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純
武漢東湖學院
淺析基礎教育名校集團化辦學的利弊及建議
彭雅純
武漢東湖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擇校”熱的背景下出現了一種新的辦學模式,即基礎教育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通過分析它的起因與涵義,以及存在模式,進一步探索這種新興的辦學模式的優點,如品牌優勢,物資財力資源優勢,師資共享優勢,規模效應優勢。還有教育的“同質化”問題、教育集團規模幾何擴張而忽視教育本身的問題、“牛奶稀釋”問題等一系列的不足,以及針對其不足,提出建議,保障集團活力、整合資源協同創新,提高教育質量等建議。
基礎教育集團;名校;集團化辦學;建議
(一)基礎教育名校集團化辦學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不斷的提高,在如今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受挫后,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引發了違背教育規律的擇校現象,導致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不公平教育,為了解決擇校問題,到達教育公平的目的。
(二)基礎教育名校集團化辦學的含義
基礎教育名校集團化辦學主要是指在義務教育階段,一個區域內的一所名校以自身為核心,集合該區域內發展較緩慢的多所學校,以產權或契約為紐帶的方式組合起來,建立一個具有優勢互補的較大規模的、多形式的教育經濟聯合體,通過訂立共同的教育發展目標,對集團總校和各成員分校教育資源不斷地進行重組與優化配置,有效實現教育資源在所有集團成員之間的二次分配,以達到優質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公平的目的。
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成了三種模式,即“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
(一)“名校+新校”模式
隨著義務教育的不斷普及和二胎政策的開放,基礎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勢必要開設新的學校。若想要提供質量較好的教育,最可行的辦法便是通過名校的幫助拉動新校的發展。“名校+新校”模式是指由政府或社會投資,利用名校直接將新校作為新校的規劃成其一部分,由名校直接開辦,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快速地和有效地在教育、文化、管理、教師教育等方面較快的提升新校的“軟實力”,促進新校的快速發展。
(二)“名校+弱校”模式
之所以會有擇校問題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在基礎教育階段,各學校在校園文化、師資隊伍、硬件設施方面存在實力不均的問題。“名校+弱校”模式是指將發展緩慢落后的學校拉入幫扶對象,利用名校各種出彩的資源拉動弱校發展,通過實現基礎設施、師資隊伍等精品教育資源共享,幫助弱校強大起來,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三)“名校+民校”模式
辦學主體多元化的熱風吹過之后也留下了一些問題,比如教育質量不達標、教育理念太功利化等。“名校+民校”模式的出現很好的改變了這種錯誤的傾向。這種模式是指使民辦學校成為名校集團的組成部分,不經提高民辦學校辦學水平,而且還效吸收民間辦學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一)品牌優勢
眾所周知,品牌是學校的軟實力,學校名氣大的往往更能夠吸引優秀的學生。近些年來,家長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出現“擇校熱”現象,并且愈演愈烈,這正是源于這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名校如若把品牌優勢利用起來,把現有的名氣利用到集團化辦學之中,帶動其他具有優秀教育資源的學校,博取家長們的信任,那么就能有效緩解擇校現象。
(二)物資財力資源優勢
由于教育集團化辦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在財力物資方面也會得到最大的幫助。學校的辦學資金除了集團、學校收取的學費、住宿費、雜費以外,還能收取一大筆的贊助費,這樣就可以集中資金投入大項目建設并保證投資建設的高效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三)師資共享優勢
學校的師資是構成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優秀的教師團隊有利于構建優秀的校園文化、提高教學質量,進而可以促使吸納更多優秀的生源。名校之所以會成為名校,在于其擁有優秀的理論實踐經驗、優良的師資隊伍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四)規模效應優勢
一所學校如果能夠達到規模效應,其資源利用效率會大大提高,從而節約教育資源。一方面,集團一般都進行統一的招生宣傳,這樣就不斷地促進和實現集團各成員學校的規模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單一學校辦學所要面對的競爭和風險。另一方面,集團和各成員學校之間的師資、基礎設施、教學設備以及圖書資源等等都能在集團的管理下實現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共享,教育集團同時還會組織一些諸如國際交流、講座、研討會、進修班等活動,為教育集團以及其成員學校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大化的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利用。
綜上所述,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問題。相對于集團化的企業而言,集團化辦學,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集團的各項實踐還處在起步階段,因此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是正常的,教育集團化辦學想要更加成熟和穩健的發展,還需在一些方面進行改進。
(一)保持多樣性發展
教育資源的是擴大,意味著校園文化也在擴大,開發特色課程豐富集團文化內涵,保持其多樣性,意味著文化在集團內融合升華,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水平。
(二)合理完善學校結構
集團的組織制度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一是建立共同的發展愿景,包括發展理想、理念和目標等等,并發展形成集團獨特的文化。二是建立集團標準化的規章制度,用以明確集團中各成員的職能分工,便于管理,利于管理者和底層教師學生的上傳下達;三是通過進一步對集團內部的教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逐步實現和加強集團內各成員學校的集體歸屬感以及集團的凝聚力。
(三)合理規劃資源,保證教育質量
名校集團化辦學不是講名校的資源分給弱校,而是利用名校的資源,促使新校或弱校也可以名校化。簡而言之,是將名校資源和其他學校的資源有機融合,促進資源的整合并協同創新。
總而言之,集團化辦學不是依賴名校的名氣,輕而易舉的獲得好學位,而是促進教學公平,提高教育效率的工具,但是集團化辦學最主要的是處理和規模和質量的關系,集團化辦學并不意味著無限擴張,否則質量難以保障,所以名校集團化辦學實施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教育質量才是第一生命,因此集團化辦學必須在教育上狠下功夫,這也是學校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