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400065)
關于高校古代漢語課堂與中學古詩文教學接軌的思考
陳 靜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 400065)
古代漢語是師范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為學生將來從事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古文基礎。但在實際的高校課堂上存在著今日所學與明日之用脫節(jié)的嫌疑。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目前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三個突出問題,并結合中學語文新課標對古詩文教學的要求來探尋高校古代古代漢語課堂改革的方向。
古代漢語;改革;接軌;中學教學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屬必修課。以培養(yǎng)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教師為目標,培育具備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能力的專門人才。古代漢語的培養(yǎng)目標和定位是明確和恰當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遭遇到尷尬。經對學生調研發(fā)現,立志于以后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學生均表示古代漢語課程很重要,但在學習過程中卻普遍具有畏難情緒,學習興趣不大,學不好。古代漢語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現狀矛盾突出。這固然有古今語言懸隔的客觀實際存在,但作為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不認真思考課程自身的變革,來改變學生的學習現狀讓學生愿學、樂學這門課程。目前的傳統古代漢語教學存在3個突出問題。
(一)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脫離初中語文教學
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ǎng)初中語文教師教授古詩文課程的能力,而在傳統古代漢語教學中,任課教師往往忽視這個目標,對中學一線語文課堂缺乏了解,就古代漢語知識講古代漢語知識,沒有和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際相聯系,沒有和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相聯系,從而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二)古代漢語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落后于新時代要求及當代學生需求
古代漢語是一門古老的課程,在古屬“小學”范疇。傳統的古代漢語課程即教師口授、板書,學生做筆記。而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明顯已不能滿足于傳統的教授方法,堅守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勢必會與時代的需要、學生的需求漸行漸遠,進而背離教學的初衷,無法完成古代漢語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
(三)考核方式重“死知識”輕“活能力”
古代漢語的傳統考核方式是紙質閉卷考試,如果教師愿意勾畫重點,一些愿意下背功的學生往往能取得好成績,但這并不代表學生的古代漢語專業(yè)能力強,不代表古代漢語應用能力強,更不能代表古詩文教學能力強,但卻可以使學生喪失對古代漢語學習的興趣。
這三個問題象一道鴻溝,阻隔著學生和古代漢語課程的親密接觸,古代漢語,這門古老的課程,在新的時代背景和要求下,必須浴火重生,變革才能重生!
古代漢語課程的改革必須依托培育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教師古詩文教學能力這個基本點,否則就是空談。筆者立足于語文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課程性質和對古詩文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分析初中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古詩文教學能力構成。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第四學段語文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為指導,經過系統地行業(yè)調研,我們發(fā)現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兩個特點:
(一)古詩文篇目隨年級增加而增加,最高比重占36%,注重積累。
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古詩詞、文言文課文比重分析表:

古詩文占語文課標建議背誦篇目百分比7年級 17% 混合編排 61 100% 8-9年級 34% 單元編排學段古詩詞、文言文課文百分比編排方式語文課標建議背誦篇目數
7年級初中語文古詩文占總課文總數的17%,古詩文與其他課文以混合的方式進行編排。從八年級上冊開始,古詩文以單元的形式集中編排,篇目增多,一冊中有2個單元的古詩文,占總課文數的34%,其中九年級上冊古詩文比重最高,25篇課文中古詩文占9篇,比重高達36%。古詩文篇目數隨年級增加而增加。課標要求背誦篇目數為61,全為古詩文,古詩文占語文課標建議背誦篇目百分比為100%。這種編排方式、篇目比例以及背誦要求說明古詩文教學占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初中古詩文教學重視古詩文的誦讀和積累,課標要求在誦讀積累中體味古詩文文字之美,結構之美,意境之美,在古詩文的欣賞中建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綜上,古詩文在初中語文課文中所占比例特別大,古詩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一個合格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古詩文教學能力。
(二)古詩文教學注重誦讀
語文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古詩文的教學建議特別強調“誦讀”。要求在“有感情的誦讀”的基礎上,憑借語感和工具書理解字詞,而不特別強調語法,“不主張脫離實際地進行語文知識的‘系統’講授和訓練。”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具有且必須具有一定的古詩文誦讀能力。
綜合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現存的3個問題和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2個特點,我們確定了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的改革內容:
(一)將古代漢語教學解構為三個內容:古代漢語專業(yè)知識、誦讀能力、教學技能
