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陽云南省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對體操鞍馬單環全旋訓練的認識
郭偉陽
云南省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全旋是體操鞍馬的基本技術動作,掌握好全旋動作對于鞍馬選手而言至關重要。訓練中觀察到,當前少兒體操運動員在單環全旋技術的掌握方面并不理想,探討有效的訓練方法提高運動員單環全旋動作質量非常重要。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鞍馬項目特點進行了理性分析,總結了鞍馬單環全旋訓練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鞍馬單環全旋的訓練步驟、方法及應當注意的問題,為今后教練員進行鞍馬全旋訓練提供參考意見。
鞍馬全旋;單環全旋;訓練方法
近些年來,隨著體操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競賽規則的不斷完善,鞍馬項目技術創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全旋轉體、移位、大移位等高難動作在比賽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對單環全旋這一重要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對單環全旋這一技術動作的特點有清晰的認識,了解制約單環全旋技術的關鍵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男子體操運動員掌握該技術。
鞍馬全旋動作是指鞍馬全旋類動作中的環上并腿全旋,簡稱全旋。鞍馬全旋動作是整個鞍馬項目的基礎,而全旋穩定是鞍馬動作穩定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技術動作的關鍵。
穩定的支撐有三個要點:一是雙臂支撐的時間要長,單臂時間要短,二是無論雙臂單臂支撐時臂的傾斜角要小,三是支撐臂要有“根”,支撐要有力。顯而易見,做不到以上三點,全旋不但會左右搖晃,而且會前后搖晃。鞍馬項目一套動作的完成,是由兩臂交替變換支撐移動,身體不停地,有節奏的旋轉(不包括成套中必須要求的一對交叉),最后完成規則所要求的方法結束全套動作。成套動作不管怎樣變樣變換編排,如何變化,它都是由最基本的動作“全旋”中變出來。它不同于其它項目動作類型多,方向變化多,技術顯得比較復雜,說確切點就是一個“旋”字。全旋技術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兩臂支撐位置的高低和穩定,難度的大小判斷于支撐的復雜和容易,競賽規則也明確指出同樣的動作通過復雜支撐完成其難度高于一般支撐。從一定程度上看,單臂支撐、雙臂支撐時間長短的對比,以及旋轉速度的快慢,是決定全旋動作穩定性及質量的關鍵因素,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要盡量縮短單臂支撐的時間,加快全旋速度,重心就高,全旋動作的質量也相對更好。
鞍馬單環全旋訓練是少年體操運動員訓練內容的重要組成,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訓練過程。少年體操運動員單環全旋訓練過程中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2.1 確保單環全旋訓練的科學性、合理性
少年體操運動員的單環全旋訓練應結合運動員的實際情況開展,遵循少年身心發展的科學規律有序進行,科學、合理的訓練手段不僅能顯著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有助于少年體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保持與延續,還可以幫助他們預防和降低損傷的發生。對于教練員來說,少年體操運動員單環全旋訓練的方法、手段應密切考慮全旋技術特點及少兒的生理特點,將專項技術訓練與實際情況緊密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快速提升單環全旋技術水平,還有助于促進他們競技能力的整體發展。
2.2 關注少年體操運動員的個體差異
