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學批評的視角看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文禮[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太原 030001]
⊙魏思思[名作欣賞雜志社, 太原 030001]
外國作家之中國人物傳記所體現的經典性——由文學批評的視角看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
⊙郭文禮[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太原 030001]
⊙魏思思[名作欣賞雜志社, 太原 030001]
本文以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為例,以文學批評的角度觀察外國作家在寫作中國人物傳記中所體現的獨特的謀篇架構、不加渲染的語言風格、身為局外人的視覺維度等三大經典特征,以期進一步探析國外學者在寫作中國人物傳記時的思想脈絡和研究走向,讓我們能夠以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和立場來正確看待國外學者的寫作特點。
外國作家 人物傳記 經典性 《毛澤東傳》
傳記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對中國人物傳記的研究,歷來是國外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關于中國領導人的傳記更是他們寫作的重點。如《毛澤東傳》,先后就有羅斯·特里爾、亞歷山大·潘佐夫、菲力普·肖特、迪克·威爾遜等多位英美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寫就。緊接著,又有美國著名漢學家傅高義長達八百頁的《鄧小平時代》出版,以及美國學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撰寫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面世。這些圖書在國內一經出版,就受到了讀者的極大歡迎,被頌為經典。究其原因,除了嚴謹細致的寫作風格,詳實客觀的資料分析外,更主要的是其獨特的謀篇架構、不加渲染的語言風格,以及身為局外人的距離維度。
本文僅以菲力普·肖特的《毛澤東傳》為例,簡析外國作家在寫作中國人物傳記時所體現的三大經典特征,以期進一步認識國外學者的思想脈絡和研究走向,讓我們能夠以更加批判性的眼光和立場來正確看待他們的寫作與研究。
首先是獨特的謀篇架構。毛澤東是近現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采取何種角度最為突出地展現他的個性特征和人生軌跡,是對作者思想高度的綜合性考驗。用菲力普·肖特自己的話來說:“毛澤東多姿多彩和復雜多變的個性注定他是一個非凡的人,為他立傳是對一個人物傳記作家最大的挑戰,特別是對于一個外國作家而言。”近七十萬字的《毛澤東傳》傾注了菲力普·肖特整整六年的時間和心血。在這六年里,他沿著毛澤東的足跡,走遍了韶山、吉安、瑞金、富田、遵義、毛兒蓋、吳起、保安、延安等地,搜集和參閱過的資料足可以裝滿八個大箱子。創作中最難的就是如何將無數的歷史碎片粘合成真實而豐滿的毛澤東。幸而,他給我們呈現出的,確實是一部獨具特色且不失客觀公允的優秀傳記。我們且從全書的謀篇架構來看,作者開篇以“引子”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遵義會議前后的整個過程,既有對毛澤東本人性格的描述,也有對當時所處環境的精練介紹,仿佛是一個插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刻意的強調。遵義會議對于毛澤東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毛澤東在此時已四十一歲,但仍被排擠在紅軍的核心領導層之外。而這里,也很快成為他登上紅軍最高領導位置的起點。作者選擇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不吝筆墨,詳盡地把這一事件過程用慢鏡頭般的方式展現給讀者,給人以開篇一亮的振奮感。這不禁讓我們陷入這樣的思考:一個偉人的誕生究竟是天賦英才,還是自我奮進,抑或是因緣際會,無意為之?在喚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之后,接下來,才進入傳統傳記文學的以時間為序的敘述模式。至于“尾聲”,則簡短有力,以快節奏的敘述將毛澤東逝世后黨內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舉動做了非常扼要的闡述,并沒有太多文字來描述這一重大事件造成的震蕩和沖擊,沒有危言聳聽地展示這架國家機器失去舵手后的搖擺和迷茫,而是以近乎平靜的語調做了最簡明的評析。“他是同整個歐洲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上居住的約四分之一的人類的無可爭辯的領袖。他掌握著只有中國歷代那些最威嚴的皇帝才能與之相比的權力,在中國歷史上短短一代人的一個時代里所發生的濃縮了的變化,需要西方用幾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畢毛澤東的一生,中國從半殖民地躍升到一個大國的地位;從經濟上的自給自足到社會主義國家;從遭受帝國主義強盜劫掠的犧牲品到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并完成了氫彈、監控衛星和洲際導彈的研制。……他是幻想家、政治家、天才的政治軍事戰略家、哲學家和詩人。”這短短的幾行字,仿佛就是毛澤東的墓志銘,一位西方人對他的尊敬,都濃縮于此。且不說正文十六章的巧妙布局和分配,僅開篇結尾這樣的首尾呼應、金聲玉振,就足以見識到作者在布局一個宏大場面時的深厚功力。
