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晨
鄭州師范學院
Gao jichen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改革探析
高季晨
鄭州師范學院
Gao jichen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新媒體追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對自身做出改變的同時也完善了以往的媒體形態,當然,為了適應新媒體與時俱進的要求,與之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模式推陳出新也是理所當然的。本文通過對“密蘇里方法”的研究,表明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之下新聞傳播實踐教學該如何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以及在今后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同時,新聞傳播實驗教學又該如何創新。同時也希望中國的新聞傳播實驗教學能在國際舞臺發展并擁有一定地位。
新聞傳播;新媒體;新方法;教學發展
當今,新媒體在科技的引領下發展得越來越快,已經成為了時代的主流。媒體在發展中的改革與創新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因此媒體對于人類的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的普及應用之后,應運而生的移動網絡也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新聞傳播學的發展不僅對國家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對個人的發展也具有較大的影響。早在17世紀末,歐洲就開始了對新聞學的研究,而新媒體的興起再次使得新聞學的發展進入蓬勃階段;隨后傳播學也在我國有了萌芽,并以1978年7月份發布的《外國新聞事業資料》為傳播學在我國發展的導向。如今我國各高校不僅將新聞傳播學作為國家重點學科,而且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還設有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與之相關的專業,為社會培養更多人才。
新聞實踐教學在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以下幾方面的阻礙:
(1)缺乏實踐教學經驗。新聞教學中不光是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還應該與實踐相結合,以實踐出真知。但由于實踐教學教育方法的缺乏,學生的實踐經驗是不足的。在課堂上有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能學到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在課后,如果學校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將會失去磨練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學生如果在這樣的教學體制之下,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那天就可能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具有一定行業經驗的新聞工作者,甚至會被社會淘汰。
(2)過于偏向理論教學。首先,新聞專業在我國大部分高校都有設置,但其中有一部分新聞專業從屬于中文院系,從而導致教學更加注重對理論的培養,忽視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在我國部分高校對新聞專業的實踐投入力度有限,有的院校是在實踐教學方面不夠重視,給學生安排了過多的理論課程;有的院校沒有足夠資金對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指;有的院校實踐教學隊伍不夠完善,缺乏實踐教學指導老師。上述種種原因都會導致學院將教學偏向理論,從而學生也會專注于學業課程而缺乏實踐經驗。
(3)教學過度偏重于實踐。在我國的教學模式大多都是重視理論的培養,但也有極少數教育工作者跟隨新媒體發展的潮流,注重學生實踐經驗的培養。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成長的學生,他們積累了較多的實踐經驗,能容易的接受行業工作任務,也能在新聞工作領域博得一番新天地。但如果這類學生在學習中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夠,理論基礎不扎實,同樣也容易失去工作的機會。
在面對媒體與時俱進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方案:理論教學培養不是目的,在新聞教學體系中,應該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求知能力進行針對性地培養,讓學生在新事物中探索出自己的特點,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在已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基礎之上,對學生投入與當今時代相適應的新思路。
一方面,對學生的培養方式不能一塵不變,要根據學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做出順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案。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根據一定的實際情況做出一定的改變。不能一味地以老的觀念看待新的問題,這樣是對學生不負責的。在學生打好專業知識基礎的同時,合理安排實踐課程,使學生擁有更多鍛煉自己動手能力的機會,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學業要求,提高其專業素養。
從另一方面看,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自己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自己主動關注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相互結合,并主要培養自己注重實踐的能力。在積極主動地學習過程中,通過自我的認知以及指導老師、學習伙伴的建議,發現并彌補自身的不足。在此過程中,學生在有效利用學校所提供的教學實驗設備的同時,也會不斷提升自主性積極性,這未嘗不是培養教學實踐人才的創新方法。
與此同時,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有義務幫助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積極組織學生到社會上開展新聞媒體活動,讓學生在充分利用自己大學生活的同時,提升自己。
新聞傳播教學中理論教學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實踐教學更為重要,它有著理論教學所沒有的特性,它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切身感受和經驗。跟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新媒體不斷改革創新的情形下,新聞傳播學點的教學理念也應該有所創新,結合實踐進行教學,加強對學生的能力訓練,培養高素質人才。各高校應該站在世界發展的前沿,縱觀新聞界的動態與走向,再結合我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設計出新穎的,有效的教學課程,其中要特別注重實踐課程的培養,為我國新聞教育事業培養人才創造出更多的新方式。
5.1 加強實踐教學
構建學院內部實踐教學指導部門,以實踐為核心,以教師為引導,以項目為驅動,全真模擬行業操作流程,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學校也應當投入建設更多的教學設施,為老師與學生的實踐互動提供更便捷的平臺。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實現師生或者學生之間的虛擬互動,新建網絡虛擬教學平臺,使學生擁有演練、實踐的環境,在模擬環境中進行更多的交流與互動。這樣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同時在新的教學模式中找到新方法,不斷加強對學生實踐經驗的培養。
5.2 實踐對于評價標準的重要性
我國教育方面對于教學的評定標準一直以學生分數的高低為主,準確的說就是以學生的理論成績進行評定。而對于新聞傳播學科而言,僅僅是對理論分數進行判定,是不能客觀的對一個學生進行評斷的。所以我們要完善對學生的考核指標,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學生和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新聞傳播網絡共享平臺,展現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通過共享平臺來對學生進行實踐考核。學校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優劣。
5.3 支持學生自主創新
近年來,我國特別注重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實踐是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應在充分展開項目驅動式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以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為平臺,支持學生自主創新,開展各類型實踐活動。以實踐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在支持學生自主創新參與實踐的同時,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建立健全學生網絡模擬實踐平臺,管理和維護模擬環境。通過網絡模擬實踐平臺,學生可以自主的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新想法,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某個新聞事件,同時,學生也可以看到別人的不同的動態,這樣不僅使學生與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了良性的互動,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習和就業是每個大學生的任務,新聞學的應用性與實踐性更體現于此。首先,學生需要在學習時間學好新聞理論專業知識,訓練自己的新聞素養,持之以恒,不斷充實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其次,學生還應該在實踐過程中發掘自身優勢,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多參加與新聞媒體相關的活動,從而加強專業技能訓練,為自己未來的就業打好堅實基礎。
因為新聞學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在進行教學的過程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要聯系生活的這一特性也表示這是一個重實踐的專業,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學的方式更應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們必須探索全新的新聞傳播實踐教學方式,各高校提出相應的改革方案,為培養新世紀的創新型人才做準備。
新聞傳播網絡教學要結合當今互聯網技術,建立新型資源共享平臺,還可以融入更多科學技術,打造創新型服務設施,方便學生的使用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了,便能更好的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學生的作品可以通過各類網絡平臺及大眾媒介進行展示。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得到更好鍛煉的同時,也不斷接觸新的理念,對于自身有更好的認識,從而達到全面發展。
[1]馬潤奎.多媒體發展以及開展的專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2]呂萌.新聞傳播實踐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
[3]王惠民.精益生產技術在多媒體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15)
[4]李士娜.多媒體發展精益成本管理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5
[5]何明珂,張屹然.新聞傳播實驗教學功能轉變[J].中國流通經濟,2011(07)
[6]宋瑩,樂德林,謝瓊.淺析企業媒體傳輸配送系統[J].信息技術,2011(13)
[7]謝凌玲,謝東.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新進展[J].當代經濟管理,2015(06)
高季晨(1988-),男,漢族,河南鄭州市人,英國萊斯特大學碩士,鄭州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傳播學,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