單環全旋訓練的開展需遵循“因人而異”的基本原則,根據少年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競技水平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制定針對性、差異化的訓練內容、負荷及手段。現階段,國內基層少年體操訓練中教練員對單環全旋訓練不夠重視,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訓練體系,訓練方法手段單一,差異化的訓練理念并沒有得到觀察,導致少年體操運動員單環全旋技術水平提升不明顯。在今后少年體操運動員的單環全旋訓練中,教練員應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對于單環全旋訓練計劃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少年體操運動員的個性化差異,做到因人而異,根據各自的身體素質情況實施針對性的運動處方,并依此為少年體操運動員單環全旋訓練的參考。
2.3 加強對單環全旋訓練過程的監控力度
要提高單環全旋的訓練質量,必須要加強對訓練過程的監控,通過監控結果及時調整、優化單環全旋訓練計劃。在傳統的單環全旋訓練中,教練員對于單環全旋訓練的時間安排、強度等缺乏系統的安排,他們認為只要保證單環全旋訓練的強度就能達到預期的訓練目的。在訓練過程中,對少年體操運動員單環全旋訓練效果的評價多通過比賽過程的觀察,評價的主觀性較強,仍舊停留在傳統的經驗評價階段,導致教練員無法準確了解少年體操運動員的單環全旋水平狀況,同時也無法及時跟蹤、評價單環全旋訓練的效果,導致訓練的科學化水平偏低,制約了其競技水平的提升及優異成績的取得。在今后訓練中應及時跟蹤觀察單環全旋訓練的效果,保證訓練質量。
鑒于鞍馬項目的特點及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少年時期首先抓好山羊支撐全旋的穩定,同時不失時機地培養運動員的支撐能力,這對該項目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單環支撐全旋是復雜支撐內容之一,相對于馬上全旋,單環全旋對于運動員自身的要求更多、更高。
3.1 訓練步驟
單環全旋的訓練要循序漸進,七至九歲的小孩學全旋之前首先應該學習下靜止的支撐(10~30秒),可在山羊上或平地上練習,要求雙臂直臂向下頂,提氣,頭正,眼視前下方一點,注意自身姿態。基本上有了規范的動作模樣以后,可在高30公分左右的山羊上發展和學習全旋動作。
以往鞍馬單環全旋的訓練步驟為:山羊全旋→馬頭全旋→環上全旋→環外全旋→反環外全旋→單環全旋,現改為山羊→馬頭→環上全旋→單環全旋→山羊轉體→單環轉化。要改變對“單環全旋技術掌握”的認識,只要山羊全旋達到一定水平就直接讓少年體操運動員學習單環全旋,讓他們盡早地掌握這一復雜支撐的技術,以縮短該項目成熟過程,有更多的時間來提高單環全旋的穩定性。從競賽規則所要求的動作難度值來來看,單環全旋為“B”組,轉體360°為“D”組,轉體720°升為“E”組,所以抓好單環全旋技術對今后鞍馬成套的編排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難度動作提供了很多的動作選擇。
3.2 訓練方法
3.2.1 感覺性練習
(1)懸吊全旋練習
首先,在單杠上懸垂輔助道具(繩加水桶),要求少年運動員在練習過程中保持正確的身體姿態,然后進行大幅度的身體全旋擺練習,練習過程中要求不能屈髖,腳尖繃緊,并腿、前擺收緊后背、后擺含胸。其次,借助于水桶和吊繩,做全旋的軌跡模擬練習,將吊繩捆綁于水桶的外圍,吊繩懸吊于單杠或者任何一個可懸吊的地方,吊繩位于單環全旋支撐點的正上方。少年體操運動員做雙臂撐于環上,兩腿放在套好的水桶中間,水平支撐,自然翻胯側申,用力前擺,要求動作完成過程中髖關節不能彎曲,前擺進入正前方后背與臀部收緊,髖關節挺直。后擺不可收臀,腳尖帶動后擺,含胸支撐。主要是增強鞍馬項目所需要肩部肌肉群的力量素質以及身體感覺。
(2)培養運動員尋找全旋支撐感覺
全旋支撐感覺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進行誘導性的練習,讓少年體操運動員在山羊上在教練員輔助下(扶著運動員的腳)做慢動作繞全旋練習,注意身體挺胯、繃緊,左右移動重心并主動撐手,這一點在誘導性練習過程中至關重要,因為主動撐手可延長雙臂的支撐時間,使重心更加穩定。其次,進行俯撐爬練習,要求少年運動員直臂臥撐在地板上,直體含胸然后開胯,迅速前進爬行,爬行當中身體不可變形。接下來,用單臂在身體兩側做重復性力量練習。上述動作,練習過程中兩腳交叉,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前面,以保持身體平衡。
3.2.2 山羊輔助全旋
在少年體操運動員“感覺性練習”的基礎上,可以采用橫放山羊做全旋、縱放山羊全旋等訓練方式進行山羊全旋的動作練習。
