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默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哈爾濱 150025]
謝惠敏的主體意識
⊙王梓默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哈爾濱 150025]
謝惠敏是劉心武小說《班主任》中的人物,《班主任》創作于“四人幫”倒臺后,科教文衛百廢待興,是“傷痕文學”的開山之作。作者用生動的筆觸創造出了幾位典型的時代人物,有“文革”前的進步青年班主任,有因時代放縱無思想意識的流氓學生宋寶琦,有未受“文革”較大影響、思想新潮的女學生石紅,也有從小受“四人幫”影響思想僵化盲從的團支書謝惠敏,作者將這些人物融匯在同一部作品中,以他們生活中的交往和不同思想的碰撞映刻出時代的緊張氣氛。
謝惠敏是班級中的團支書,老師心目中好學生的代表,但她卻與班主任之間有著一絲解釋不清的矛盾,從她的主體意識入手分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從小父母就教導她“要認真聽廣播、看報紙;要求他們遵守紀律、尊重老師;要求他們好好學功課……”這也奠定了她無產階級、勞動者后代強烈的高尚純潔思想;另一方面謝惠敏正值青春年華,滿心想著祖國發展,想成為時代中有用的先進青年,這種想法太過強烈,從而引出她的盲從。對于她來說一切先進資訊都是從廣播報紙中獲得,讀書只認可報紙上推薦、國家準許印刷販賣的書籍。她的成長環境充滿了“四人幫”的錯誤思想,并深受其毒害,無視人類文明所創造出的智慧結晶。
對于流氓轉學生宋寶琦的到來謝惠敏充滿信心,沒有懼怕,她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正確的斗爭得到勝利。這是她主體意識里的自主意識在發揮作用,作為無產階級勞動者的后代,她的思想無疑是純正的,同時她又是班級里的團支書,擔當著動員、組織同學學習先進思想的任務,她的潛意識里有一種我是世界主人公且居于主導地位的思想,所以無論是假想中與宋寶琦的斗爭,還是與班主任和石紅關于“黃書”的分歧,她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氛圍都支持著她,這也是人的自我在自主意識中汲取堅定的養分。
謝惠敏與班主任、石紅之間最大的分歧在于思想意識的不同,班主任是經歷過“文革”前后的人,石紅是成長環境較為寬松的優越家庭的孩子,這導致他們不會對“四人幫”有錯誤的盲從。而謝惠敏則不同,人的主體意識是對自身主體地位、主題能力、主題價值的自覺意識,地位上謝惠敏是班級的團支書,能力上她是被新中國培養出的根正苗紅的好青年,接下來自然要實現主體價值,而她所認為有用的價值就是做時代的衛道士,抵制一切與資產階級有關的錯誤思想,為實現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努力。
主體意識中還有另一個與自主意識相對的自由意識,指主體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的要克服主客體的對立,實現主體的自由。謝惠敏的主體意識中自主意識占了較大一部分比例,而其自由意識發揮的作用則很小。文中對謝惠敏的描述“她單純地崇信一切用鉛字新排印出來的東西”,而在“四人幫”控制輿論工具的那幾年里,她用虔誠的態度拜讀的報紙刊物上,充塞著多少他們的“幫文”,噴濺出了多少戕害青少年的毒汁啊!這導致了她極端的性格,不認同石紅的做法并與其發生紛爭,小說結尾處班主任在去往謝惠敏家中時悟出工作的精髓,也想好要對謝惠敏說的話,那謝惠敏能否被說通呢?作為時代傷痕的典型人物,她能否發揮自由意識的作用,實現主體的自由,不以“四人幫”的錯誤思想為指南,而且能實現自我意識上的突破呢?
謝惠敏的形象集中了當時大多數青少年的思想狀態,受“四人幫”影響。她簡單,簡單到看到《牛虻》里男女戀愛的插畫就驚叫起來,要狠批這本“黃書”;她固執,固執到在看到同學把農民的麥子拿回家時氣憤的態度;她思想僵化迷信,喪失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認為穿短袖、帶褶的花裙子就是資產階級作風,把熱衷于傳播文藝消息的同學看作是沾染了資產階級思想,認為不是正規渠道得到的書就是“黑書、黃書”,認為外國的“黃書”比中國的更“黃”;她盲從,遵從父母的意愿聽話讀書,輕信盲從時代的“革命”思想,以錯誤的思想狀態支持著她的學習生活,盲目而愚昧。
謝惠敏的主體意識是單一而又僵化的,從她進入到社會時起,接觸到的都是階級斗爭時代篡改過的思想事實,黑白顛倒的社會造就出黑白顛倒的人。她那一顆向著“共產主義”美好明天奮斗的“真心”,帶有那個時代的盲從僵化特點,個人主體意識泯滅在“革命”“斗爭”的時代氛圍中??梢韵胂?,一旦“四人幫”發出荒謬的指令,相信她一定會慷慨激昂、奮不顧身地飛蛾撲火,這是時代的可憐可嘆可悲。
生逢當下時代的青少年,或許應該感到慶幸。
作 者:王梓默,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中文系201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