原有的古代漢語課程只講古代漢語專業(yè)知識,不涉及誦讀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和師范生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及就業(yè)目標的實現有一定差距,故學生和古代漢語課程具有疏離感,改革后的古代漢語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教學能力為目標,以古代漢語專業(yè)知識為核心,注重學生誦讀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目的性和操作性強,導向鮮明,深受學生歡迎。
變革后的古代漢語課程的三大內容以古代漢語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這個內容本身也要變革。古代漢語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以通識和文選為兩大基本內容,縱觀建國以后的古代漢語教材,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沒有哪一部是為師范專業(yè)學生編寫的,適用性廣就意味著針對性差;二是通識中的例句選擇偏、深。古詩文難讀難懂的原因不僅在于古今語言的懸殊,也在于對古代文化、習俗、歷史背景的陌生而造成的閱讀困難,在講解古漢語通識時選用偏、深,學生不熟悉的例句,無異于讓學生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們認為,在古代漢語通識的講解中不應該由教師將相關知識講授給學生,而應該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自行總結語言規(guī)律,但如果通識知識例句選用學生陌生的內容,學生連讀都讀不懂何來自行總結呢?!因此應在通識教學中擯棄原教材艱深的例句,而盡量選用中小學階段古詩文課文中出現過的例句或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句。在教學過程中強調、重視學生自行總結語言規(guī)律,而非教師傳授。
通識部分是基礎,在通識掌握的基礎上具備閱讀文選的能力,而在文選閱讀中也可以學習通識知識或反過來鞏固和提高通識部分的知識。通識和文選閱讀能力的提高,保證了師范生在古詩文教學字詞句理解方面的教師素養(yǎng)。誦讀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保障了師范生的教師職業(yè)技能素養(yǎng)。通識和文選是古詩文教學設計能力的基礎,古詩文教學能力的增強提高也意味著擁有扎實的古代漢語專業(yè)知識和能力。
(二)以任務驅動教學,以思促學
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講”給學生,學生很少或者沒有思考的機會和過程,被動接受知識,流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情況也不會牢靠。改革后的古代漢語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以任務驅動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思考,培養(yǎng)的是古詩文的實際教學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將古代漢語的相關理論、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小任務,這些任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終是為了完成培育古詩文教學能力的任務。舉教學實例加以說明,比如在講到通識中的古代漢語被動句的時候,我們會出示學生熟悉的古代漢語例句,便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fā)現語言的規(guī)律,并向學生提出任務:古代漢語被動句和現代漢語被動句相比有什么特點?古代漢語被動句有什么形式上的標志嗎?有形式標志的句子就一定是被動句嗎?判斷被動句的關鍵是什么?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盡量不講授,而是通過引導讓學生自行完成任務,這幾個任務完成了,這個知識點也掌握牢靠了,比教師講授效果好得多。
在講到文選時會給學生安排誦讀任務和文選閱讀任務。誦讀重在感悟作品中的情感,鼓勵學生在情感體悟中自主感知誦讀中的節(jié)奏、語氣、停頓等技巧。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也會自然而然加深對文章字段篇章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文選閱讀任務,要求學生用學過的通識知識自主閱讀文選,鞏固加強通識中學到的知識和能力。而這一切的任務都是為了完成培養(yǎng)古詩文教學能力的任務,前面的一系列子任務是基礎,最終的任務要求學生完成古詩文教學的設計、試講和試教,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教學能力,讓學生勝任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工作。
(三)評價標準變革
傳統古代漢語課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往往以期末閉卷考試的方式進行,改革后的古代漢語課程以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的培育目標為中心,注重的是學生的古詩文實際教學能力。對該門課程學習效果的考核就是考核學生古詩文課文教學設計能力,試講和試教的能力。
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為教學提供的便利資源,組織學生至微格教室試講試教,模擬初中語文古詩文課堂真實教學場境,全程進行錄像,錄像回放教學片斷由教師進行點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教學能力。
傳統古代漢語教學不適應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要求,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實際要求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進行相應改變,傳統古代漢語課程自身的弊端也要求改變,窮則變,變則通,師范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1]黃德寬.談談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教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2).
[2]史維國.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5(05).
[3]曹強.基于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的高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04).
[4]李超.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創(chuàng)獲與反思[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5(S1).
[5]宋琤.古代漢語教學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3(05).
本論文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教改項目《漢語言文學(師范)本科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建設與中小學語文教育接軌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20131226)
陳靜(1979-),女,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