其次,是不加渲染的語言風格。這種語言風格與其他作者的不同,在于其中具有的非常鮮明的夾敘夾議的“新聞體”個性。最早向世界介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文字,都來自于新聞記者。如我們熟知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英國記者貝特蘭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他們所寫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毛澤東印象記》等等,都是以通訊文體來寫作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對菲力普·肖特的寫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之后,也有相關的學術性傳記問世,但不免落入了傳統傳記寫作純敘述性的窠臼。而菲力普·肖特的這部著作,在兼具真實細膩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采用十分優美生動的文筆和濃郁的文化韻味來提升閱讀的美感,讓人讀來不會感覺枯燥和乏味。如在描寫紅軍西進經過貴州時所看到的自然景觀時,作者這樣著墨:“通道鎮遠處的群山逐漸險峻,那些山脈使人著迷,形狀也千奇百怪:巨大的圓錐形石灰石堆積成幾千英尺高;山脈有的像駝峰,有的像巨大的車轅;大大小小葡萄干布丁似的山像是祖先的墳冢。苗寨建在懸崖峭壁上,一層層茅草覆蓋的屋頂和褚石墻壁,突起的屋檐和紙糊的格子窗,死氣沉沉的冬天的黃綠色地面與早春大地上抽出的嫩芽形成鮮明的對比。蒼鷹在天空盤旋,白霜蓋在滿是稻茬的田地上……”“薄霧繚繞的高高山坡上是茂密的松樹林,金色的竹林與深綠色的杉木林,谷底則是白云般明凈的湖泊。索橋懸在河上方,旁邊則是瀑布似的奔瀉的激流,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一塊手帕大小的補丁,一個農民在50度的斜坡上無聊地侍弄著幾種粗劣的蔬菜,土壤是深紅色的。”讀著這樣的文字,仿佛紀錄片的鏡頭在眼前緩緩搖過,一幅阿爾卑斯山下的油畫般的場景浮現在眼前,為略顯乏味的事件陳述增添了一縷神清氣爽的清風。菲力普·肖特的筆下還有另一種文字的魅力,就是極具冷峻和尖銳的點評式筆觸。在展現這樣的文字時,作者不再是一名簡單的歷史敘述人,更像是一位洞悉世事的哲人,為我們抽絲剝繭般探尋事件的本質意義。如談到蘇維埃根據地的經濟工作時,作者明確指出自己的觀點:“經濟上的關鍵問題是土地改革。在農業中國,擁有土地就是謀生的手段。如果你有土地,你就有飯吃;沒有土地,你就會挨餓。在一個有四億人口、其中90%是農民的國家里,土地的重新分配是把共產主義推向前進的最重要手段,也是中共與國民黨之間分歧的基準點。”這樣的評價,不失為一個專業經濟學家的分析。另如在談到國民黨在內戰時病入膏肓導致敗亡的因素時,作者這樣說:“它太衰弱太多派系傾軋,以致無法以暴露強加其意志了,它也太腐敗太漠視公眾福利以致掌握不到基礎廣泛的支持了。”僅此兩點,就一針見血地點到了國民黨的致命癥結,可謂叫絕!新聞體的語言力量在這里得到了最大的爆發和展示。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這本書啟示我們的,是身為局外人的視覺維度。誠如作者所言:“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在背景和觀念上都存在很大差異。而且由于中國人看毛澤東太近,難免有一些夸大和神化,而我則始終保持了一種遠距離的看待和審視。”作為一個外國人,距離感很重要。當作者所寫的不是自己國家的領袖時,當然可以保持更遠的距離。正所謂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經驗與偏見的俘虜,歷史變成了不斷被重新詮釋的過程。對于我們來講,試圖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會被自己的直接經驗所左右,而無法用更長遠、客觀的眼光觀察現實;但如果當你出生時,慘痛的悲劇早已過去,你獲得了新的觀察視角,卻又可能被一廂情愿的抽象、膚淺所左右。這種距離感也使菲力普·肖特的這本書獲得了其最重要的特色——如何在世界范圍內,用普遍性的意義來衡量毛澤東。
