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凡 (秦皇島市撫寧區文化發展中心 066300)
農村文娛欲繁榮 創作亟需跟上來
鄭亞凡 (秦皇島市撫寧區文化發展中心 066300)
近幾年來,農民演出隊接踵涌現,但存在著演唱材料匱乏的狀況。演莊戶的事,給莊稼人看,是農村文娛活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備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歡的“看點”。盼“米”下“鍋”的表現有哪些?農村文娛演出需上演的“米”?這塊“短板”怎樣才能補上?筆者通過調查研究,拋出了以期“引玉”的一塊“石”
農村文娛活動;文化創作;文化需求
演莊戶的事,給莊稼人看,是農村文娛活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備受廣大農民群眾喜歡的“看點”。近幾年來,農民演出隊雖然接踵涌現,但存在著演唱材料匱乏、盼“米”下“鍋”的狀況。繁榮鄉土題材的創作,已經成為發展農村文娛活動的迫切需求。
筆者通過與秦皇島市撫寧區一些農村文娛骨干、農民群眾座談,深覺這種不適應性的表現有如下幾種:
(一)演唱資料“供貨”嚴重不足
無論從城鎮的書店中,抑或從縣(區)、鄉鎮文化館、站或各村的“農民書屋”中,還是從互聯網上搜索,極難找到可供農村文娛演出隊所需的腳本。
(二)門類短缺的現象比較突出
有些歌曲、戲劇、舞蹈、小品固然可以為農村演唱所用,但農民們喜聞樂見、適合農村演出的快板、相聲、單弦、對口詞、二人轉、皮影戲、活報劇等等卻相當稀罕,門類不全很難滿足觀眾的“胃口”。
(三)“老掉牙”太多“潮貨”缺
包括筆者家鄉在內的冀東本是評劇的發源地,京劇在斯地亦很“吃香”。但電視上的戲曲頻道,以及這樣那樣的大賽,乃至秦皇島的小海燕劇團,翻來覆去的盡是《花為媒》《楊三姐告狀》《劉巧兒》。《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就算“新”的了。反映改革開放、現代農村的新潮、時尚的作品寥若晨星。就連專業演出團體都如此,農村業余演出隊也就更是難“潮”了。“老掉牙”,雖“經典”,但有多少農民能青睞呢?
(四)很多內容與農民不“合牙”
新潮歌曲倒是“盛產”,但張嘴就是港臺腔,一聽就是“恨”與“愛”,農民、特別是中老年感到與自己離得遠,與火熱的現實生活不是“一碼事”,聽了看了讓人“擰鼻子”、“皺眉頭”,演出者豈能唱上勁兒?電視劇一排就是二、三十集“抻多長”,農村文娛演出隊很難截取片段作“腳本”。再者說了,內容多是“大辮子”的“戲說”,或者是談情說愛的糾糾葛葛,或者是拳腳相見的打打殺殺,即便可擷取借鑒一些,但農村的父老鄉親難免說:“與咱農村太相遠,離咱進的看不著!”
綜上所述,足以謂之,秦皇島市盧龍縣岳各莊村“小劇團”那種“要想有精彩的表演,就要有一個好的劇本,適合我們自己表演的劇本很不好找”1困惑,在農村文娛演出隊中帶有普遍性。
一臺“戲”好與否,腳本是基礎、很關鍵。基礎不夯實,關鍵成缺失,再好的演技也難演出賞心悅目、備受歡迎的好“戲”。那么,農村文娛演出隊需要啥樣的演唱資料呢?啥樣的演唱資料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喜愛呢?筆者下鄉入村探討,傾聽到的大體聲音是:
其一,青睞“小不點”,排斥“大塊頭”。農村文娛演出隊受人員數量、道具裝備、場地條件等諸多要素的局限,演小的短的堪稱“拿手戲”。故此,為農村提供的演唱資料,宜應盡力地“減肥瘦身”,最好能是幾分鐘、十幾分鐘一個的。否則,太大太長的他們“啃”不動,也不會受農民群眾的歡迎。
其二,熱盼“雜”起來,不待見“單一”。農村文娛演出隊,好多都是“綜合體”。為他們量身定制的“產品”,應該多樣化,切忌“單打一”。比如,歌曲、小品、相聲、快板、獨幕劇、地方小戲等等,都有廣泛的的需求。品類雜扎一些,體裁多樣化,使其選擇的余地大起來,才能滿足適應性。
其三,營造“鄉土味”,切忌“脫了鉤”。農民演農民,演給農民看,是很多農村文娛演出隊的“定位”——他們本身是農民,面對的觀眾是鄉親,其演出活動帶有顯著的自娛自樂的性質,這一“定位”也是其旺盛的生命力的所在。為他們提供演唱資料,理應以身邊人身邊事為主打。作品“像咱農村”,“與農民掛鉤”,才能吸引廣大農民。散發出泥土的芳香,才能讓鄉親們愛聽愛看。
其四,注重時代感,防止“離得遠”。有些傳統作品堪稱經典,果然需要弘揚傳承,但時代在發展,作品應與時代共舞。否則,老是“鳳冠霞帔”“大長辮子”,給人以恍若隔世之感,豈能受日漸“潮”起來的農民的喜愛?因此,亟需緊扣脫貧攻堅奔小康、美麗鄉村建設、新潮新風等等現實生活,去挖掘素材創作與時俱進的作品。
其五,強化感染力,“釋憊”又“振危”。文娛演出既是提供消遣,又是“化”人的載體之一。為農村創作演唱資料,一方面需要有“包袱”有笑點,能夠令人捧腹大笑,而不能近乎喊口號搞說教。另一方面,要將道理“化”如作品,蘊含著鼓舞力、說服力、感染力,而不能將低級下流的“笑料”拿到臺面上來。既能“釋憊”又能“振危”的作品,才能受到農村演出隊的歡迎。
為了滿足農村文娛演出隊的需求,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發掘資源,匯聚人才。創作力量的組合,起碼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宅”在各級文化系統的寫手,要奉行“農村文娛作品要上來,專業作家要下來”,以繁榮農村題材創作為己任。二是動員民間力量,加盟農村題詞創作。高手在民間,其言果不謬。僅我所在的撫寧區,“作家群”員就達上百位,將其組織起來,大可成為創作的生力軍。
第二,武裝頭腦,點燃激情。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特別是縣、區文聯等團體,宜組織作家、編劇或業余寫手們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總是為人民服務的”教誨,牢記“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2等論述,廣泛地深入農村體驗生活“接地氣”。“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3,在與廣大農民的交往中,讓“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4擔當起“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時代重任。
第三,給予回報,利益驅動。深入農村搞創作,是件很苦的“差事”。為了調動和保護創作者的積極性,一方面對成效卓著者要予以精神或適當的物質獎勵。尤其“五個一”等等大獎項,不宜單純以作品的“塊頭”來權衡,而應給精彩的優秀的“小不點”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可以從政府撥付的文化事業資金中,專門切出來一塊“蛋糕”,專項用于農村題材創作者的補貼和稿酬的支付。尤其是稿酬,有的地方壓根兒就沒有,有的低的“都不夠打醬油”的。這種狀況宜改變,否則農村題材創作就少了一條驅動力。
注釋:
1.引自《秦皇島晚報》2016年2月16日A3版.
2.引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3.引自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
4.引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