力爭在十個工作日內辦理好每一起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
3.改變救助模式,發揮救助實效。為保證救助金是真正發揮救助作用的而非任意揮霍,檢察機關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救助模式,而將救助金直接發放于被害人所需之處。如在被害人因受傷需住院治療的案件中,可以將救助金以支付醫療費用的形式幫助被害人及時治療。
D925.2
A
2095-4379-(2017)31-0141-02
陳榕,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社區檢察科,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