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黑龍江省訥河市六合鎮中心學校
做學生的立體教科書
——七年級地理下冊備教材方法
王麗麗
黑龍江省訥河市六合鎮中心學校
在教學工作中,教材是教師的最有力工具,作為教師,要把這個武器使用好,就要求教師能夠熟悉教材的特征,并且要與自己的特征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尤其要與自己的教學風格、表達方式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而不只是照本宣科,僵化死板的去教學。
初中地理;備課
教學工作是有備而來的,如何備好教材,是開展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就七年級地理下冊來說,主要的任務就是“走遍全世界”,做一次環球旅行。
教材的設計者從多個角度來組織教材,既要考慮章節的結構和前后關系,也要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所以,初看下,難免覺得各個章節是各有特征,各自獨立。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各個章節連起來、結構化、立體化,就是要把一本書變成一個完整的形象,便于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我是從以下兩方面來實踐的。
首先,是橫向上的,要把世界地圖這個平面展現在學生面前。
這學期的內容各個章節之間看似毫無相關,比如日本和印度之間,但要是把世界地圖鋪開,每一節內容都是這地圖上的一小塊。當我們把每一小塊都連起來,我們就能看見一副世界地圖的輪廓。所以,世界地圖就是我們這學期的教學主線。教材中涉及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從亞洲出發,分別經過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最后結束于冰冷的兩極地區。
其次,是縱向上的,要看到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結構、特征。本學期是區域地理,每一節內容都會涉及到一個具體的國家或者地區。所以,每一節內容之間是并列的。而每一節中大致都涉及到自然環境、經濟和人文這三個部分。
(一)位置∶從幾個角度確定這一國家和地區的位置,就是鎖定目標。
1.緯度位置。確定溫度帶,為學習氣候、農業、地域性特征打好基礎。比如,東南亞之所以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與氣候息息相關的。影響氣候的因素就是溫度和降水。所以,確定了緯度之后,也就相當于確定了溫度,再根據降水情況就比較容易掌握氣候特征,這對學生理解地域特征會有很大幫助。
2.半球位置。確定國家或地區的半球位置,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地域性感念,教材在設計的時候也把半球作為分章斷節的一個依據。
3.海陸位置。這是將國家或地區具體定位,這一部分知識也能體現出前后章節相關的部分。
(二)范圍和組成:當我們確定了地區的位置后,就可以進入到國家和地區的內部了。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范圍組成。比如,俄羅斯,是由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組成,東南亞是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日本是由四個大島和若干個小島組成。
(三)地勢地形:一個地區的地勢地形,山川河流,地理面貌,是自然地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習中,我們要注意地形地貌的連續性。比如在亞洲這一章中,我們會學習到亞洲的地勢是中間高四周低,那么河流自然就“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俄羅斯的亞洲部分的地形就是南高北低,也自然就明確了許多大河的流向,比如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的流向也都是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四)氣候:氣候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活等許多方面,所以,不管涉及到哪個國家或地區,都要學習氣候。在世界的氣候中,我們主要學習了10種氣候,這10種氣候分布在七下地理的各個章節中。
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特定的經濟模式,三大產業有的單一方面發展的好,有的全都發展的好。有的以農業為主,比如東南亞;有的以工業為主,比如日本、俄羅斯,而它們的工業模式又各有特點;澳大利亞、美國則三大產業都很發達。在教學中,要與氣候、物產資源、歷史(比如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如此迅速與曾經被英國殖民是有關系的)等信息有機結合,讓學生對該地區的經濟特征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
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特征及文化。對于學生來說這一部分也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一部分,但這一部分知識既要生動精彩又不能過于冗長,要短小精悍,這就要求我們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多補充一些課外知識。讓學生對教材內容有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縱向的結構在每一節課程中可能會有的涉及不到,也有的會全部包含,但基本上不會出這個范圍。所以在面對每一節課時,只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備好也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基礎后,也要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就是所有的新的知識都要能夠添加到這個結構中來。
教學工作是一個以年為單位的不斷重復的精細工作,這也是教師被稱為教書匠的原因。所以,我們在教學之初就要把教材備好,在后來的工作中也會省下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我們可以更多的去備我們的學情、備我們的學生,提高我們的業務素質,也去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就能更加從容的面對課堂。
當我們把教材備好后,自然會心有底氣,胸有成竹。因此也能更多的關注學生、關注教學這件事,能夠允許并接受學生當下的狀態。不是求新求異求不同,不是按照我以往的經驗去面對今天的學生,而是就看今天的學生能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我和他們之間能有怎樣的交流。或者說,存在的不是老師,也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學這件事,因為有教學這件事才有老師和學生。所以作為一個老師,我會重視我們在教室這個環境中的交流互動。當我是和一群學生在交流,而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時,我是愉快的,我想他們也會有如此的感覺。做學生立體的教科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