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欣 (紅河學院 661199)
淺談紅河地區樂作舞藝術特征的發展趨勢
何 欣 (紅河學院 661199)
少數民族的舞蹈一直都是各自名族的特色,穿著特殊的服裝歡快地跳舞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有著1000多年發展歷史的樂作舞更是典型的代表。本文對紅河地區樂作舞的藝術特征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暢想了樂作舞的發展趨勢,希望樂作舞的宣傳推廣有一定的幫助。
紅河地區;樂作舞;藝術分析;發展趨勢
舞蹈是優美的,是賞心悅目的,正是各種各樣的舞蹈匯聚在一起,壯大了舞蹈的隊伍,才讓舞蹈逐漸發展起來。紅河地區作為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各種濃烈民族特色的文化組成了這個藝術大熔爐,其中的樂作舞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顯著的名族特點和藝術價值。在目前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藝術文化的追求越來越高,為紅河地區的樂作舞推廣普及,發揚光大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樂作舞能繼續傳承,并且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熟悉,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形式。
紅河地區的樂作舞有著千年的歷史,承載著中華民族祖先千百年的智慧和結晶,是民間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樂作舞由哈尼族和彝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活中共同創造的,有著深遠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起初的樂作舞并不叫樂作舞,當地人叫“攏縱撮”,后來由于慢慢地演變與漢語翻譯的因素,最終叫“樂作舞”。歷史中關于樂作舞的記載特別多,其中《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辭典》和《哈尼族百年實錄》中均記載認為樂作舞是一個龐大的舞蹈體系,包含內容很多,不僅僅簡單的樂作舞套路。《哈尼族民間舞蹈》中記載樂作舞產生于紅河縣洛孟的彝族部落,是彝族先民生產生活的行為寫照,剛開始只是簡單的“踩蕎”和“攆調”,后來慢慢地演變為比較系統的樂作舞。樂作舞的要求很低,不需要他特點的地點和人物,一起圍個圈,拉著手,唱著歌,就可以歡快地進行,是一項非常適合民眾娛樂身心的舞蹈。
(一)紅河地區樂作舞的藝術獨立性
樂作舞最明顯的藝術特征就是零散與完整、規范單一與豐富多變的美妙,看似簡單的單個動作,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美妙的詩。紅河地區哈尼族的樂作舞總共有四套動作,要求按照“五步弦”“三步弦”“勾腳舞”“瑟然”的順序依次進行,每一組動作都像是一個個簡單獨立的零件,每一組動作的開頭與結尾也各不相同。還有另外一種彝族樂作舞,總共有十套動作,同樣,每組動作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關聯性,既可以成為一個個的獨立個體,又可以看作樂作舞的一份子,從而體現了樂作舞的零散與整體美。每組動作好像一筆筆的書法一樣,看似每筆長短、粗細、方向都不相同,但各有特色,組合在一起更是端莊典雅的字體,充滿了無限的藝術感,不由地發出感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兩個民族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方式有一定的區別,在樂作舞的改編和發展中逐漸體現出來,自然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樂作舞。不同的動作組合在一起,隨著歌聲的轉變自然地變換動作,并且每個套路之間的銜接沒有顯得生硬,而是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恰到好處的完整性。
(二)紅河地區樂作舞的藝術融合性
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彝族樂作舞不僅呈現出獨立性,也呈現出更加藝術的融和性。不可否認,雖然同屬紅河地區,但哈尼族和彝族在仍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性,但是好在兩族人民積極交流溝通,相互學習,樂作舞在一些方面呈現出某些方面的相似性。紅河地區的樂作舞的演變與發展發展,完美地詮釋了哈尼族和彝族的文化交流,仿佛中國歷史中的絲綢之路一樣,成功地增加了兩地的聯系,積極地交流溝通共同促進了兩地經濟和物質的豐富與發展,是多么一件充滿藝術性的融合。紅河地區的兩族人民也同樣,用他們淳樸的思想,進行舞蹈的交流融合,完全是我國舞蹈的先進融合代表。
(三)紅河地區樂作舞的藝術多元性
紅河地區的樂作舞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不同背景舞蹈藝術的相互交流,共同傳播舞蹈藝術,在表演形式、呈現方式和情感表達都存在多元性,樂作舞是歌、舞、樂三方面同時進行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之前的樂作舞中,整個過程都有人聲的伴唱,以此來渲染樂作舞的氣氛,或以喊口令來協調大家的舞步,在各個位置發出的聲音都使得每一環節表現出不一樣的氛圍;每個人把固定的樂作舞套路表現出來都是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感受;樂作舞的伴奏樂器也各不相同,每一件樂器都發出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調節作用,相互配合,渾為一體。
紅河地區獨具特色的藝術特征是其他舞蹈所不具備的,是一個沒打磨沒問世的 寶貝,只要經過適當地宣傳普及,會成為一項極受歡迎的舞蹈形式。首先,樂作舞會成為社區文藝活動的一份子。社區文藝活動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很難取得創新和突破,如果適當地引進樂作舞,讓大家充分認識了解樂作舞的跳法和作用,很快就會改善社區文藝活動的現狀。其次,樂作舞也會成為全民健身的一部分,樂作舞憑借自身不需要復雜的器材、全身運動和容易上手的特點,適當的宣傳,相信不會亞于其他熱門的健身運動。最后,樂作舞很有走向旅游產業道路的潛力,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會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旅游展演是當今一項非常熱門的藝術發展形式,在篝火晚會上一起跳樂作舞會在紅河地區的旅游中增加不少分數,尤其是這種原生態的舞蹈是非常受歡迎的。總之,紅河地區的樂作舞是一項獨特的舞蹈藝術,如果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接觸學習這項舞蹈,光明的發展趨勢就在遠方。相反,如果當地人民也不堅持組織樂作舞的活動,逐漸地遺忘了樂作舞的套路,那么它就會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僅僅成為書本中的記載。
紅河地區的樂作舞是哈尼族和彝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非常顯著的藝術特點,一項原生態的舞蹈像一道亮麗的風景,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紅河地區的樂作舞如果加以適當的宣傳和加工,前方會有更寬、更光明的道路,切不可遺忘了樂作舞的套路與組合。不遠的將來需要這種淳樸、踏實的舞蹈來充填空虛的軀殼,充實利益爭斗后的生活,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境界。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樂作舞能以其特有的藝術性走出紅河地區,擁抱更多的人,發展的更好,更有藝術性。
[1]周慶.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5.
[2]胡益凡,李生福.哈尼族地鼓舞的文化淵源與風格特點[J].青年作家,2015(8):75-76.
[3]周慶.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