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波 (秦皇島市撫寧區文化發展中心 066300)
淺議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的現狀與思考
呂海波 (秦皇島市撫寧區文化發展中心 0663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四十四章“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第二節“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求,“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對“村村通廣播電視、農村電影放映、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公共文化建設重點工程提出了目標,對“農村電影放映”的目標要求是“基本實現農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我縣公益電影放映工程于2007年正式啟動,至今已是第八個年頭。這項工程在農村運作情況怎樣?如何讓“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實處,讓廣大人民群眾樂享文化發展成果,是擺在我們面前艱巨而崇高的任務。
我縣目前有行政村556個,放映員26個,全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6672場。受北方氣候影響,冬季室外氣溫極低,不適合放映電影,因此,市院線公司規定每年放映時間為5月——10月,每村每月放映兩場。實現了每村平均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1.露天放映環境差。目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場地幾乎全部是露天放映,顧名思義,露天電影就是在村內較為寬闊的場地,使用數字電影流動放映播放器、幕布、小音箱放映電影,設備簡陋,觀看環境、放映條件相對比較差,放映的時間、場地經常變動,又受季節氣候影響,冬天冷夏天熱,天氣晴雨不定,遇到刮風情況幕布被風吹得呼呼響,影像模糊,音響效果極差,嚴重地影響到了公益電影放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露天放映電影需要臨時接電源線,因場地的原因,電源線都是散落在地上,無法避免車輛碾壓與群眾的踩踏,存在很大的放映安全隱患。
2.影片內容題材舊。院線公司訂購了公益性節目,節目內容陳舊,適合農民看的不多,農民有意見,有的農民不客氣的說,“說是讓我們受惠,我們看到的電影都是老掉牙的,城里人看過很久或者不好看的節目就給我們看。”話雖然重了點,但實際上情況確實如此。下面是2014年我縣上映的幾部片子情況:
全年共放映故事片12部,2014年出品的僅有4部,占全年放映總數的33%,2013年前出品的8部,占全年放映總數的67%,可見農村公益電影的滯后性。放映的科教片雖也是日常生活中必須掌握的知識,但似乎不是群眾感興趣的內容,群眾需要的,是符合實際適應當地的能實現增收增產、科學致富的“金鑰匙”——農業技術科教片。
3.群眾觀影欲望淡。一是目前農村公益電影影片題材過時、陳舊,對群眾沒有宣傳、引導、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觀看電影的積極性;二是數字電視村村通工程已基本達到全覆蓋,電視節目的多樣化比影片更能吸引群眾;三是受北方天氣影響,我縣按照市院線公司統一安排,每年5月——10月為放映期,但每年春季、秋季為農忙期,受農時季節的限制,一天的勞作后農民需要晚上的休息來恢復體力。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存在致使有的地方一場電影不過區區三五個人,甚至出現“有人放無人看”的尷尬局面,這不僅沒有讓群眾得到應有的文化實惠,還浪費了寶貴的公共資源。
4.電影放映場次虛。由于有的村道路難行,放映條件差,有時監督不到位和其他原因,使得部分放映員有僥幸心理,存在少放多報或不按規定放映的情況。這樣的做法不僅有悖于職業道德,更是對國家文化惠民工程造成不利影響、對老百姓不負責的行為。
5.放映隊伍素質低。由于招聘的農村電影放映員年齡結構、文化水平有所差別,又來自各個方面和領域,基本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技術水平、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沒能深刻領會國家的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意義,沒有看到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內涵與本質,沒有發揮好電影的傳播、宣傳等功能。意識覺悟不夠,認為放映電影就僅僅只是一項掙錢養家的工作,所以普遍都只停留在為了完成工作任務,領取補貼而去放映電影的階段。
1.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農村放映隊伍綜合整體素質。首先要把吃苦耐勞、愛崗敬業、有一定文化水平、熱愛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作、忠誠電影事業的優秀人才招聘到放映隊伍中來。其次,對招聘來的放映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職業道德和業務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放映員的工作責任心、自信心和榮譽感,消除放映員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的思想,建立一支對黨和政府負責、對觀眾負責、對事業負責的人員精干、設備精良、素質高的放映隊伍,為圓滿完成農村電影放映任務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2.強化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讓電影放映走入室內。啟動農村公益電影室內固定放映試點工作,在重點鄉鎮選擇有條件的村建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農村公益電影數字影院,向外輻射,接納附近村群眾觀看電影。沒有條件新建影院的,可利用村委會會議室、文化活動中心、村民之家等場所,實現農民看電影從室外向室內的轉變,改變農村群眾看電影席地而坐或站著的方式,營造與城市相同的舒適環境,從“能看電影”向“看好電影”轉變,進一步提升農民的文體活動環境和基層文化生活水平。同時,室內放映也能對設施線路進行規范,確保放映安全。
3.重視公益電影影片采購,讓群眾自己選擇節目。院線公司可以提前制作一批電影海報,發布影片目錄供群眾挑選,選擇較多的影片就在次月放映,真正將選擇權交給農民群眾,讓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影片,將大大調動群眾觀影熱情。也可以探討改變公益電影采購經費撥付辦法,各級政府為農村放映電影的經費,不直接撥付給院線公司,而是直接經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撥付到村級組織,并在農村群眾的監督下,專項用于公益電影放映的支出,由村委會安排專人負責收集群眾的建議,對需求量大的影片進行采購,以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電影需求。
4.加大監管力度,確保農村放映場次落到實處。首先,必須發揮文化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做到工作有部署、有檢查、有落實,不斷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措施,經常性地對各放映點進行檢查,根據各放映員所報放映情況進行核實。其次,建立放映場次公示制度加強群眾監督。在各行政村和放映點建立公示牌,做到放映計劃、放映場次、放映時間、監督電話“四公開”,增強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透明度,起到群眾、村干部共同監督的目的。再次,利用科技手段進行監管,正式啟動農村數字電影GPS/ GPRS監管平臺建設,監管平臺由縣級文化主管部門負責監管,確保放映場次的真實有效。
5.創新文化服務方式,讓群眾樂享發展成果。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中明確規定,“要適應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采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服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也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議,“對于不同的需求,要有不同的服務理念,將現有資源有效地調動起來,滿足不同群眾的多樣文化需求。”因此,如群眾對公益電影沒有觀看熱情,可探討從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出發,改革現行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的補貼方向,一是以資助行政村安裝數字電視或為群眾減免數字電視收視費的方式,代替公益電影放映。二是以文藝演出代替電影放映。
黨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設和文化惠民工程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是黨和國家關心農民、服務農民的惠民工程,是宣傳黨的政策,堅持先進文化方向的民心工程,其最終目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為此,我們要撲下身子體察民情,從群眾的角度著眼,以群眾需要的服務方式去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讓全縣老百姓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關懷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