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其仁 (泉州市藝術館 362000)
流光溢彩耀古城
——淺談泉州花燈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范其仁 (泉州市藝術館 362000)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擁有眾多而精彩的文化藝術瑰寶。在閩南地域的泉州一帶就盛行著一種古老而優秀的文化工藝——泉州花燈制作技藝。它是花燈領域的代表,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文將通過相關資料和實踐了解。對泉州花燈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做詳細的探討和總結。
泉州;花燈技藝;傳承與發展
泉州花燈具有非常獨特的工藝特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通過對泉州花燈的工藝特點的分析和研究能夠看出,中國傳統花燈的璀璨和文明。
(一)泉州花燈的工藝特點
泉州花燈按工藝主要分為三大類別:其一,色彩斑斕的彩扎燈。主要是通過手工藝人對竹篾的加工,將紙捏捻成細繩,然后將竹篾綁扎成燈的框架。再將剪裁好的紙和綢布噴水繃緊后粘貼在等的骨架上,最后貼邊,描繪花紋,佩掛絲穗支撐彩扎燈。其二,工藝獨特的刻紙燈。此等由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首創,具有極為獨特的工藝和特點,其通過對紙板的雕刻然后直接將紙板塑扎成燈,不僅省去了骨架的環節,更發明了精美絕倫的“鏤空紙料絲燈”1。其三,針刺無骨燈。通過對燈面紙地針扎進行細密的穿刺,實現精細的圖案網孔,通過里面燈芯的照射,使之光彩奪目,美輪美奐。按燈種分類可分為:座燈、水燈、掛燈、提燈。
(二)泉州花燈的文化價值
泉州花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我國南派花燈工藝的代表,在民族傳統工藝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其工藝的精湛和文化內涵的豐富,能夠體現其優秀的傳承和工藝積累。其通過花燈工藝演變在文化歷史的傳承中記錄著優秀的民族工藝發展史,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優秀內容,也是傳統工藝中重要的智慧濃縮。泉州花燈的工藝文化,能夠代表閩南地區的燈藝文化背景和發展狀態,更能在新時代中引領花燈工藝不斷邁步前行。文化部門經常組織泉州花燈走出國門舉辦展覽,更加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凝聚了海外僑胞的愛國愛鄉之心。
因此,泉州花燈技藝的傳承需要政府和人民對其做到充分的重視。
(一)工藝的起源
泉州花燈技藝源于唐朝中期,河南尚書傅實受唐僖宗賞賜,得到太宗皇帝李世民畫像一幅。傅實入閩后,因得皇恩殊榮在武榮(今在南安市豐州鎮)桃源修建唐王宮,并早晚按照禮儀朝拜。逐漸在朝禮過程中,開始增設長安模式的結燈儀式,祈福天子、慶祝節日,之后便貫以成俗。
宋朝(公元1127—1130年)靖康之變后,皇室向南遷移,皇族很多文人、樂師和能工巧匠帶到泉州。而皇宮的奢華生活以及交際禮儀和飾物裝扮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泉州區域生活習慣和民俗風情。在這種背景下,花燈作為節日和朝賀等必備的工藝逐漸興盛和發展起來,加之各地匯集的工藝人才和當地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品種繁多、造型精湛、內涵豐富的藝術品。
明代中后期,泉州花燈的工藝已經聲名顯赫。不僅在工藝上達到了非常高超的藝術水平,而且在質量上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保證2。造型工藝的主要材料不僅能夠以紙制品代替,還誕生了一些精湛絕倫的技藝。例如:可以將玻璃拉成細絲的“玻璃料絲”工藝;能夠變幻閃耀的“五色紙”工藝;以稻草為材料的“草燈工藝”等。在一定程度上泉州花燈技藝已經達到了頂峰。
(二)花燈技藝的劫難
文化傳承最怕的就是政治和軍事的動蕩。在上個世紀的文革期間,泉州燈藝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劫難。在文革運動中很多著名的藝人慘遭批斗。使泉州的傳統燈藝受到了嚴重的摧毀和斷流。很多藝人在遭受迫害之后,不能再從事和發揚花燈技藝,甚至有的優秀藝人不堪侮辱,含恨而終,花燈技藝傳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很多優秀的技藝就此失傳。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藝人和花燈技藝遭受著巨大的蹂躪和時代對文化的屠戮。泉州花燈工藝就此在工藝傳承上停滯不前,甚至倒退。這是泉州花燈工藝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損失。
文革后,泉州花燈逐漸開始有了起色,在經歷過劫難以后開始了新的復蘇。在泉州以及周邊地區,也逐漸興旺和發展起來。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泉州花燈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泉州花燈也能夠從此走向更為輝煌的藝術之路。
泉州花燈技藝匯集著當地人們的勞動智慧和閩南區域的歷史文化足跡。在文化藝術和人文歷史的領域有著非常針對的參考價值和應用意義。因此,需要對其采取一系列的保護措施。
1.政府要加強節日和展覽的制度化
花燈藝術之所以能夠長時間的生存是基于很多因素的。人們的審美需求能夠促進花燈藝術不斷發展創新。花燈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人們美好的夙愿和信仰。糊紙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花燈工藝的經久不衰,也是花燈行業的強大后盾。以上是幾種保持花燈工藝存在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泉州當地的政府部門需要建立優良的監理體制對花燈行業予以保護和發揚。例如,政府部門可以通過花燈技藝傳承的特點和規律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并且開展一系列花燈展覽,對優秀作品和個人進行獎勵。通過舉辦泉州元宵燈會、花燈藝術節,來促進花燈行業的交流和人才的拓展。對于舉辦的花燈展覽可以通過具體的區域情況進行詳細的籌備和策劃,以加強花燈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建造花燈藝術展覽館
通過經濟手段和相關政策在相關部門建設花燈藝術展覽館,并對其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整理。對于花燈的易損性,展館室內的設施能夠對藝術花燈起到充分的保護作用。避免了花燈被日曬、雨林、風吹等自然條件的侵蝕。能夠實現對傳統花燈的有效保存和監護作用。同時花燈藝術展覽館能夠為泉州元宵燈會和花燈藝術節等節慶活動提供適宜的場地和資源儲備。在花燈文化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設施。
3.認證和保護花燈技藝傳承人
工藝主體是人,也就是說,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都是手工藝者。因此,加強了對手工藝者的保護才能有效的實現手工藝行業的文化傳承。在泉州花燈手工藝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工藝大師。例如,“金傳臚”派系的陳媽扶先生;發明了刻紙燈藝的李堯寶先生;盧氏彩扎傳承譜系的盧金釵先生等等。他們都是泉州花燈藝術的巨匠和文化藝術燈塔。基于這些先輩的優秀技藝歷程,泉州政府應該大力保障花燈工藝者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安全,確認優秀的老藝人的地位和資質,并予以保護和發揚。給泉州花燈藝術的發展做好堅定的保障。
綜上所述,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是璀璨的,道路也是漫長而艱辛的。因此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對其予以充分的重視和幫助。對于很多手工藝者來說,工藝是他們的愛好,更是工藝人生命的意義。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手工藝是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更是歷史車輪足跡的鑒證,同時也是人類文明層界中那些耀眼的明星。因此,工藝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前途也是十分光明的。基于對泉州花燈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不難看出,泉州花燈制作技藝目前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和保持了優秀的歷史傳承。在未來,更會秉承歷史的足跡和方向,沿著中華民族的科學引導實現更為輝煌的藝術造詣。
注釋:
1.趙洋.泉州花燈的藝術價值及其保護與發展[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7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