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前 (魯東大學 264000)
變是藝術的通理
——關于素描的思考
呂 前 (魯東大學 264000)
素描的黑白、虛實、疏密,具象與抽象不同形式表達,審美情趣貫穿于造型藝術的始終。各種各樣的素描形式勾勒出了世界的形態,也表達了藝術的觀念。面對當今教育的新趨勢與新發展,素描教學體系要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意義上的素描觀念。將不同領域的藝術語言嵌入、滲透到素描藝術教育中,以積極,包容與開放的姿態迎接素描教育的新發展與變革。
素描;本質;藝術
縱觀人類藝術的浩瀚的場合,給素描下的定義不勝枚舉,這么多的概念總結起來都表達兩個核心的觀念:素描是一種繪畫視覺藝術語言,素描作品更是觀察感知力和意念理解表達的產物。
素描即樸素的描繪,可以說是人類具有最原始的藝術沖動的表達。穿梭古今,一起回到古代巖洞的筆畫,感受下先祖在沒有產生語言和文字的時代,隨手把他們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的感受刻畫在墻壁上,這些個符號蘊含了人類最初的藝術審美,也把素描的本質揭示了出來:最單純,最直接的反映藝術家的主觀意識和審美的造型藝術語言。
現如今處于“讀圖時代”,視覺藝術語言就是就是任何應用于造型藝術的表達。其基本元素包括:線條、形狀、明暗、空間、色彩、質感等,也可以說這些都是構成一件作品的最基本元素。“素描是一種繪畫視覺藝術語言”,充分闡釋了視覺藝術語言是素描的外在形式和結構,是表現方式和手段。素描作品的呈現得益于視覺藝術語言的應用。
觀察感知是藝術家進行繪畫最基本的要素,是內在的表達。素描作品無論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還是意念的抽象表現,都要對事物形態或者本質進行深刻的把握。怎樣把握?必然通多種方式的觀察來實現。素描語言的使用和表達依賴于藝術家對客觀事物觀察或者理解,換而言之,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藝術家無論把最后的畫面“加工”成何種效果,這種視覺經驗的內核都有來自于客體形態或者意象化的參照。所以無論素描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無論是客觀描繪還是主觀描繪,都基于藝術家特定的觀察感知力和理解。一個藝術家要想畫好素描作品,最重要的是具備一雙敏銳的觀察人的眼睛,學會觀察熱的內心,閱讀人的面孔。
素描作品的表現形式是通過這些方面來實現:畫面的構圖、基調、明暗對比處理、線條的排列以及多種媒材的運用。素描本身的形式語言是處在時刻變化與碰撞的狀態,通過一代又一代富有開創精神的藝術家不斷為它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從素描廣義的概念來看:運用鉛筆或者炭筆,以線條來繪制表現物體明暗的單色畫。素描發展到今天,不僅僅可以用鉛筆或者炭筆來描繪,各種各樣的新材料都廣泛應用于素描作品的表現之中。造型觀念和技巧以及材料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各種主義的革命使得繪畫藝術形式花樣翻新,有些藝術家推崇極致的形式,有些藝術家進行“復興”。種種如是,是藝術觀念在發生著改變。一些充滿反叛精神的作品宣揚非繪畫的精神,消解甚至取消形式或者技巧對藝術形象的塑造意義,大力強調觀念的重要作用。在彰顯個性的今天,形似與不似都是藝術的不同表達,每個藝術家對于客觀物體的理解與感受變成了“主流意識”。
素描藝術以其獨特的形式美感,單純的表現形式以及特有的肌理表現效果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在藝術舞臺不斷活躍著。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并不是為了做哪些已經被人做過的事情的。”——羅伯特?亨利
時代的變革確立審美需求,而素描藝術充當的藝術角色也在不斷變化。縱觀素描藝術的發展史,無論是流派紛爭還是作品各異,這種動態的變化時刻都在進行著。可是說藝術就是時代的產物,只有不斷創造才是永遠不變的藝術法則。這種變化是跨時代的,超越空間和派別的,時刻植根于人類對世界無限的表達的意念之中。
沈陽大學美術系隋垂和張澎老師在《素描獨立語言》中表達,從大師論素描、現代繪畫與素描和現代設計與素描等方面談到就繪畫藝術而言,任何種類都具備著自身的歷史何其自身的獨立語言,素描亦不例外。當他獨立存在時,它的藝術張力有別于其它繪畫種類的藝術張力。
