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笑飛 曹武松 (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472000)
從豫劇《虢都遺恨》的成功編排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發展
宋笑飛 曹武松 (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472000)
三門峽市戲曲研究中心以西周虢國文化為背景,以虢國墓地出土的實物資料為創作靈感,以豫劇表演形式為載體,成功創作古裝歷史故事劇《虢都遺恨》,并一舉榮獲河南省第十屆戲劇大賽金獎。本文以此劇成功經驗為據對如何保護和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發展
河南省三門峽市戲曲研究中心編排的歷史故事劇《虢都遺恨》,在河南省第十屆戲劇大賽23個參賽劇目中脫穎而出,榮獲河南省專業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獎金獎。同時,該劇還獲得本屆大賽文華獎的劇作、導演、音樂創作、舞臺美術、表演等5個單項第一名。這是三門峽建市以來在省戲劇大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為三門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樹立了典范。
《虢都遺恨》是一部以西周晚期虢國(今三門峽地域)為歷史背景而編排的一部優秀劇目,該劇充分發掘地方文化資源,通過劇目演出,將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鑲嵌其中,讓人們在欣賞劇目本身的同時,也了解了當地的歷史文化,受到了懲惡揚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
三門峽地處華夏腹地中原,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養育了華夏民族燦如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仰韶文化、黃帝文化、老子文化、虢國文化、民俗文化……。但長期以來,人們曾忽略了對她的保護和傳承,無意中使一些文化遺產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失傳。
2005年亞太地區博物館界150名代表在上海博物館發表了《上海憲章》,呼吁各博物館在保護人類無形文化遺產的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阿?加拉和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張文彬均在印有《上海憲章》的一面絲綢上簽署了自己的名字。我國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這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意義重大,而且迫在眉睫。《虢都遺恨》這部優秀作品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在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廣大戲曲工作者、專家、學者共同努力下誕生的。
建設一個與改革開放相適應的現代化城市,自然環境保護很重要,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樣重要,特別是傳承保護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別于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而特色具有無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只有保護好自有的文化遺產資源才能形成自己城市獨有的特色。改革開放以來,全國不少地方以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發展地方經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哈爾濱冰燈節,山東濰坊的國際風箏節,河南洛陽的牡丹節,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三門峽一年一度的國際黃河文化旅游節等等,無不是以傳統文化藝術為載體,興辦經貿洽談活動,既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又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心理支柱和精神紐帶。保護好、傳承好各類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為此,本文以《虢都遺恨》的成功為據對如何保護和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談幾點建議:
第一,將無形變為有形。以實物的方式把無形文化遺產記錄下來,其最大優點是增強它的直觀性。同時擴展了無形文化遺產傳承的渠道。運用拍攝紀錄片、錄音和存檔等方式保證無形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如三門峽的盧氏勞號在文化部門搜集整理下,編印了《盧氏勞號民歌集成》,共380余首民歌。又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及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王》、《江格爾》和《瑪納斯》都得到整理和完整保存。特別是《格薩爾王》共記錄整理藏族民間藝人說唱本近300部,總計約5000多小時,為全國文化界樹立了創新作為的典范。
第二,在原始氛圍中保持其活力。通過鼓勵相傳和復興無形文化遺產來保持它的活力。現實中,對具有穩定的傳統風格且內容有固定書面文本的表演藝術,重要的在于將其完整的表演風格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遺產的品種保存和傳承下去。就必須保護好老藝人和培養好傳承人,防止斷代失傳。這就要求社會應有一個長期的專門培訓機構(基地,傳習所),這樣才能使新老藝人感到社會的重視,自身的價值,讓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落到實處。如三門峽市的非遺項目“百佛頂燈”的全國表演和“豫西剪紙”的國際巡演式推介都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第三,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一種無形文化遺產的形成歷經數千年,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人們思想觀念的局限,其內容必然夾雜著一些落后的東西,因此對其探討和研究就十分必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如對民間說唱故事講述和傳播,要對其內容中的偽科學、封建迷信的東西堅決拋棄,并引入現代元素,促其民間藝術更加健康地發展。比如三門峽常村“罵社火”表演,以 “丑”為表相,以“罵”為特色,罵虛不罵實,罵假不罵真,罵惡不罵善,形成“罵之逾甚敬之逾甚”的獨特風格,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在當地傳承了數千年,至今仍很受群眾歡迎。
第四,采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研究方法。將考古學與民俗學、民間美術學、宗教學等多學科綜合在一起進行研究。以一種新的視角研究無形文化遺產,就可以提出一些新觀點、發現一些新思維、找出一條新路子,產出一批新作品。三門峽豫劇團演出大型古裝故事劇《虢都遺恨》就是以西周晚期虢國文化為背景,以虢國墓地出土實物資料為創作靈感,以豫劇表演形式為載體而創作成功的。
第五,打造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氛圍 ,筑巢引鳳,以文引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都是一個無價之寶。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對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它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引來優秀人才和建設資金,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知名度都有難以估量的作用。陜西西安秦皇兵馬俑、山東曲阜孔廟、甘肅敦煌云岡石窟、云南西雙版那潑水節、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及三門峽陜州地坑院等等都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帶動作用。
第六,提高全民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傳播。實施、保護和傳承就顯得更困難和更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喚醒人們的意識,應清醒的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和重要性,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1]李永貴.少數民族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J].實踐, 2002(11).
[2]齊全,張軍.無形文化遺產經濟學探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5(06).
[3]張春麗,李星明.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研究述論[J].中華文化論壇,2007(02).
[4]吳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化保護與傳承[J].貴州社會科學,2008(11).
[5]劉金萍,賈鴻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綜述[J].東南大學學報,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