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惠中
廣西教育學院
對《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改革的思考
歐惠中
廣西教育學院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兼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性。本文從課程定位、課程內容與體系、課程教學方法探索入手,對本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思考。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教學方法改革探索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融合了學前教育理論與學前教育實踐,是一門注重實踐訓練的應用型課程。這門課程是大專學前教育專業的新興課程,其教材內容、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有著很大的必要性。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調整本學科的教改思路和教學實踐,如何在課程內容組織和教學方法上適應社會的需求,滿足學前教育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以及幼師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是我們當前應該思考、急待解決的問題。
上個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幼兒園課程按學科科目進行分類,分為體育、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六門學科。因此,幼師學校過去以“三學六法”為專業核心課程——其中,“三學”是指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學和幼兒衛生學;“六法”是指幼兒園語言、計算、常識體育、音樂和美術六門學科的教學法,在某些幼師學校被稱為“幼兒園學科教學法”。隨著學前教育領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國幼教界對幼兒園課程的理解有了轉變,更多地從幼兒的經驗角度而非從學科分類知識角度去看待“課程”,認為幼兒園課程是“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的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獲得學習經驗的多種活動的總和?!?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亦從上述五大領域闡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各階段目標和教育建議。這些文件的頒布表明我國幼教界對幼兒園教育的認識已經從過去的關注學科教學轉變為關注幼兒經驗領域,過去的六門學科教學轉變為幼兒園五大領域的教育活動。
基于上述“用活動解釋課程”的教育理念,各幼師學前教育專業在原有“學科教學法”的基礎上開始打破學科體系,融入五大領域的教育教學設計方法,“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這門綜合性課程應運而生——既有機地容納了“學科教學法”,又增設了五大領域的教育教學內容;它既舍棄了陳舊的教育思想和內容,又重新確立了科學的學前教育觀和兒童觀,滲透了學前教育教改理念和大量創新的教育活動設計。從“上課”到“活動”,從“備課”到“設計”,從“學科分科”到“領域”,這一系列變化不僅體現在課程名稱的文字表述上,更反映課程名稱背后的教育價值觀和課程整體觀上的變化。
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課程,“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兼有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雙重性特點,與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見習實習共同構成實踐性課程,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具體體現在:
1、上承專業理論課。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程一般包括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和學前衛生學等,分別研究學前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相應的衛生保健、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不管是在設計活動主題、目標、內容以及活動過程方面,還是有效指導幼兒活動方面,都要以對上述學前教育理論進行綜合運用為前提。有了上述基本理論的支撐,教育活動設計才會有基礎和方向。
2、下啟專業實踐課。學前教育專業實踐課一般包括“彈、唱、說、跳、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幼兒園見習、實習等實踐活動。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正是在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圍繞某一活動主題進行相應的設計并加以實施。尤其是涉及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更離不開這些技能的運用。教育見習和實習則是學前專業重要的實踐環節,既包括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驗證,又包括對所學技能和能力的應用。學習教育活動的設計指導和實施是幼兒園見習和實習的核心內容。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在原來學前教育專業“學科教學法”(六法)的基礎上建立的一門新的綜合性課程,既容納了“學科教學法”的內容,也增加了五大領域教育活動設計原理和方法、活動實施和指導的內容。課程主要內容有: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理論,包括教育活動的含義、特點和分類;幼兒園教育活動基本要素設計,包括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和活動延伸的設計以及對設計思路的口頭闡述,即如何進行說課;幼兒園區角活動設計;幼兒園健康、語言、數學、科學、社會、音樂、美術幾大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與評價。旨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讓學生熟悉幼兒園各個領域教育的教學內容以及活動設計的步驟和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的教學方法,設計和開發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幼兒園教育活動;并針對不同的活動類型,有效指導幼兒主動探索學習。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這門課程體系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總-分-總”,另一種是“綜合”。以上海師范大學高敬老師主編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一書為例,該教材采用了第一種體系,即“總(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理論)——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數學、美術、音樂和區角活動設計)——總(幼兒園教育活動實施與評價)”的內容體系。華東師范大學黃瑾老師主編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則采用了“綜合”的體系,包括活動設計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目標和內容、環境與資源、基本模式等),也包括了各類型活動的具體設計、組織、指導和評價。兩種體系各有優劣,適用情況不同。對于未開設單獨領域課程(如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等課程)的學前教育??茖W校,“綜合”的課程體系會導致學生對各個具體領域的活動設計認識不足,從而無法從整體上去把握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因此“總分總”的體系更利于學生在全面把握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各個領域具體活動的設計和組織。
