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園 (貴州省都勻市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558000)
當代繪畫“微視角”現象探析
田 園 (貴州省都勻市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558000)
當代藝術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以“微視角”視域表達的作品,這也成為了一種新的藝術現象,一種意識態勢。當代繪畫的“微視角”現象彰顯了時代的精神癥候,特別是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人表現出尷尬狀態,以及人們在這一狀態中不得不尋求安全感、自我慰藉與拯救的追求。其對于完善人類的靈魂及社會建構起到重要的啟迪和精神救贖的意義。本文將從“微視角”現象的定義,發展,審美價值、時代意義及反思這幾個方面對當代繪畫的“微視角”現象做一個解析。
微視角現象;當代藝術
近年來伴隨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微博、微信等社交軟件給各階層的群體提供了一定的展示平臺,使得每一個小我的個人視域得到即時傳播及影響。“藝術向日常生活的回歸,就是對本真的回歸。筆者以當代繪畫中的“微視角”現象作為研究主題,窺探當代繪畫中日常生活的視覺圖像,讓“微視角”現象在當代繪畫中得到學術上的完善。
從廣義上而言,“微視角”即微小的視角;從狹義上而言,藝術中的“微視角”現象是“藝術家在平凡、瑣細、微小等等自我生活的真實“場域”之中進行藝術表現和藝術研究的一種個人化視角。對于藝術表現和藝術研究而言,“微視角”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貼近邊緣群體和平凡自我的藝術取向。”。本文正是以狹義的理解來探究繪畫的“微視角”現象,它是一種不容忽視的藝術態勢。
早在20世紀初的西方,生活世界就被哲學家及哲學流派所關注,他們不僅大膽提出對生活世界的構想,還研究了相關的批判理論,漸漸把其發展為了一種重要思潮。此后,我國哲學家們也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藝術向日常生活回歸這一思潮影響了當代眾多藝術家,與此同時,互聯網快速發展及社交網站的興起,如:國外的FACEBOOK、TWITTER,國內的微博、微信等,都是為個人的生活方式、認知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價值觀搭建及帶動個人視域傳播的平臺。影視傳媒、哲學、社會學、美學等領域中相繼出現“微視角”現象,其當代藝術中雖較為鮮見,但日記體形式繪畫的層出不窮,卻為當代繪畫的“微視角”現象提供了典型的文本,其“形”雖為繪畫,但“質”則為“日記”。
審美價值是由作者審美實踐賦予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統一關系。作者的審美實踐給予了觀者審美體驗,其本質在于審美,因而,當代繪畫中的“微視角”現象存在其審美的意義。
1.自我的認同
對于理解年輕人的核心的問題,就是個體身份認同的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自我身份認同意識不再向從前那樣淡薄,隨著時代的推近,這一意識也正逐漸增強。在主體意識下,他們渴望成為獨立個體的愿意不得不受到限制,這種不可避免的核心沖突聚焦在年輕人不斷增強的個體性與其受到主體意識控制之間的矛盾;社會群體化的思維及交往方式與前一輩社會集權的思維和交往方式之間的矛盾。在當代繪畫中,日記式繪畫現象的出現正契合了青年藝術家自我認同的心理訴求,其將時間與記憶的互動記錄于畫布,向大眾展現了“微”個體的作為主體的生命歷程。“微視角”的切入口不僅讓從前邊緣身份的年輕人,成為了社會活動中的主人,還使得其在表達私人化經驗的同時享受到了自我認同的愉悅。
2.邊緣的趣味
泰勒?考恩認為:“局外人和被邊緣化的少數派常常推動藝術創新。”,當代繪畫試圖通過“微視角”現象參透生命本質,體味人性深度,從而獲取永恒的意義。當代繪畫中的邊緣化趣味成為了繪畫的另一種新的審美方向,這種新方向正是泰勒考恩認為的藝術創新,也正是其在當下審美的價值所在。
3.詩意的棲居
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荷爾德林等人一身致力于尋求詩意的自由狀態,提出了人生向詩轉化的學說。然而,當下社會上流傳的文藝范、復古風等文化也正是生活向詩意轉化的現實體現,是年輕人追求個體創造性生活的體驗。“微視角”這種不同于以往觀察方式,而著力窺探個體此在內心感受的視域,成為了繪畫主體敘述自我歷史及自我治療的立足點。“微視角”以主體細微的內在感受出發,窺探個體心靈中細小蕪雜的生活瑣事及情感碎片,不斷從中去開拓生命無限可能的空間。為青年藝術家走出當下的生存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這一方向通向是一條詩意的棲息之路。
1.“微視角”現象的意義
當代繪畫將藝術家的內在情感展現于日常,微觀的視覺圖像,以此來揭示當下青年藝術家群體對生活的個人立場和態度,呈現當代繪畫整體觀念的態勢,使大眾更加進一步認識青年藝術家們所關注、涉及問題,不再像從前認為的簡單膚淺而是變得更加豐富深沉。“微視角”以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對終日穿梭于鋼鐵叢林的個體內心世界進行了窺探,這一視角讓觀者深入了生命的本質,領悟了人性的深度,獲取了永恒的價值。當代繪畫的“微視角”現象彰顯了時代的精神癥候,特別是生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人表現出尷尬狀態,以及人們在這一狀態中不得不尋求安全感、自我慰藉與拯救的追求。其對于完善人類的靈魂及社會建構起到重要的啟迪和精神救贖的意義。“微視角”使青年藝術家在個人小視域的創作旅程中逐漸成長,更好的思考藝術的發展方向,這一現象向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微視角”現象的反思
很多藝術批評家的眼中,當代青年藝術僅僅只是單純的卡通化、圖像化,其實不然,這是對當代青年藝術的一種誤解。由于認知方式、生活經歷、價值取向的不同,老一輩人完全不能體會“獨生子女”的孤獨成長。無論哪一個時代的藝術作品都不可能用某一種風格或者形式去區分,因此,當代新銳藝術已不再是簡單的對圖像的復制和濫用,它們更多的是以一些新的方式呈現在大眾的視野。藝術家個體對自身生存狀態及碎片化成長經驗的再現是當代很多青年藝術家共有的一種表達傾向,藝術現象以90年代為分水嶺,從“高、大、全”的視角向“低、小、碎”轉變,從“外延化”的表達向“內省”的窺視,都契合了當代社會的人群在迷失,脫軌的程式化人生中對單純質樸生活的向往,這種傾向對于當代人來說是有其自身獨特價值的。
如今我們擁有著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語境,它讓個體生命細節得到擴展與提升,與此同時,“微視角”現象代表了當代藝術一種新的態勢,青年藝術家的思維、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對話語權的反叛精神通過這一現象得以體現,適于當下這個充滿各種矛盾及抵觸的文化語境。對于“微視角”現象的直覺和情緒我們應時刻予以關注,它以其自身的瑣碎性、微觀性及即時性影響著現實文化環境,改變著我們當下年輕人的藝術思維、生活方式以及價值取向。相信未來的藝術生態將會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及創造力。
[1][兇]阿格尼絲?赫勒著,衣俊卿譯.《日常生活》[M].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田園《當代繪畫的“微視角”表現探微——以日記體繪畫為例》.西南大學2014年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