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穎[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昆明 650093]
南澗彝族跳菜文化新媒體傳播
⊙丁 穎[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昆明 650093]
南澗跳菜集傳統飲食文化、原生態舞蹈、音樂于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是云南大理南澗彝族獨有的藝術,如今卻面臨傳承發展的困境。新媒體時代,南澗彝族跳菜文化借助數字化媒體,可以使其保留、傳承和在更大的空間傳播。本文在分析新媒體時代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傳播現狀及困境的同時,也對南澗彝族跳菜的新渠道進行了探索和闡述。
新媒體 南澗彝族跳菜文化 傳播渠道
“跳菜”,彝語稱之為“吾多哈”,是指彝族人民一邊跳舞一邊上菜,是彝族宴客的最高禮儀。南澗跳菜集傳統飲食文化、原生態舞蹈、音樂于一體,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是云南大理南澗彝族獨有的藝術,是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南澗彝族跳菜的發展與傳承,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而社會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和藝術的傳播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出現使傳播形式出現了巨大轉變。新媒體使傳播變得更加快捷高效,對于發展和傳播南澗彝族跳菜文化具有積極作用。
(一)南澗彝族跳菜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南澗政府通過網絡、廣播、電視等途徑,從不同角度對南澗跳菜進行宣傳。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民族論壇》等三十多家媒體報刊上發表通訊、消息、圖片資料上百余篇(幅),越來越多的人對南澗彝族跳菜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
南澗民族民間跳菜隊曾先后應邀參加國內演出比賽906場,觀眾達632.5萬多人次,其影響遍及海內外。自1991年藝術家將南澗跳菜搬上舞臺之后,南澗一直不斷地向外界輸送跳菜藝人,希望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跳菜的獨特文化。在英國當地時間2015年10月21日,中英創意產業展在蘭斯卡特宮舉辦,當天有四名南澗彝族跳菜藝人以舞臺跳菜的形式助陣薩頂頂演出,而此次演出,是南澗跳菜首次亮相歐洲,意味著南澗彝族跳菜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二)南澗彝族跳菜的發展困境
1.現代文化的不斷發展沖擊跳菜藝術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生活方式也逐漸地深入少數民族的生活中,慢慢地改變了當地人民的眼界和意識。首先,現代文化的不斷滲入,彝族當地人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發生變化。網絡文化、影視文化、游戲娛樂等現代生活娛樂方式以及絢爛的視覺藝術不斷吸引著彝族年輕人的目光,從而彝族人民尤其是年輕人的眼光和審美變得更加注重大眾性、時尚性、現代性,但是古老、樸素的原生態跳菜與現代大眾審美不相符,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線,面臨著消亡的困境;其次,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現代生活方式也逐漸地滲入彝族中,影響著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例如彝族年輕人結婚,大多數已不再是擺塔頂青葉棚、地鋪青松毛的傳統宴席,而是選擇更加現代化的婚禮,因此跳菜表演的機會也少了。在一定程度上,跳菜發展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
2.人才的流失,跳菜傳承人缺乏并趨向老齡化 南澗跳菜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人才的嚴重缺乏制約了南澗跳菜的發展。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少數民族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然而由于當地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有限,大多少數民族青年選擇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然而在外尋求發展機會的過程中,難免會被所在地的文化所熏染,逐漸淡忘自己的民族文化,因此現在的南澗彝族青年大多數只會一些大眾化的跳菜技能,而技藝高超且文化內涵深厚的原生態跳菜技藝,只有一些老一輩的傳承人才了解,在傳承人方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因此南澗跳菜的傳承與發展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窘境。
3.跳菜自身發展限制,缺乏宣傳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首先,跳菜雖然作為彝族宴請賓客時的上菜儀式,但是它也是一門舞蹈藝術,具有觀賞性。跳菜作為彝族獨特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只有無量山、寶華、公郎等少數彝族村莊至今還保留著跳菜習俗,可見跳菜的地域性強,其分布面窄,同時不符合大眾需要,受眾面有限。其次,雖然南澗政府在努力打造跳菜文化產業鏈,但其系列文化產品開發滯后,文化產品制作水平參差不齊,缺乏藝術品位及欣賞價值,在宣傳跳菜的過程中沒有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隨著藝術家將跳菜改編搬上舞臺,一批專業跳菜的藝人應運而生,但是他們對跳菜的文化內涵認識不深,對其所表達的含義把握不夠,同時又過分追求跳菜的舞臺化、藝術化、視覺化的效果,導致舞臺跳菜流于表面,將跳菜的靈魂和內涵演繹得蒼白無力、索然無味。
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新媒體。相較傳統媒體,新媒體有著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其技術也是發展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重要支撐,因此通過政府、民間文化組織及企業的密切配合與合作,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探索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發展傳播渠道。