圖像環境決定了藝術家以及藝術產品的產生。時至今日我們談論的一切藝術家以及藝術品都脫離不了“語境”,怎樣的時代造就了怎樣的藝術。無論是素描藝術也好還是其他藝術形式,在時代的召喚下,藝術家的內心底最原始的本能驅動之下,他必須要做出改變來遵從內心。可以說,藝術本身就是促使人叛逆的改變既定的現實與法則。藝術是每個人留下的他所存在的痕跡和證據,每一個“里程碑”式的藝術家都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全新的個體,與他人顯著不同的個體。這些人說出了他們“不得不”說的話。
藝術家羅伯特?亨利寫道:“真切地理解就會發現,藝術乃是關乎每個人的事業。”尤其是作為一名藝術學子更是要時刻堅持思考與我們朝夕相關的問題。
“要想學畫畫,必須先學素描。素描培養我們學習繪畫的必備技能:造型能力和技法規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無論是校內美術藝考課程還是校外藝術培訓機構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去實施教學,每個老師都在強調,素描很重要,要想學好畫畫一定要畫好素描。素描是藝考生通向大學的“敲門磚”,但是對素描自身的藝術魅力關注度則是逐年下降。
當前我國關于素描表畫法現各類書籍教材層出不窮,大多都是從關于素描技法的角度出發,“手把手”的教學生如何去刻畫一個細節,諸如眼睛、鼻子、嘴的畫法,衣紋、襯布的褶皺怎樣表現等等。
王慶祥談及素描時寫道:“中國教育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根本上說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上的急功近利,不求甚解。而是表現上的,抄襲,摹仿和缺乏創造力。”
過分專注于把素描作為的基礎性造型培養,把素描藝術作為進階于其他藝術的手段,甚至是準備階段,就是弱化了素描藝術的價值。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在長期的素描基礎訓練中過多的追逐每一個細節,表達每一個小形體的的三大面、五大調,而逐漸使得初學者的思維模式處于僵化、遲鈍甚至是“謹小慎微”狀態。甚至養成程式化的機械化表達,這樣對沒有藝術判斷力的學生素描學習極為不利,極大的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更阻礙了素描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的發展。在教學中,運用素描原理進行教學,使學生能盡快掌握素描規律,懂得自然界物體的形式結構都是按自身規律構成的,其相互聯系、相互支配。
素描能力是藝術家全面素質和創造能力的體現,不僅是技術方面的、藝術思維方面的,更是精神氣質的綜合。八十年代以來,素描藝術面臨著當代藝術的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把目光轉向了以觀念表達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諸如當代觀念油畫、裝置藝術等。作為當代藝術家來說,素描似乎越發邊緣化。這是對素描認識的偏差,忽略和弱化了素描藝術的價值。無論繪畫形式如何變化,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力和認知力是不會消失的。現代美術教育基本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與思維能力,面對當今教育的新趨勢與新發展,素描教學體系要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意義上的素描觀念。將不同領域的藝術語言嵌入、滲透到素描藝術教育中,以積極,包容與開放的姿態迎接素描教育的新發展與變革。
[1]中國高校動畫專業實踐教學開展方法的探討[J]. 張三軍. 藝術科技,2015(05).
[2]動畫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分析研究[J]. 陳愛軍,葛紅麗. 科技信息,2013(08).
呂前(1988- ),女,漢族,籍貫山東煙臺,學歷:魯東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在讀。