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陜西省銅川市群眾藝術館 727031)
淺談如何加強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
李 翔 (陜西省銅川市群眾藝術館 727031)
物質生活的提高,精神生活的富足,人們越來越追求一種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隨之成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追求幸福生活的價值取向,也成為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當前,整合散落在民間的文化資源,吸納更多的文化志愿者有條不紊的開展文化活動,探索一套適合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運行機制,成為當下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的根本途徑,本文以筆者所在的陜西省銅川市為例談談這方面的看法。
我市文化積淀深厚,文藝活動十分活躍。主要源自文化志愿者隊伍支撐和努力。我市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由三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專業型文化志愿者,主要是全市文化系統的專業干部,即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圖書館、畫院、文藝院團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長期為群眾文化提供專業的、免費的文化指導和培訓,以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組織、研究為己任。二部分是專家型文化志愿者。主要是文化藝術界名人、學者等,能為公共文化提供高檔次的指導、在理論研究方面有突出成績的文化人才。三是特長型志愿者。主要是各類文藝團隊、民間組織、文藝協會等擁有文化特長的愛好者。這三類人群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了活動,并長期為我市的文化活動開展默默付出,但并沒有冠以文化志愿者的名分和社會認同。免費開放以后,各文化館把文化志愿服務作為公益文化服務手段的延伸,充分利用群藝館公益文化資源設施面向基層開展文化幫扶,培訓輔導、惠民演出等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截止目前,我市館辦文化志愿服務團隊二十多個,文化志愿者近300人。
為了準確把握群眾對文化志愿的認識與期望,筆者專門設置了銅川市文化志愿者現狀及發展趨勢調查問卷100份,被訪人有文化專業特長的48人,其問卷結果令人喜憂參半。分析收回的調查問卷,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理念模糊:首先,對志愿者的概念含混不清。調查顯示,對文化志愿者這個概念非常了解的只有5%,了解一些的占30%,完全不了解的占40%,67%的人認為志愿者就是無償提供服務,不能有任何的報酬和條件,把志愿服務簡單的等同于學雷鋒做好事。其次,要明確文化志愿者具備的條件,79%的人認為文化志愿者要有文化技能和專長,應享有人身保險和專業培訓機會,有13%人認為做文化志愿者和志愿者基本一樣,只要有奉獻精神,參加簡單的崗前培訓便可。最后,參與文化活動的目的不明確。因此存在盲目跟風,湊熱鬧的心理。
2.組織管理缺失:首先,72%的人認為文化志愿服務事業應由政府來推動;72%的人認為當前我市文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由民間團體組織,政府部門組織的15%,志愿者個人組織的9%,78%的人認為當前文化志愿活動沒有經費保證。其次,5%的人認為我市文化志愿服務工作氛圍較好,39%的人認為一般,較差的有48%,認為我市的活動太單一,缺乏創新和長遠規劃;最后,79%的人認為文化志愿服務評比很重要,有62%的人認為做文化志愿者有困惑。以上數據說明民間蘊藏著強大的志愿服務力量,急待政府整合、利用,將服務者和需求者有效對接,參與者和管理者形成合力,發放文化志愿者統一標識,提升社會認同感,讓大家踏踏實實做事,才能保持文化志愿服務隊伍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建設機制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政府促進機制:這是組織發展文化志愿服務發展的前提基礎。(1)國家應考慮出臺志愿服務的法律政策,夯實志愿服務的法律基礎,確保志愿服務的合法性、獨立性及社會地位。(2)各級政府制定相應的文件意見,從志愿者的人身保險、文化權益、福利待遇等方面增強政府的管理功能和引導力度。(3)加大財政支持,保證文化志愿服務的經費投入,用于其日常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策劃與活動開展。(4)強化其監督管理職能,著重推出各種評價辦法、激勵措施,增強其服務自信和社會認同,鼓勵和吸納更多文藝院團和社會組織參與公益文化活動。
2.人才引領機制:這是保持文化志愿服務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源頭活水。(1)借助“唱響銅川”、“舞動銅川”、“百姓大舞臺”、“周末小舞臺”“文化下鄉”等品牌文化活動給廣大文化志愿者提供展示、評比的平臺,在比賽和錘煉中不斷提升個人素養和服務能力。(2)建立我市“十佳優秀文藝團隊”和“十佳優秀個人”的評價機制,提升文化志愿服務的社會地位,充分發揮各類文化骨干的引領作用和創作能力,營造“我奉獻,我光榮;我參與,我快樂”的良好社會新風尚。(3)借助文化館、站免費開放的平臺,有效對接志愿服務與受眾對象,不斷擴大文化館的輻射范圍,深入開展惠民演出、藝術培訓、展示交流、關心弱勢群體等志愿服務活動,讓更多的群眾參與活動,享受快樂。(4)發掘我市文化名人的帶頭作用,成立各種文化志愿服務協會,開展各類義寫義畫、對外交流、技能培訓、專題講座、文化研討等活動,提升志愿者團隊社會影響力,增強文化志愿服務社會公信力和和凝聚力。
3.內部管理機制:這是保持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穩定性和凝聚力的基礎保障。(1)制定制定符合實際的文化志愿者招募辦法,把專業文化工作者、文化名人學者和群眾社團吸引進來,壯大文化志愿服務隊伍。(2)落實文化志愿者注冊管理制度,推出網上注冊平臺,開通服務菜單服務,實現需求與服務的有效對接,實現文化志愿服務資源便利與共享。(3)設計分級分類培訓計劃,定期組織開展培訓學習和專題講座,提升個人修養和專業技能。同時依據服務區域就近原則,培養文化專業人才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公民精神。(4)制定考評辦法。以服務時間累計制度為基礎,以服務質量考評為重點,建立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組織表彰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激勵機制。(5)落實財務管理制度。首先保證文化志愿者最基本的交通、飲水等最基本的物質供給。其次,用于文化志愿服務的日常管理。最后,定期公開財務收支情況,提高其公信力,營造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良好氛圍。(6)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務協調機制。借助政府管理功能,聯合工委、團委、婦聯及宣傳、教育及旅游等部門,共同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7)建立組織風險管理和應急處理機制。推動大型社會公益活動中,為文化志愿者購買人身傷害保險,為文化志愿者提供權利支持和社會保障。
4.社會協同機制:這是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志愿服務的重要條件。(1)通過媒體、電視、微信等多種手段,結合傳統文化倡導的志愿慈善精髓,廣泛傳播文化志愿服務理念,明確文化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原則與使命,廣泛普及和弘揚公眾志愿精神。(2)建立社會監督機制。設立公眾監督電話,落實公眾監督、財務監督和媒體監督。(3)挖掘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開展各類展演,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活動,不斷擴大文化志愿服務隊伍及社會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