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池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 621000)
淺析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周彥池 (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 621000)
白馬藏族聚居于隴南市文縣的白馬藏族,他們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原來白馬藏舞蹈也廣泛流傳于民間,其傳統的民間舞蹈生動的表現了白馬人的生活狀態和民族文化它完全來自于民間,具有很強的自娛性、民間性和民族性。他們的舞蹈是最淳樸的原生態舞蹈,沒有提煉也沒有任何加工。這篇文章簡要分析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揭示其蘊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目的是向人們展現中國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
白馬藏族;民間舞蹈;表現形式;文化精神;風格特點
本文系綿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地方高校定位下袖劍技術探索"階段性成果,編號:MNU-JY16144;綿陽師范學院創新團隊培育項目“舞蹈詩《重?逢》”階段性成果,編號:2016-2CXCY087
舞蹈作為悠久的歷史和青春的藝術,它的誕生,與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存息息相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即使被高山大海互相阻隔,也阻止不了不同的舞蹈的產生。這意味著,它的產生發展和自然情況以及該地區的文化環境密切相關,長此以往,構成了特定的文化和形態特點,相對于民族享有的舞蹈。固然白馬藏族也不例外,聚居于隴南市文縣的白馬藏族,他們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原來白馬藏舞蹈也廣泛流傳于民間。無論是從白馬藏族的舞蹈表演形式著眼,還是從舞蹈的服飾以及白馬藏族的生活習慣等方面具體分析,通過白馬藏舞的風格特征來看,都向我們展現出了一類獨一無二的賦予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底蘊的舞蹈。白馬藏族舞蹈是最淳樸的原生態舞蹈,他們的舞蹈形式是沒有任何的加工提煉,是最淳樸的原生態舞蹈。
白馬人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特點鮮明,內容豐富,他們能歌善舞,有著獨特的祭祀習俗和娛樂方式,每一次到了祭祀的時候,他們大多時候都會以跳儺的方式進行祭祀,十二相舞、火圈舞、遲哥晝、儺舞、麻晝、麻夠池儺他們至今都還在相傳,白馬藏族人的舞蹈通過大眾參與,而不是為目的進行,不加工、裝飾,而是最淳樸的原生態舞蹈,他們的舞蹈能夠反映出生活的不同狀態和民族文化這就是他們最為純樸的傳統民間舞蹈。白馬人藏族人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豐富,主要體現在許多舞蹈兼具祭祀功能和禮儀功能,而民俗文化和自娛自樂的表演目的也是貫穿于每一類舞蹈表演形式中,給人以神秘、神圣的聯想。他們以舞蹈來表達感情回憶歷史上所有的生活情感融進自己的原始、單純的舞蹈中。
白馬藏族的舞蹈種類繁多,不同的節日,不同的人群,一些特殊的日子,人們所表現的舞蹈種類各不相同。白馬人民間舞蹈是在白馬人特有的信仰習俗及生存背景下產生的,白馬人能歌善舞,有著獨有的祭祀習俗。每逢農閑、娛樂場和白馬人也有拉手圍篝火載歌載舞,歡跳火圈舞的習俗。每年臘月間的烤街火民俗活動及正月間大型儺祭活動中眾多民族傳統舞蹈更是聚結和展現白馬人民族情懷的主要表達方式。從白馬人現存舞蹈的表演形式而言,常見有儺舞和火圈舞兩類表演形式。在人類早期社會,人們認為有超自然的力量支配世界,并崇拜神靈,以舞蹈的方式進行祈禱、祭祀或巫術活動,因此民間舞蹈中有很多原始觀念的遺存,圖騰的崇拜、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都能夠在舞蹈中找到印記。
(一)十二相舞