(一)加強南澗彝族跳菜宣傳網絡平臺的建設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宣傳網絡平臺,也在不斷加強完善。新媒體傳播信息量大,傳播優勢明顯,尤其是在網絡平臺中,其超大的信息容量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網絡新聞等形式,將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精髓、內涵、價值包含在傳播內容中,通過營銷和推廣,將南澗彝族跳菜文化進行大范圍的傳播,還能獲得經濟效益,尤其是新一代青年,因為他們是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
同時加強微博和微信的傳播,目前我國微博、微信用戶已達八億左右,強大的用戶群為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政府和民間文化組織可以通過建立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官方博客或公眾號,定時更新與南澗跳菜文化相關的有趣故事或活動。
(二)政府大力支持和宣傳,培養專業人才
南澗政府在加強網絡平臺建設的同時,注重文化宣傳,制作相關海報、宣傳冊、宣傳視頻,讓更多的人感受和了解跳菜文化。同時政府與民間相結合,在資金、輿論、組織上支持民間有志于民族文化的人士和團體,聯合專業人員,對南澗彝族跳菜進行書籍、視頻、公眾號等編排,對南澗跳菜的文化普及和推廣將產生積極作用。
由于南澗彝族跳菜要求極高的技術支持及對跳菜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而有資歷的藝人大多已經老去,年輕一輩的藝人對跳菜藝術還沒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在傳承人方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政府應撥出一筆資金,作為跳菜發展培養資金,用于培訓專業的跳菜藝人。在訓練過程中,請資深跳菜藝人作為指導,規范跳菜的每一個動作和細節,在豐富這一藝術舞臺表演形式的同時,盡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態、原汁原味的東西,同時培養跳菜專業隊伍,普及跳菜藝術,在南澗形成“人人會跳菜,個個會打歌”的藝術環境和氛圍。
1.體驗式傳播,創新南澗彝族跳菜的傳播路徑
即使新媒體的出現,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是局限于從其他人的經歷分享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上網查詢。然而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精髓并不是通過三言兩語或幾張圖片所能傳達,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傳播南澗彝族跳菜文化,需要創新傳播方式。
生態博物館是一種通過村落、街區建筑風格、整體風貌、生產生活等傳統文化和生態環境綜合保護和展示,整體再現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新型博物館。為了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立以新媒體為主的網絡化、體驗式的南澗跳菜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在充滿民族裝飾的博物館中,通過3D影像、視頻展演、角色扮演等多種體驗方法感受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風采。例如游客可以在體驗區內和當地人民學習跳菜的舞蹈動作,體驗跳菜高超的技巧。
同時近兩年,虛擬現實(VR)漸漸進入大眾視野,雖然技術不夠成熟,但是在未來可能會改變大眾的生活方式。由政府牽頭,民間文化組織、旅游業以及科技技術公司聯合,共同開發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既可以瀏覽圖片,也可以設置VR專區,建立一個南澗彝族人民在重大節日跳菜的三維立體實景,游客在帶上相關設備之后,就可以多方面、多視角、多重感知地體驗南澗跳菜。
2.政府積極開發南澗彝族跳菜文化新媒體產業鏈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政府十分注重和鼓勵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開發和利用新媒體產業是主要項目。盡管新媒體產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經逐漸顯出成效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運用到南澗彝族跳菜文化傳播的新媒體技術特別是動漫技術卻很少。實際上,南澗政府一直在大力打造南澗跳菜文化產業,所以其發展潛力是無窮的。首先以南澗彝族跳菜為原型,利用動漫技術將其卡通化,并設計成表情包投入到微博、微信中使用,或者拍攝成淺顯易懂的動畫片,方便人們觀看。如果新媒體產業和南澗彝族跳菜文化不斷融合,不僅能更有效地傳播南澗彝族跳菜文化,還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從而帶動南澗地區的旅游事業的發展。
南澗彝族跳菜是一項獨樹一幟的民間藝術,作為南澗縣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它代表的是南澗彝族的文化傳承,借助新興媒介進行宣傳造勢,改善以往宣傳過程中文化產品粗制濫造、土洋結合、不倫不類、藝術品位、欣賞價值不高等不足。南澗彝族跳菜文化的傳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一人之力就能完成,需要政府、媒體、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將其更好地傳播、傳承、發展。
[1]施增菊.試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澗跳菜保護和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文化長廊,2014(5).
[2]杜芳芳,耿國偉.南澗彝族“跳菜”藝術現狀調查及研究[J].思想戰線(人文科學專輯),2008(34).
[3]李天嬌.南澗跳菜文化發展的障礙和出路[J].科技信息, 2013(23).
作 者:丁 穎,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