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慶林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411100)
淺談音樂與雕塑的藝術通感
賴慶林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411100)
建筑使人讓人類滿足其所需實用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上,更能夠表現人類文明和歷史在哲學、文學、美學等藝術領域和科技領域的成就。音樂亦是如此。是城市的歷史的承載,是民族的語言的傳承。音樂用自己獨有的特色的語言記載著一個城市,甚至一個民族的文明歷史。我們看一看世界各個民族地方的文化和物質遺產,諸如:《西子姑娘》,《人類起源》等等都是以音樂的美態,告訴世人民族光輝的文化的強盛盛況!
音樂;雕塑;建筑;藝術;表現;發展
音樂是一種以聲音表現的藝術,也是一種感情表達方法。意象的塑造,是以有組織的音為材料來完成的。正因為如此,音樂和雕塑也正而存在于共同性。對于雕塑來說,雕塑是一種長久保存的藝術形態,尋求最大限度的去保存于世的這樣一種藝術形態。但是作為人類所特有的音樂和雕塑藝術,有著與其他自然藝術完全不同的特性。好的音樂作品或者雕塑作品所表達出來不僅僅是美與藝術,更是創作者的情感火花,靈魂之光,它更是他作者精心思考創作的意識形態,這樣的表達藝術在自然界中是無法自然成型的。從上面可以看出,音樂和雕塑的這種藝術的表達形式是非自然性的,都是通過作曲家們和雕塑家的常年的生活履歷和經歷所沉積下來的,厚積薄發而去創作出來的一些音樂和雕塑。無論是一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或者是路邊小攤中的小泥人,都代表著創作者的創作精神和思維。眾所周知,隨便涂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隨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音樂和雕塑亦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胡亂堆砌的石像也不是雕塑。構成音樂意象和精美雕塑的藝術形態,是需要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音符,當然這些是包括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常年累月的厚積薄發的。故此,沒有創造性的人,是絕對無法在音樂中去尋覓雕塑,也無法在雕塑中傾聽優美的樂章。
藝術領域又可以分為為空間藝術、時間藝術甚至時空藝術等。空間藝術指:建筑、繪畫、雕塑,等等。時間印刷術指:音樂、詩詞,等等。
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也把詩詞和雕塑進行了比較,在此,我個人認為詩詞也是空間藝術,亦如音樂等等。所以,我將借鑒《拉奧孔》本書來探討音樂和雕塑間的,也是空間與時間藝術的探究。
《拉奧孔》是西方藝術學中重要的美學著作之一。書中以雕像群“拉奧孔”為題,比較了詩與雕塑在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上的不同,揭示了詩與雕塑在各自的創作要求和表現規律,闡述了藝術的界限之美,讓人們感同身受,更對后世影響深遠,歌德曾說過:“這部著作把我們從一種可憐的觀看的領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而雕塑也是自然形象中生動、本質以及最具感染力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眾多造型藝術常采用的手法。而在強調形式語言的裝飾藝術中成為最重要的語匯之一。為了令作品更加生動形象,更具有表現力,雕塑和音樂家們將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去尋找靈感,通過大自然那天然的“素材庫”去從中提煉那些吸引人的,深沉值得人去思考的東西,就算是在概括消減繁復之后,也將會表達出令人感到驚奇的藝術特征。使得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讓藝術家所渴望表達的思想通過音樂和雕塑這樣的藝術表達形式,讓我們能夠更加毫無遮擋地通過這些作品而展現出那樣的韻律給欣賞者。
對于“夸張”這樣的通俗表達形式,我們常常在作文中看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偉大的藝術家不會運用這樣的一種表達形式。有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夸張以美是原則之一,這是美的定義,還是雕塑夸張表現的重中之重。”夸張是對藝術家創作的意象美和作品的美有意識地突顯出來,使美更富于感染力,更具有味道。也可以使得音樂聽起來更具震撼力。
夸張作為裝飾音樂的藝術表達的效果和氛圍,是源遠流長的。在李榮浩的《喜劇之王》里夸張的表達手法可謂用的淋漓盡致:“我看著顆獼猴桃眼淚突然被引爆我可不是可不是特別愛鬧。這叫做這叫做。靈感召。不信你問李清照。我天生不愛炫耀。太多藝術細胞。談的情拍的拖也許很少,中的槍捱的刀受的煎熬,……”在該首歌曲中,基本從頭到尾都在運用夸張這種表現手法,當然,這樣的例子在雕塑中也數不勝數。
如上所述,藝術在分類和表達上并不是完全絕對的。在我看來,藝術更多的是共同性和對于未來的發展和展望。他們在審美方面,表現手法,共同性等等具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沒有必要一樣要把藝術分為一二,更多的是需要大家去從中享受和感受藝術帶來的魅力。我們要在雕塑中傾聽音樂,也要在音樂中賞析雕塑。我們更多的是應該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音樂和雕塑,我們將會發現他們的美其實都存在于彼此起伏的紋理和抑揚頓挫的旋律之中,在藝術表達的手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在雕塑方面,講究的是結構塑造,但是其根基就是雕塑家對于人體結構的把握,音樂也是這樣,更講究整體樂理的構造性,是整個樂曲的根基部分,結構的合理性取決了該歌曲的節奏性。雕塑藝術作為形像藝術,素來有著“凝固的音樂”的美稱。同是表現性藝術,雕塑與音樂在諸如音律,節奏變換和起伏上等許多藝術品在藝術處理上有些共通之處。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使人感受到能夠直擊心扉,使心靈直接接受情感的撞擊,迅速激起強烈的情感火花。在聽《第五交響曲》的時候,觀者仿佛被置于一所高大嚴肅的建筑或者雕塑之中,由內而外的感受到起伏,變化,縱橫交錯。仿佛在欣賞一座優秀的雕塑就跟欣賞一首優美的樂章一樣,會讓人感到開心,使人快樂。
雕塑是高度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雕塑和音樂雖然作為藝術表達的兩個不同的載體,雖然各自具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有各自的表現手法,但這些依然阻止不了對情感的抒發仍具有相通之處。雕塑和音樂的融合,仿佛是大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相處,彷如令人如入無人之境,去感受藝術給我們帶的視聽享受。
藝術,包括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在將來將會以更多的“形式,多樣“出現在我們的前面,藝術作品和精神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代的人以其個人經歷所創作的作品必然地會異于其它時代的作品。雕塑與音樂也是如此,也都是藝術形態的表現,也都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雕塑與音樂的精髓都在于其中的韻味、在其想象、在各自時代的風格性、也在相互相融后與之生命力的爆發,當然也還包含其他許多不同的方面。我們在學習欣賞藝術品時,用聯系的眼光去分析,去看待,或許能收獲更多豐碩的果實。
指導老師:尹建國
萊辛.《拉奧孔》(9).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3.
賴慶林(1988- ),男,漢族,福建龍巖市人,美術學碩士,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