"白馬"在古藏語的意思就是藏族的兵,每年農歷正月初三至初六,四月十八和十月十五,白馬藏人都要跳吉祥面具舞,也稱"十二相舞",他們頭戴木雕面具,鼓鈸和銅號是他們比較重要的伴奏樂器,跟著節奏唱歌跳舞,是白馬藏族的主要娛樂方式。這個寓意對神靈的祭拜、祈福平安、驅鬼辟邪的舞蹈,用碎步的方式順時針轉圈,以各種舞姿模仿各種動物。在擲地有聲的鼓號中,十二相舞中戴著各種面具的表演者,繡著龍和海水的彩衣彩裙,在“獅子”帶領下,用碎步的步伐逆時針轉圈舞蹈。舞者有時候走圓圈,有時候站立,有時散開,有時集中,動作都是模仿各種動物的行動,如追逐獵物、恐慌逃離、老鷹翅膀、老虎跳火等樸實有勁。這舞一跳起來,會激起舞者對神靈、自然和祖先無限崇拜的感情,也把觀者帶進了曠古原始的氛圍和意境之中。
(二)火圈舞
火圈舞是白馬人歷史較為悠久的民俗集體歌舞表演形式,每年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八期間各村寨都有表演,表演沒有樂器伴奏,沒有人數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參與,屬于民俗性徒步歌舞。火圈舞的舞步速率較為平緩簡單,每種舞步都有固定的舞曲,表演時,人們手拉手邊歌邊舞,隨舞步順時針、逆時針轉圈。常見舞步有平移走步`下蹲、左右踢腿、前后附身、仰身等。
在歷史長河中,遷移和戰爭的頻繁,經常常處于高度警備狀態的白馬人,為了消除疲勞,晚上用歌曲和舞蹈娛樂自己,這是最早的火圈形式的舞蹈。經過不斷的進化,形成了目前的火圈舞。火圈舞是白馬人最常見的舞蹈慶祝節目,每年農歷臘月初八一直持續到第一個月的第十七天,點燃篝火后,村里的男女老少手牽手、肩并肩,圍著熊熊大火載歌載舞。火圈舞中的“火”代表“城池”、“白馬山寨”中,白馬人用手牽手、表示保護城池的意志和信念。
(三)池哥晝
“池哥晝”,又叫做“鬼面子”或“跳曹蓋”,是白馬人最熱鬧,最隆重的舞蹈,也是每一年過年過節祭祀禮儀都會有的舞蹈。跳舞時男人反穿皮襖或五彩花袍,足登長筒氈靴,身后系一根長長的牛尾巴,肩掛一串銅鈴,頭戴青面獠牙的各種動物或兇神惡煞的木雕彩繪面具激情而舞。“池哥晝”是白馬人從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繼承至今的一種民族舞蹈。起舞時以大鑼大鼓相伴,鳴炮開道,節奏明快,粗獷威武,風趣幽默。特別是那吸腿跳步,搖肩晃膀的動作,表現了白馬人不屈不撓,與邪惡勇敢抗爭的精神風貌,構成了古樸、獨特、粗獷、剽悍的舞姿。
(四)儺舞
儺舞是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是儺儀中的舞蹈部分。儺禮希望調理四季陰陽,暑寒相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其中成災這些愿望的語言是用舞蹈表達的。儺禮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舉行。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稱謂大儺、跳儺、地戲、鬼戲、玩喜等。儺舞源流久遠,啞面儺舞是白馬人的儺舞,分兩大類:一類是以驅邪、納吉為目的的祭祀儺舞;一類是取材于原始信仰中的圖騰神話、歷史典故、祖先狩獵等情境儺舞。
(一)祭祀性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祭祀性舞蹈是按舞蹈功能區分的多種類型的其中一種,圖騰崇拜和巫術典禮舞蹈都源于原始社會的祭禮舞蹈,其中也包括儺舞、巫舞和圖騰舞等,它們和原始社會的舞蹈有著緊密的聯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儺舞和巫舞,舞蹈時都會帶上面具,手里拿著法器,這種舞蹈反映了白馬藏族人的信仰習俗。舞蹈的內容大多以祈求平安、祈神驅鬼等有關。在傳統舞蹈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的屬宗教祭祀舞蹈,它對人們的生活、思想、觀念有著很深的影響,通過舞蹈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的對神的崇敬,以及祈求五谷豐登、人丁興旺的美好愿望。
