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中學
初中數學課堂上如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楊柳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中學
發散思維能力對初中生在數學活動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較完善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應著力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激發策略方面,教師可以從營造情境和氛圍、把握學生思維興奮點、注重變通性、鼓勵聯想和猜想等多個方面嘗試,讓發散思維的激發和培養獲得理想的效果。
初中數學;發散性思維;激發策略
發散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能力,它讓人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從不同方向篩選、整合信息,突破常規,追求新異,從意想不到的方面獲得答案。發散的思維方式,不受已有知識的局限,不受常規傳統思維的束縛,有利于培養人的創造性。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更要注意對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對他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發散思維正是創造性思維中的一種主要形式。因而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多注意激發學生學生的發散思維。那么該怎么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呢?
想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能完全“把握”課堂,要為學生進行積極的發散思維留出空間和機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前提,用平等、寬容、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都是輕松、愉快的,因為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是在寬松、和諧、愉悅的環境中才能夠充分激發出思維的興奮點,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提問精神,鼓勵他們勇于質疑、批判,在教師的主導下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用質疑激發思維,用交流刺激思維,思維活躍了,自然會迸發出火花。比如,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條件時,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和發現,教師參與到學生分析研究的過程中,聽取學生的想法,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就給予肯定,允許學生進行爭論,通過激烈的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解放、創造力解放,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產生提供空間。
有研究表明,人思維的可發散程度,取決于思維的開闊程度,而思維的開闊性則源于人們優勢興奮中心區域的大小。這告訴我們,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生的發散思維萌芽的時候及時地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把“興奮”的區域擴大,學生的發散思維就能夠得到更深入的發展。而教師還需要做的就是要多挖掘能夠激發學生興奮點的素材,為發散思維創設深化的發展環境。比如,在教學《數學》八年級(下冊)的證明題“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時,在通過教學完成了這道題的證明步驟后,教師就可以順承題目的思路,提出以下的思考題:1.在什么條件下,題目中的平行四邊形會是菱形?2.在什么條件下,題目中的四邊形會是矩形?3.順次連結題目中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會得到什么圖形?……因為學生剛剛完成平行四邊形的證明,也明白了這樣的題目的證明邏輯,大腦正處于比較興奮和積極的狀態,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更好地利用剛剛獲得的知識再次實踐,有效地擴大了“優勢興奮中心區域”的大小,對于發散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這樣的能夠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興奮點的素材,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在教學中發掘,就能夠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求異、轉換和拓寬,讓發散思維得到深化,并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創造性的樂趣。
很多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不強,源于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教師采用什么模式“教”,學生學會的就是哪種方法,思維被固化了,不善于自己動腦解決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注意自己教學中的變通性,不要用一種教學模式束縛住學生的思想,在講述題目的過程中試著用不同的語言來描述同一概念或者題目,通過教學語言的變化,提升學生理解問題的變通能力,讓他們能夠把學到的知識真正融會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在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刺激思維的發散性。再者,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多做聯想和猜想。通常一個新的數學定理和數學規律在發現時,都是經過數學家大膽的聯想和猜想的,在猜想過后進行實際的驗證和修正,最終獲得的科學的進步。聯想和猜想的能力是發散思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因而,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就要鼓勵學生多聯想、多猜想。比如,在對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探討時,就讓學生結合已學過的關于內角和的知識進行聯想,三角形內角和、四邊形內角和與多邊形內角和有什么樣的聯系?它們有什么異同?是不是可以借助它們兩種內角和的定理探討多邊形內角和的特點?在聯系和猜想的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地得到了發散思維能力的鍛煉,達到了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從多方著手積極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目前比較現實的、可用的策略就是要多為學生創設情境和氛圍,及時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多搜尋可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素材,同時發揮變通性,讓學生多聯想、猜想,從而多途徑、多角度地培養起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當然,我們也應注意,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不是片面的、孤立的教學活動,要與教學的整體目標相適應,在許可的范圍內進行“發散”,不能有失偏頗,也要注意發揮“集中”思維的有效作用,只有這樣,才能讓思維的發散和集中和諧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讓數學課堂教學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朱麗芳.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7(2).
[2]張瑞舉.初中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