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嫚
中原工學院
我國知名商標國際保護策略研究
石 嫚
中原工學院
商標是知識產權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走向國內外市場的護照。而我國企業在融入國際市場時,國內知名商標的搶注問題卻成為我國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阻礙。為此,應該強化企業的商標注冊意識,加快商標的國際注冊過程,實施企業商標戰略。
商標搶注;申請在先;戰略
我國《商標法》的法律規定中,未對知名商標問題作出詳細的規定。1996年頒布的《馳名商標認定和管理暫行規定》,是第一次提出對知名商標作出保護。知名商標的定義、知名商標的認定標準、認定機關、認定程序、認定方式和知名商標的保護范圍、保護方式等方面在該《暫行規定》中都有較為具體的規定。中國對知名商標在實踐過程中的注冊是很在意的,如果知名商標發生侵權糾紛,在不同類型商品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商標我國認為其構成侵權;談到對發達國家知名商標的保護,依據我國加入的巴黎公約規定,我國執行國民待遇原則。近年,我國在對知名商標的保護立法上還不完善,中國知名商標時常出現搶先于國內企業之前先注冊,因而出現得不到保護的情況。
(一)知名品牌頻遭搶注
近年來,中國很多有名的企業在國外或地區被當地的公司把商標搶先注冊的事件經常發生,造成了很多困擾。例如我國的品牌“竹葉青”在韓國被當地企業注冊;知名商標“同仁堂”“大白兔”“杜康”“英雄”在日本被當地公司搶注;更有在美國被當地公司注冊的我國知名商標“青島啤酒”。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澳大利亞有近200個商標被當地企業先注冊,在印度尼西亞已有80多個商標被當地企業先注冊,同樣在日本有近100個商標也是被當地企業先注冊。
(二)在海外注冊知名品牌情況不容樂觀
多家境外知名律師事務所與國內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一起對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品牌在國外的品牌注冊情況進行了一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十大知名品牌在國外的注冊情況令人擔憂。而未注冊比例也達到了53.2%,還有10%的品牌是以這些國家地區的非中國企業身份在海外進行的注冊。以上這些說明,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還是存在總體意識不強,對知識產權國際競爭的激烈程度沒有樹立一種很正確的觀念,在國際化道路上遭遇到重重障礙的情況不是偶然,如果不改變這種現狀必然在以后會遭受到巨大的損失。
(三)商標被搶注問題存在的具體原因
1.企業本身存在原因
在原來我國經濟社會中商標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正是因為這種現實情況的存在,我國很多企業忽視了要保護商標的知識產權。因為在國外注冊商標涉及手續麻煩,費用高的問題,很多企業放棄去進口國申請商標注冊。
2.利益的推動
很多國家或地區的企業為了在某一領域搶先獲得巨額利益,他們會搶先注冊已經在某一國家被大眾所熟知的品牌。
(一)在國際市場戰略中要正確確立知名商標產品
注冊商標作為國家法規的保護對象,但知名商標在除中國以為的國家想要受到保護,企業需要支付各種費用。因此,為了可以節省成本保護的費用,增加保護效益,及時申請商標注冊和理性選擇知名商標產品的國際目標市場尤為重要。但是因為我國知名商標的國際水平普遍都很低,被外國公司乃至國際商業巨頭搶先注冊的事件經常會出現。因此,為了避免被國外企業搶注,一旦企業的產品在國內獲得一定知名度,成為了知名商標,就應該申請在國際目標市場注冊。對于已經有知名商標所應該具備的條件,而且企業的出口產品在國外(地區)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也應及時申請國際注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中要求成員國對未注冊的商標進行保護,但是一方面該協議對非成員國不具有約束力,另一方面,商標發生國際侵權的情況時,未注冊商標權利人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證明是否有侵權情況的存在。正是因為這樣,企業更應該注重商標國際的注冊,申請知名商標的司法認定,以防止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下能夠得到保護。
(二)運用知名商標權制度,避免在知名商標的司法認定中支付無謂的訴訟成本
在已經出現的國際條約中都有關于商標權有限例外(包括權利窮竭)的相關規定,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17條、日本商標法第26條、第29條及第32條,美國商標法第1052條和1114條。他人善意使用其本人的姓名、筆名、住址名稱及商品來源地名稱都屬于商標權有限例外,還包括他人以正常方式指示商品或服務的名稱、出售地點、質量、原料、功能、效用、形狀、價格,他人的在先外觀設計權、版權,在先使用權,商品轉賣權,等等。為了避免出現所謂的“保護”訴訟,我國知名商標所有者更應該充分了解產品銷售國家(地區)對知名商標權利的在這方面的法定要求限制,以規避我國的商標法對于在方面規定上的欠缺。
(三)保護知名商標在合資經營中被淡化和消化的情況
與外國其他國家的品牌做對比,我國大多數品牌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支持的核心技術,其價值沒有發達國家高。相當數量的民族品牌正在消失,是由于有很多國內企業在與國外合作的過程中輕視自己的品牌,忽視了對品牌的保護所導致的。一些企業自愿放棄自己的品牌或接受外國品牌的兼并,存在覺得只要通過合資攀附上“外國品牌”的便車便可以成功的觀念,放棄了中國企業原有的知名商標。
(四)合理發揮政府和行業協會在保護知名商標中的作用
政府和行業協會有義務對知名商標的國際保護提供幫助,因為知名商標能否得到國際保護這也是與國家的貿易利益和國際貿易秩序有直接關聯的。作為比企業具有更多的信息資源行業協會、特殊國際貿易促進組織應當作為公共服務提供者,為知名商標的國家保護提供協調服務。政府有關部門,特別是主管部門要保護國際貿易中的知名商標,合理引導企業采取更加積極合法的方式,樹立信息服務領域的服務意識。在中國知名商標遭遇國際侵權的情況下,行業協會應與外國同行、外商企業組織進行溝通協調和協助,協調企業合法合理,妥善解決侵權糾紛。
[1]劉明珍.中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6(3):123-131.
[2]劉貴增.中國企業國際化與品牌保護戰略[J].中國知識產權報,2005(5).
[3]劉明珍.當年的9000個品牌哪里去了[J].經濟研究資料,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