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寧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淺談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研究進展
張夢寧
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微生物在人類的腸道中普遍存在,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等。很多人對微生物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認為微生物對人體有害。事實上,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提高人們的免疫力。從某個角度來說,腸道微生物直接影響著人體健康,本文將具體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腸道;微生物;人體健康
腸道系統對人們來說有重要的免疫作用,是人體內部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的腸道中有很多微生物,微生物的數量極多,和人體肝臟的質量差不多。從這個角度看,人體腸道為微生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棲息空間。腸道微生物不斷運轉,可以加速食物的消化,保障膳食均衡。為了發揮腸道微生物的隱性價值,對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進行研究勢在必行。
人體的微生物被分布在各個地方,不同位置的微生物數量不同,質量也不同。腸道微生物和其他微生物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對人體健康有重要的影響。進入本世紀之后,科學家們開始了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發現微生物具有驚人的多樣性,而且在腸道微生物中含有蛋白質等物質,可以為人體提供養分[1]。在2010年,歐盟成立了專門的腸道微生物研究小組,希望對腸道微生物的分布、其與疾病的關系進行分析。事實上在人體內部有很多微生物,如果只是把微生物和病毒劃等號,就會影響對微生物的價值判斷。
腸道微生物和個體未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在外部環境穩定的情況下,腸道微生物會受到如下幾個要素的影響:第一是人們的飲食習慣。人們的飲食習慣改變之后,腸道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就會發生變化。如果人們的飲食習慣較好,腸道微生物可以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如果人們的飲食習慣較差,腸道微生物將無法保障人體健康。美國學者Minot經過試驗調查,發現節食會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節食會影響真核生物的分布,另一方面,節食會改變微生物的棲息環境。第二是嬰兒的出生方式。一般來說,如果母體羊水中的腸道微生物含量較高,其未來的腸道微生物數量就會增多,如果母體羊水中的腸道微生物含量較少,其未來的腸道微生物數量就會減少。
2.1 腸道微生物可以促進免疫系統的完善
首先,腸道微生物可以促進免疫系統的完善。免疫系統和微生物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腸道微生物直接促進了免疫系統的成熟。在人體腸道內有很多細菌群,這些細菌群不同,微生物的類型也不同。以TLR為例,這種微生物可以保障腸道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以NLR為例,這種微生物可以提高皮膚的自愈能力,加快損失修復[2]。
除了會對先天免疫系統產生影響之外,腸道微生物還會對后天免疫系統產生影響。在微生物中有宿主蛋白,其中的抗原可以提高人體的抵抗力。腸道微生物會對人體內的細胞產生影響,從而對后天免疫系統造成影響。比如,多形擬桿菌是腸道微生物的一種類型,這種細菌可以產生多肽要素,完善免疫系統。從這個角度看,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如果沒有腸道微生物,人體患病的可能會大大加大。
2.2 腸道微生物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
其次,腸道微生物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腸道微生物和人的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密切相關,一旦腸道微生物失調,就會導致各種人體疾病發生,如肥胖癥、過敏、糖尿病等等。以肥胖癥為例,微生物中的擬桿菌門會對人體的肥胖度造成影響。擬桿菌門含量越少,肥胖癥的患病率越低。擬桿菌門含量越多,肥胖癥的患病率越高。通過科學家的實驗觀察,腸道微生物可以實現對各種菌類的優化調整,符合宿主的基因改變需求。肥胖癥和其他的病癥不同,當人們患上肥胖癥之后,會產生高血脂、高血糖等相關病癥,此時發揮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加大大腸的通透性,加速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肥胖病的負面影響。
很多疾病都是由多種微生物共同導致的,單獨的微生物只會對人體機理造成影響。微生物菌群則會對人體內部結構造成影響。以皰疹病毒為例,這也是微生物的一種類型,但是可以抵抗李斯特細菌的侵襲,防止人類染病。以幽門螺桿菌為例,這種病菌伴隨著呼吸疾病而來,但是可以降低胃潰瘍的患病率。從這個角度來看,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發揮微生物的正面價值,可以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現代生活中,腸道微生物菌群和以往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為了避免人體受到病癥傷害,應該增加個體與腸道微生物接觸的機會[3]。
由于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充分發揮腸道微生物的價值。比如,我們在日常可以服用維生素B1、B2等等,增加腸道微生物的活性。我們還可以經常引用乳酸菌等,促進腸道的消化吸收。為了避免腸道微生物的負面影響,我們要盡量少吃高脂肪食物和高鹽分事物,保證腸胃機能的協調。
綜上所述,在人體腸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腸道微生物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因此應該充分發揮腸道微生物的價值,促進免疫系統的完善,降低疾病的發生概率,以此來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
[1]葉雷,閆亞麗,陳慶森,趙林森,齡南,龐廣昌.高通量測序技術在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食品學報,2016,(07):216-223.
[2]朱瑩瑩,李春保,周光宏.飲食、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系研究進展[J].食品科學,2015,(15):234-239.
[3]譚周進,吳海,劉富林,蔡瑩,蔡光先,張華玲,曾奧.超微七味白術散對腸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2,(21):6856-6863.
張夢寧(1994-),女,河北省唐山人,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