通過《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掌握“寫、說、授、評”四個綜合教育教學能力。寫,指的是學會設計和撰寫幼兒園各個教育領域的活動方案,這個是活動設計方面的能力要求;說,指的是學會對自己的活動設計方案進行設計思路上的口頭闡述,即說課技能;授,指的是在設計活動的基礎上學會按計劃實施活動方案和指導教育活動的開展;評,指的是學會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評價,不僅包括評價他人的活動設計和實施,也包括自評,即自我反思。筆者在實施這門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進行教育活動設計時存在以下一些問題:一是對幼兒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把握不準確,導致活動設計時在目標定位、教學內容選擇或教學方法運用方面出現偏差;二是活動方案的撰寫不夠標準規范;三是難以把握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針對這些問題,對本課程教學方法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1、結合《綱要》和《指南》進行教學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是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一個幼教界的綱領性文件,把幼兒園教育分為五大領域,同時強調“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在對每一領域進行闡述時,均包括“目標”、“內容與要求”和“指導要點”三部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是教育部2012年最新頒布的一個指導我國學前教育方向的重要文件,按照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個領域來表述3-6歲各年齡階段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目標和教育建議。與《綱要》相比,《指南》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指導更具體、操作性更強,通過每個領域所包含的子領域及其基本目標來表示該領域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最基本內容和不同年齡的不同表現,讓人了解幼兒各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并據此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選擇適宜的教育教學途徑和方法。比如在語言領域的第一個子領域“傾聽與表達”中,目標1是“認真聽并能聽懂常用語言”,對于3-4歲幼兒的要求是注意性傾聽——“別人對自己說話時能注意聽并作出回應”;對于4-5歲幼兒的要求是辨析性傾聽;對于5-6歲幼兒則進一步要求理解性傾聽。因此,在設計語言教育活動時,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傾聽能力上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進行目標設計以及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發展滯后。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好《綱要》和《指南》,重視這些文件的指導作用,對其進行必要的解讀和分析。
2、觀摩視頻,還原教案
針對學生活動方案的撰寫不夠標準規范的問題,可以在講授完如何撰寫活動方案的各個基本要素之后,選擇一到兩個幼兒園優質教學視頻讓學生觀看,觀看過程中要求他們做好筆記,然后分小組合作把筆記整理歸納,按照標準格式把該視頻中的活動還原成一份規范的活動方案,并做成PPT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教師在學生展示PPT后可以先請他們展開互相評價、互相批改,然后再針對其中出現的問題,比如活動名稱是否兒童化,活動目標設計是否合理,活動環節設計是否環節和步驟清晰等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主動性,也促進了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3、案例教學法
這門課程適合運用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案例既可以選擇一些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案進行學習和分析,也可以選擇一些優質教學視頻進行分析和解讀。案例教學法既可以用在學習活動方案各個基本要素的設計,在學習各個教育領域的具體活動設計時更需要案例學習和分析,比如在觀摩某個領域的教學活動視頻之后,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按照教育活動的評價要求嘗試對案例中的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進行評價分析,要求說出自己的觀點,案例中有哪些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有哪些不完善的需要調整的地方。
4、情景模擬法
針對學生實踐訓練不足的問題,可以布置學生以班級為單位設計一份幼兒園主題活動方案,由教師確定主題,比如“我的家鄉”、“我是中國人”“春夏秋冬”等幼兒園典型主題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設計,小組合作設計該主題下的某個領域的活動,按照相關設計原理和要求撰寫活動方案和說課稿,并做成PPT進行課堂展示,以說課的方式展示活動設計方案并闡述設計思路。課堂展示后,進行模擬教學,由小組其中一名同學扮演教師,其他同學扮演幼兒與“教師”互動,真實模擬幼兒園的教學過程。剩下的其他小組則作為旁觀者對活動進行評價分析,提出建議,最后教師總結點評。通過這樣的模擬教學方式,可以鍛煉學生的活動組織與實施能力,鍛煉在教學過程中的教態和語言表達,各小組進行PPT展示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
5、與教育見習結合
教育見習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队變簣@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是一門兼有理論和實踐雙重性的課程,因此把課程學習與幼兒園見習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見習,顧名思義,就是觀察學習。學生在幼兒園見習過程中需要帶著思考去觀察學習,見習前教師可以布置跟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相關的任務,要求學生做好相關記錄:幼兒園一日活動安排、幼兒園教學月計劃、周計劃和學期計劃、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情況、教學活動觀摩心得等。見習后開展交流會,與課堂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互相分享和交流經驗心得。
[1]倪敏.幼兒園課程與教育活動設計[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
[2]高敬.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黃瑾.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唐燕.《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課程設計和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