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山西省左權縣桐峪中心校南冶小學
關愛心靈關注成長
劉鑫
山西省左權縣桐峪中心校南冶小學
目前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有近二分之一的小學生存在各種適應性心理問題:
首先是學習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缺乏學習自信、厭學和學習困難。
其次為不良性格與不良行為,比較突出的性格問題為依賴、固執任性。
第三是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就饒著走,一點委屈挫折也受不了。
針對上述問題提根據一些具體案例來提出應對策略:
案例1:早熟
如今的小學生到了五六年級,或許是生理的”早熟”,或許是社會環境的干擾因素,常聞五六年級的學生說”某某給某某傳紙條了”,”某某時不時騷擾別人了”,我們這些班主任聽了總會感慨∶現在的小學生都學會早戀了,我們該怎么辦?
男生小健,相貌一般,性格比較內向,懶惰,經常不交作業,卻偏偏喜歡同班一位漂亮女生——中隊長小琪,并暗中悄悄買禮物送給她。致使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偶爾還會偷家里的錢。
你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樣呢?
早熟應對策略:隨著青春期的發育,異性之間的交往是正常現象。”北京師范大學博士指出,從發展心理學來講,幼兒園階段是無性別差異階段,小學低年級認識到性別差異,小學四年級后兩性間的疏遠期開始,比如在課桌上畫“三八線”,之后懵懂的感情開始萌芽,因此“早戀”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首先我們不必大驚小怪,更無須“驚濤駭浪”,扯破早戀的紗衣,要正視這個問題,分析產生原因。出現這種現象,有社會傳媒的影響,有學校家庭教育的責任,也與他個人的性格生理等有關系。但絕大多數是一種非常朦朧的模仿行為。
其次,以柔和的春風,歡快的語言,代替簡單粗暴的批評:以尊重、理解、平等、善良的心呼喚“早戀”的弱小心靈,代替急躁的告狀家長,這反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愉快走出心海的漩渦。
總之,選擇學生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心靈的困境,讓我們的學生開朗、自信、快樂、健康地成長,是時代賦予我們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案例2:逆反心理
王某,五年級學生,家境很富裕,經常和比自己大的同學在一起抽煙,打架,偷東西,作業也不做,家長勸說打罵都無濟于事,在學校經常跟同學鬧別扭,動不動就發脾氣,摔凳子,明知道不對的事情非要去做。
原因分析:
1、逆反心理的產生往往是缺乏良好的教育造成的。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壓制孩子興趣,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老師對孩子不尊重,使孩子反感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2、小學生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勇敢,有些兒童的逆反行為是天性,并無惡意。
3、小學生有時把這種對抗行為作為一種不滿情緒的發泄,以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逆反心理應對策略:
1、心理換位法。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希望老師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樣就能更加深刻體會到學生的苦惱,理解他們,與他們心心相通。
2、尊重人格法。凡是有損學生人格的做法都會導致學生的對抗情緒,而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是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里的有效措施之一。切忌使用“語言的刀子”和”心靈的鞭子”。
3、巧用贊美法。不要老關注學生的缺點,而應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微小的進步進行贊美。只要我們在“巧”字上下工夫,學生會認為你是真誠的。
4、要學會寬容。
案例3:入學適應----對新環境適應不良
一年級有個叫張百韜的學生,開學時媽媽把他送來,媽媽剛走,他就哭了,不管我跟他的媽媽怎么勸都不行。
問過他的媽媽才知道,張百韜的媽媽跟爸爸都是務工人員,平時工作很辛苦,經常上夜班,所以不能經常呆在張百韜身邊。本來他的奶奶晚上帶他,現在奶奶去親戚家有事,要過幾天才回來,所以媽媽讓他晚上在叔叔家住,他不想去,覺得媽媽把它放在學校是不想要他了,所以一直哭。
原因分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心理上對家長還是很依賴的,特別是剛到一個新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生,新的生活和學習空間,讓孩子在心理上有種緊張感甚至是恐懼感,從而使這種依賴性變得更強了,這也是非常正常的。
入學適應難的應對策略:改變孩子的觀念,分散注意力,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讓學生多參加一些活動,增進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交流,或者讓學生做一些事情,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話,就能更好的讓學生融入新集體,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減輕學生心理上的緊張與恐懼。
希望家長和老師都共同關愛學生心靈健康,關注他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