(二)自娛性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自娛性舞蹈顧名思義,用舞蹈的方式達到自娛的目的,在我國每個民族的文化和娛樂生活中,廣場是自娛性舞蹈的主要活動場所,把這種隨意且靈活的舞蹈,也稱廣場舞。自娛性舞蹈每個民族都是多樣的、美麗的,但這種舞的風格是非常自由的,強烈的情緒,大小和人數是不限制,也不會去規定場所,自然舞蹈的動作是不難的,并且易學,舞蹈在統一的節奏可以即興發揮。白馬藏族最受喜愛的火圈舞就是典型的自娛性舞蹈,它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業余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三)表演性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表演性舞蹈是經過由自娛性舞蹈處理過來的,風格不同,有單人舞、雙人、三人舞蹈、古曲舞、民間舞等。分為兩大系統,一是以抒情為主,稱為“情緒舞”,二是以情節見長,稱為“情節舞”。白馬人的拐疙搭、池母搟面、麻夠池等都屬于表演性舞蹈。
(四)觀賞性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白馬人舞蹈古樸大方,粗獷豪邁,觀賞性很強,眾多民眾參與的白馬藏族舞蹈展現了細膩中帶著粗獷、柔婉中帶著剛強的白馬藏族人對祖先的崇敬、對自然的和善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每年春節,舉寨歡跳“池哥晝”,引來無數國內外游客觀看,流連忘返。
(五)傳統文化性白馬藏族舞蹈的表現形式
白馬藏族是一個擅于唱歌跳舞的民族,白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舞蹈。白馬藏族的舞蹈通常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呈現出由儺舞到儺戲的轉變傾向和歷程,雖然沒有唱腔和道白,但仍然可以看作是對其祖先的神話故事的文化展演,顯示了文化素質的多樣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火圈舞、池哥晝等舞蹈形式,無一不展現了白馬人對祖先的敬仰和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尊崇。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多元素和多種文化逐步趨同,時代的發展對于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不夠,各民族傳統習俗和文化傳承逐漸流失,把握好白馬藏族舞蹈的類別顯得很重要。舞蹈的風格與歷史文化淵源的舞蹈有很大的關聯,在古代,人們的語言是有限的,人們會用舞蹈來表達一定的信息,交流情感,另一方面舞蹈風格也受自然生活環境和生產勞動影響,白馬藏族人生活在大山之中,男人像山一樣壯實,女人像水一樣柔美,因而舞蹈風格也柔婉中帶著剛勁。舞蹈風格也與宗教文化和藝術有關,白馬人的舞蹈反映了他們對原始圖騰崇拜,敬畏祖先,有著美觀、莊重、柔美、典雅的特點以及游牧民族灑脫粗獷的風格。了解白馬藏族人的歷史淵源,對掌握白馬人舞蹈的風格特點顯得尤為重要。
白馬藏族舞蹈文化藝術彰顯了這個古老的民族獨特的審美需求,在民族文化這個大家庭里綻放異彩,隨著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不但增強,尤其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之下,源遠流長的白馬藏族舞蹈一定會發揚光大,更加絢麗多姿。
[1]楊冬燕.(白馬)藏族信仰習俗現狀調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1(03).
[2]星全成.關於藏族文化發展分期問題[J].青海民族研究,1993(04).
[3]趙峻.淺談白馬藏族歌舞藝術的獨特性[J].大眾文藝,2010(12).
[4]許廣智.正確對待民族傳統文化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
[5]鄭本法.白馬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利用[J].甘肅社會科學,2009(06).
周彥池(1985- ),女,綿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教師。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學士。研究方向: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舞蹈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