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通遼職業學院
“翻轉課堂”引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張曉暉
通遼職業學院
目的:探討“翻轉課堂”引入人體解剖學教學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研究以我院本科學生為參與對象(90人),入學時間均為2014年9月,執行周期為2016年10月~2017年1月,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采用不同教學方式,分析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分別為:(46.9±5.0)分,(44.6±4.4)分,與對照組組學生相比,觀察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明顯提高,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能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可行性分析;應用效果
近年來,隨著不斷發展以及臨床醫療理念的不斷深化,醫院人才培養逐漸成為醫藥教學的重點,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基石,是醫學教學要點,而教學培訓模式成為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臨床多數專家認為,目前教學工作的重點和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掌握醫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其主動學習、有意識地獲取有效信息,并且能合理地將獲取到的知識信息與實際操作相互結合的能力。。然而國內在改方面的研究較少,傳統學術型教育轉型過程中面臨問題較多,不能滿足目前教學需要以及社會需求。本次研究將“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model,FCM)引入人體解剖學教學,以我院我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教學效果,研究該方案的可行性。現將具體研究報道如下。
1.1 參與對象資料
研究以我院本科學生為參與對象(90人),入學時間均為2014年9月,執行周期為2016年10月~2017年1月,男性學生54人,女性學生36例。參與對象年齡范圍為19~22歲,均年齡為(20.7± 0.9)歲。上述學生根據研究隨機分配原則,分為觀察組(45例)以及對照組(45例)。兩組在性別組成、年齡、入學年份等方面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 教學執行方案
本次研究以人體解剖學(human section anatomy,HSA)為教學試點科目:對照組中學生實行常規教學方案,包括教學知識大綱講解、課堂人體模型展示、教學課件和視頻的播放等,主要由教師掌控學生的知識教授進度。
觀察組學生以“翻轉課堂”(FCM)教學模式對HSA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教學中所有資源(包括視頻、模型模具、文獻資料、課件以及練習題庫等)進行開放式共享,既不限制學習進度、不限制使用次數。在教學中老師不完全參與(僅充當討論以及定期訪查的角色)。學習的控制權和主導權完全交于學生手中。FCM中學生以一定難度的實踐課題或方案為主題,倡導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互動,通過圖書、互聯網、經驗討論等更多維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對知識信息進行獲取和吸收。在整個教學模式中,沒有固定的課堂(必要的試驗條件或操作條件需在規定的實驗室內)、沒有固定的師生關系(負責教學的所有人員均以討論者形式參與,不針對性的劃分班級或教學小組)、沒有固定的學習地點,以更為開放的形式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度,鍛煉其積極性和自主能力。
1.3 研究指標
本次研究對兩組學生經培養后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操作等通過統一筆試以及實踐操作等進行打分,每項得分滿分為50分,分數越高表明教學方式培養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相關性用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計量資料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分別為:(35.4± 4.6)分,(29.5±3.9)分;觀察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分別為:(46.9±5.0)分,(44.6±4.4)分,與對照組組學生相比,觀察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明顯提高,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比較
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在生活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學習方式亦不例外,信息爆炸性的涌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目前互聯網技術、設備的不斷更新迭代,使得學生對于學習更偏向于應用型,即根據目前自己的興趣或者是面臨的研究問題等進行信息檢索并且進行學習,同時結合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使知識的獲取更為具體化和實用化,這種學習制度(或學習現象)既體現了學習資源豐富度提高后學生獲益巨大,又表現“翻轉課堂(flippedclassmodel,FCM)”倡導學生的個性化。人體斷面解剖學(human section anatomy,HSA)是醫學殿堂的基石,是醫學第一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HSA以內容多而雜、結構艱澀成為臨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科目。目前多數研究報道該科目的教學時,多體現學生出現學習壓力較大、效率過低、考核合格率較差,同時由于HSA科目的特殊性影響了其他醫學課程的學習。而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多數與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學安排過于緊湊、可使用的標本過少有關。FCM能充分改善上述教學缺陷。
本次研究觀察組內學生以FCM為教學模式,在HSA學習開始前就以一定難度的實踐操作、或課題等為終結性評價,為學生設立了合理的目標;另一方面我們以開放的態度和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督促,通過“發現問題-討論-學習-解決問題-實踐-再次發現問題”這樣的流程不斷重復,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實際化和實用化,期望最終取得完美的成績。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組學生相比,觀察組學生的實踐操作得分、創新能力得分明顯提高,且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能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本研究為臨床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張曉暉(1970-),女,遼寧省喀左縣人,蒙古族,學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