橫放山羊做全旋是男子體操鞍馬練習中最主要的輔助性訓練內容,也是逐步提高鞍馬技術動作的啟蒙技術,在基層體操鞍馬練習中練習頻率非常高,為以后掌握更高難度的動作打下基礎。其基本的支撐姿勢是手腕垂直支撐、頂肩、直臂撐,含胸、緊腰、眼看鞍馬,練習過程中要求少年體操運動員掌握正確的重心移動技術,重心左右移動到位。可以采取分組練習的形式,通過大量重復性的練習形成該項技術動作的動力定型,嚴格達到一定的數量及質量要求,先上量,再求質,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全旋幅度。需要注意的是,練習過程中要盡量減少肩部或頭部的前后、左右晃動,要盡可能的延長主動撐手時間,縮短單臂支撐時間,在后撐或正撐時轉正髖。
在完成橫放山羊全旋練習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增加縱放山羊全旋的練習,這種練習主要是讓少年體操運動員掌握傘形全旋的技術,同時為下一步馬頭全旋練習奠定基礎。
3.2.3 地面或蘑菇形練習器輔助練習
訓練的結果是體操運動員能在地面上做全旋。如果在地面上練習仍有困難,那就先在蘑菇形練習器上做。在地面上或地面蘑菇練習器上做一個完美的伸展式全旋,要比在具有一定高度的蘑菇形練習器上做10個收臀式旋還好。當在地面上做全旋時一定要快速旋轉,大幅度伸展,并且移動手要快,身體要伸直,含胸,不要收臀。在全旋結束時決不能使身體外翻,否則就不能及時地獲得支撐而連接下一個完全伸展的全旋。經過以上幾種訓練后,運動員可以上鞍馬學環上全旋了。
3.2.4 鞍馬環上全旋
在鞍馬環上全旋的練習過程中,教練員首先要幫助少年體操運動員克服因加鞍環帶來的心理恐懼。在日常教學與訓練過程中發現,少年運動員在訓練的初始階段普遍存在恐懼心理,感覺技術動作的難度很大并且害怕傷手指,因此教練員要加強對少年運動員的引導,幫助他們放松思想,正確的對待環上全旋練習。實際上,環上全旋練習與山羊全旋練習有相同之處,在訓練的初始階段主要重視量的訓練,旨在通過量的鞏固來形成技術動作的動力定型,不需要特別注意全旋幅度,在完成一定數量的練習初步掌握技術動作的要點的基礎上,再逐漸增加全旋的幅度。
在幫助運動員克服心理恐懼的基礎上,在下一步的練習中逐步提高動作質量。在山羊的左邊再放一只山羊,因為正撐時的幅度直接受開始出腿的影響,只要稍不注意正撐就很容易提臀,因此在山羊旁邊再放個山羊的目的就是要提醒運動員在練習過程中注意出腿的幅度,從而保證從山羊過渡到環上的全旋不走形,這是掌握正確、規范技術動作的基本保證。在訓練時要注意控制好支撐的時間,如果單臂支撐時間過程會影響到動作的穩定性,而雙臂支撐時間過程則會影響動作幅度,為了保證不影響全旋幅度情況下提高全旋的穩定性,仍要強調長雙臂支撐時間。
單環全旋是鞍馬重點基本功之一,成人學習它感到支撐點小不好撐手,所以力量掌握不好,重心又不容易掌握,所以單環全旋的穩定性一直是教練員、運動員重視的難題。單環全旋應從少年時期便開始訓練,因為少年運動員手小身體窄,在單環上環動重心穩,相對比較容易,可以充分發揮山羊全旋頂肩伸髕的正確技術,同時可以讓運動員體會到“握環”的手感,對今后盡早的學習高難度動作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對于單環全旋技術能力的掌握可以縮短少年運動員成長的周期,為全面發展鞍馬技術打下牢固的基礎,對今后鞍馬動作難度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陳堅.體操男子鞍馬環上全旋教學的新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1):90-92.
[2]李翠玲,李吉著.現代競技體操創新理論與科學化訓練探索[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4.06.
[3]蘇楊.鞍馬全旋上肢及胸部肌肉協同機制的定量描述——基于多體動力學模型的探索性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6):116-120.
[4]蘇楊,任濤.鞍馬全旋動作上肢肌肉表面肌電特征的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2):71-78.
[5]蘇楊,錢競光,宋雅偉.鞍馬全旋動作的運動學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59-63.
[6]方雩,陳光輝,湯文慈.鞍馬單環并腿全旋之訓練方法與應用[J].北體學報,2009,(18):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