西方描繪毛澤東作品的普遍特色,卻是中國的傳記作品最為缺失的角度。菲力普·肖特的這本書最吸引人之處在于避免了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西方學者將毛澤東過分浪漫化與神秘化的傾向,帶有典型的記者化的作品。這與其在中國多年進行的記者職業有深刻關系。在他的筆下,敘述生動、注重個性與歷史畫面的結合,外國人的角度使那些習以為常的材料煥發出生機。如寫到新中國成立的那一段,他這樣描述:“此時,在金秋溫暖的陽光照耀下,巨大的紅絲綢燈籠在紫禁城殷紅的城墻前,在和煦的微風中輕輕擺動,他(毛)以其高音調的湖南口音,面對著擁擠在下面用墻圍著的狹窄廣場上的一萬多人,重復說道: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我們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另如在描述毛澤東的詩詞時,采用了這樣的觀點:“不像希特勒的畫那樣糟,也不像丘吉爾的畫那樣好。”“毛的詩,就像他的書法作品一樣,抓住了他的那個時代痛苦的、無法平息的那種精神。”這種平實的語言背后,讓我們看到的是生動的、有缺點、有個性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沒有瑕疵的神。
誠然,對于歷史最有趣味的描述,絕非是將一切歷史事件視作想當然的、必然發生的結論,而應采取一種向前看的姿態。設想你處于與歷史人物相似的境地,面臨各種選擇的誘惑,并最終做出帶有偶然性的結論。當作者這樣遠距離地看待和審視毛澤東這個人物時,是把他當作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物,力圖將毛澤東和他成長的社會背景、當時整個大環境和文化聯系在一起。我們從書中可以看到,毛澤東絕非那種天生的偉大領袖,他也是隨著時代大潮的洶涌奔騰而不斷徘徊前進的。在1911年時,他對于中國充滿不成熟的憧憬,18歲的湖南青年設想的中央政府是孫中山成為總統,康有為是總理,梁啟超則是外交部部長。一直到1920年,他仍不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沒有給他帶來足夠的沖擊,他是依靠被列寧批判的考茨基而非正統的馬克思而獲知社會主義的。一直到1935年的遵義會議,中國革命似乎都不一定由他領導,來自蘇聯的年輕海歸派王明、博古前途無量。他始終未能贏得革命的中心莫斯科的信任,一直到1949年,斯大林都更傾向于蔣介石。而毛澤東對于美國的感情則在相當長時間內都如此熾熱,20世紀40年代延安的官方報紙對美國民主的贊美達到了巔峰,在抗戰勝利后,他與周恩來都如此想去美國會見杜魯門;而在某一段時間內,他如此地討厭教條主義,他厭惡別人將馬列主義變成金科玉律;對于共產黨僅僅通過三年戰爭就戰敗了國民黨,他自己都覺得吃驚,他原指望更長的時間……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毛澤東的前半生比后半生更容易描述,因為資料更為充分,觀點更為多元,而他的后半生盡管更富戲劇色彩,對此的記載卻不得不千篇一律。人們對于他的私人生活做出了更多的猜測,渴望在其中發現更多的歷史課本無法言說的秘密與謀略。在世界性的領袖中,沒有比他的后半生更難把握的題材。由于對普遍性歌功頌德的不信任與遭受的苦難,知識分子在描述毛澤東的后半生時,往往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對此,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邁斯納曾做出過著名的判斷,即中國的主要工業能力、基礎設施,都是毛澤東時代所建立的,這一切都為鄧小平的改革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作者為了更加客觀地展現毛澤東后半生的思想和行為,參閱了大量的歷史史料,全書六百一十四頁的厚度,就有一百二十頁的參考文獻及注釋,占了全書近20%的篇幅。作者所秉承的,就是傳記文學在體現思想性、藝術性的同時,必須能夠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稱得起經典的評語。從這一層面來說,這樣的傳記既是寫給當下的,更是寫給未來的。
總而言之,對于一位影響了數億人的政治人物的描述和評判,過遠與過近,都難以使人理解真實的歷史。今天距離毛澤東逝世已經30個年頭,伴隨著越來越多私人記錄的出現,那個時代的毛澤東的形象正在變得日益豐滿起來。雖然對于他的全方位研究仍未開始,但重要的是,我們研究的態度必須發生轉變,我們應該從國外作家的寫作維度中汲取新的靈感,學會控制自己研究中的過分強烈的情感與道德因素。在這一點上,菲力普·肖特提供了某種示范,為我們解構傳記文學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
[1]菲力普·肖特.毛澤東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王芳.國內外幾部“毛澤東傳”的敘事特征及立傳邏輯論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3]朱佳木.中國給世界留下的印記[J].人民公安,2010(3).
[4]張巨睿.一個外國學者寫毛澤東[N].中國郵政報,2004-3-6.
[5]姚貞.毛澤東傳超越:從創意到內容[J].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9).
作 者:郭文禮,文學碩士,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出版經營部副主任,研究方向:文學理論、傳媒管理;魏思思,文學碩士,名作欣賞雜志社(學術版)主編,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新聞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